临床注册登记研究数据质控的现况

  • 摘要: 1998年,美国医疗质量和研究机构(AHRQ)主任克兰西(Clancy)首次提出了“实效研究”(Outcome Research)的概念。她指出实效研究是对医疗措施最终结果的评价手段,包括患者对医疗措施的体验、对医疗手段预后及价值的评估。实效研究旨在为医护工作者、政府、保险机构及患者提供科学的医疗决策依据。实效研究是临床非干预研究的统称,是在实际医疗环境下,对具体医疗干预和实际操作最终结果的评估。因此,实效性研究其实质是一类观察性研究。注册登记研究(Registry)是目前实效性研究中开展最为广泛、最重要的研究形式之一。在美国注册登记研究方兴未艾,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牵头的“全国心血管疾病注册登记研究”(NCDR)是目前美国最大规模的注册登记数据库[1]。该研究从1998年起已陆续开展了一些大型注册登记研究,包括 CathPCI、ICD、CARE、ACTION-GWTG、PINNACLE、IMPACT 等注册登记研究,其产生的证据不断影响着医院质量评估、医疗产品使用评估以及地区性区别和指南执行评估。在国内,注册登记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CNSR)是中国开展最早的注册登记研究项目,是实效研究在中国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中国卒中医疗实践与美国存在显著差距,主要体现在住院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上。中国心血管代谢疾病预后系列研究(CCMR)是一项全国性系列实效研究,其研究目的是系统性地观察和评估相关病种的诊治实效和医疗需求,目前已开展4项前瞻性研究。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的牵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正在进行一项年全国多中心、前瞻性数据库的登记研究,这项研究参加的中心达90家,数据收集及质量控制也更加科学和严密。如此大规模的多中心注册登记研究,在中国心血管外科界尚属首次。这将为今后建立中国多中心、前瞻性、实时更新的大型心血管外科数据库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够促进相关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中国心血管外科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国家制定心血管疾病防治政策提供依据。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