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电子灸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影响

葛英姿, 黎蓉

葛英姿, 黎蓉. 不同温度电子灸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11): 39-41. DOI: 10.7619/jcmp.201911011
引用本文: 葛英姿, 黎蓉. 不同温度电子灸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11): 39-41. DOI: 10.7619/jcmp.201911011
GE Yingzi, LI Rong. Effect of electronic moxibustion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opioid-related constip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19, 23(11): 39-41. DOI: 10.7619/jcmp.201911011
Citation: GE Yingzi, LI Rong. Effect of electronic moxibustion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opioid-related constipa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19, 23(11): 39-41. DOI: 10.7619/jcmp.201911011

不同温度电子灸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影响

基金项目: 

江苏省昆山市社会发展项目课题 KSZ1616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黎蓉, E-mail: rongli612@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R442.2

Effect of electronic moxibustion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opioid-related constipa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电子灸时采取不同温度对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OIC)的影响。
      方法  将发生OIC的86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试验Ⅰ组29例、试验Ⅱ组29例。3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方案,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予电子灸治疗,试验Ⅰ组电子灸温度为45 ℃, 试验Ⅱ组电子灸温度为50 ℃, 观察3组患者的便秘严重程度情况及治疗效果。
      结果  对照组、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的便秘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试验Ⅱ组的治疗有效率(86.21%)和试验Ⅰ组的治疗有效率(82.76%)显著优于对照组(71.43%)(P < 0.05)。
      结论  电子灸采用50 ℃的温度对OIC的治疗效果更显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electronic moxibustion in different temperatures on opioid-related constipation(OIC).
      Methods  Eighty-six malignant tumors patients with OIC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28), experimental group Ⅰ(n=29), and experimental group Ⅱ(n=29). The patients in three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Ⅰand Ⅱ were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electronic moxibustion at 45 ℃, 50 ℃, respectivel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patient′s constipation severity and treatment effec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verity of constipation in three groups(P < 0.05).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Ⅱwas 86.21%, and 82.76%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Ⅰ, which werebot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Conclusion  The use of electronic moxibustion at 50 ℃ is more effective in treating OIC.
  •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炎症性疾病,由多种细胞、细胞组分参与,患病率、病死率较高[1]。西医治疗该病见效较快,但手段有限,且临床多见激素治疗耐药性、不良反应多等问题,病情易反复[2-3]。因此,临床加强有效指标的监测对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增强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测定可作为哮喘患者气道炎症的重要监测指标[4-5]。研究[6]发现,支气管哮喘患者FeNO异常升高,且随急性发作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急性发作的预测、疾病控制的评估中作用显著。本研究分析FeNO测定对成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52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到本院体检的52名健康者为对照组。研究组男23例,女29例; 年龄19~48岁,平均(29.32±6.54)岁。对照组男24例,女28例; 年龄20~48岁,平均(29.39±6.61)岁。2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研究组纳入标准: ①符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7]中诊断标准; ②年龄≥18岁; ③首次诊断,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 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合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等; ②存在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 ③合并严重精神障碍; ④处于哮喘持续或危重状态; ⑤对所用药物过敏。对照组纳入标准: ①年龄≥18岁; ②体检结果无异常,近期无呼吸道感染史、肺部疾病史; ③意识清楚; ④知情同意。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研究组除给予常规吸氧、抗感染、氨茶碱解痉平喘、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对症处理外,还给予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AstraZeneca AB生产; 批准文号H20140458)吸入, 2吸/次, 2次/d。持续治疗6个月。

    研究组治疗前(T0)、治疗1个月(T1)、治疗3个月(T2)、治疗6个月(T3)时检测FeNO。对照组在入院后同时点检测FeNO, 但不治疗。采用瑞典Aerocrine AB公司生产的NioxMion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析仪检测FeNO, 检测时指导患者呼出肺内浊气,紧含滤嘴,快速吸气,直至超过白线,随后缓慢均匀呼气,维持气球在两条白线之间。呼气流速50 mL/s, 呼出时间10 s, 检测90 s, 观察并记录检测值,平行检测3次,取平均值。

    比较T0~T3时点2组FeNO、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的检测结果; 分析研究组不同时点FEV1%与FeNO的相关性。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FEV1%与FeNO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T1、T2、T3时点FeNO显著低于T0时点,且研究组T1、T2时点FeNO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研究组T1、T2、T3时点FEV1%显著高于T0时点,且研究组T1、T2时点FEV1%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研究组T0时点FEV1%与FeNO呈显著负相关(P < 0.05)。见表 3

    表  1  2组不同时点FeNO水平对比(x±sppb
    时点 研究组 对照组
    T0 66.72±20.15 15.23±7.21
    T1 60.02±18.54*# 16.02±6.21
    T2 38.62±16.87*# 15.41±7.05
    T3 17.21±8.31* 15.66±7.25
    FeNO: 呼出气一氧化氮。与T0比较,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2组不同时点FEV1%比较(x±s%
    时点 研究组 对照组
    T0 58.21±15.69 92.04±10.87
    T1 68.85±15.24*# 92.98±10.36
    T2 75.96±10.15*# 93.11±10.28
    T3 91.07±9.87* 93.21±10.36
    FEV1%: 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与T0比较,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研究组FEV1%与FeNO相关性分析
    时点 r P
    T0 -0.982 0.002
    T1 -0.132 0.452
    T2 -0.105 0.725
    T3 -0.175 0.532
    FeNO: 呼出气一氧化氮;
    FEV1%: 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既往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但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较多学者[8-9]发现部分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仍较难达到完全缓解。既往常用的支气管哮喘检测方法较多,包括支气管内膜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等,但具有一定创伤性,且操作难度大,风险高[10-11];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具有无创性,但特异度较差,在评估气道局部炎症中应用有限[12]。一氧化氮(NO)主要由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催化L-精氨酸及氧反应后生成,可反映气道炎症严重程度。临床检测FeNO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安全快速等特点,且FeNO含量被证实与机体嗜酸性粒细胞炎症程度呈正相关[13]

    糖皮质激素在多数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中效果理想,可促使FeNO迅速下降,但就中性粒细胞哮喘来说,激素治疗效果仍欠佳。多项研究[14-15]表明,经常规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可经FeNO检测,用于指导是否需增加激素治疗以及已应用激素者是否调整激素剂量。本研究选取52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并以5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研究[16]发现,吸入糖皮质激素者FeNO水平可明显下降。本研究检测前排除糖皮质激素干扰因素,糖皮质激素能对FeNO水平进行抑制,故推测临床可经检测FeNO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T0时FeNO水平较对照组高,这说明相较于健康人,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存在FeNO异常升高现象,推测FeNO测定在成人支气管哮喘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此外,研究组T1、T2、T3时FeNO均较本组T0时低,且逐渐下降,说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炎症消退,其FeNO水平逐渐下降,直至恢复正常,故推测FeNO测定在指导成人支气管哮喘治疗方案选择、评估疗效中也具有一定价值。本研究还重点分析了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FEV1%与FeNO相关性,发现T0时FEV1%与FeNO呈显著负相关(P < 0.05), 提示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前,随着肺功能严重程度增加,其FeNO逐渐下降。肺功能指标检测为临床常用气道炎症评估方法,但敏感性、特异性较低[17]。FeNO能克服这一弊端,可在患者肺功能正常时准确诊断支气管哮喘病,且水平下降早于临床气道阻塞、气道高反应性改善。因此,笔者建议支气管哮喘诊断、治疗期间进行FeNO检测,并配合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舒张试验等,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控制病情,促进康复。

  • 表  1   3组患者便秘BFI量表评分比较(x±s

    组别 排便费劲 排便不净感 便秘总评分
    对照组(n=28) 72.58±11.82 60.87±8.82 57.10±12.83
    试验Ⅰ组(n=29) 53.23±12.32* 50.48±11.68* 49.23±13.02*
    试验Ⅱ组(n=29) 41.65±12.54*# 40.90±10.24*# 38.65±11.72*#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与试验Ⅰ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3组患者疗效比较[n(%)]

    组别 便秘疗效 总有效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对照组(n=28) 2(7.14) 6(21.42) 12(42.85) 8(28.57) 20(71.43)
    试验Ⅰ组(n=29) 5(17.24) 9(31.03) 10(34.48) 5(17.24) 24(82.76)*
    试验Ⅱ组(n=29) 7(24.13) 13(44.82) 5(17.24) 4(13.79) 25(86.21)*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Thomas J. Opioid-induced bowel dysfunction[J].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08, 35(1): 103-113. doi: 10.1016/j.jpainsymman.2007.01.017

    [2] 葛英姿, 黎蓉. 电子灸防治阿片类相关性便秘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4): 142-143. doi: 10.7619/jcmp.201624053
    [3] 杨旭明, 汤家铭. 一种模拟传统艾灸电子温灸仪的研制: 应用安全及环保效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6, 20(42): 6337-6342.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42.016
    [4]

    Camilleri M, Drossman D A, Becker G, et al. Emerging treatments in neurogastroenterology: a multidisciplinary working group consensus statement on opioid-induced constipation[J].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4, 26(10): 1386-1395. doi: 10.1111/nmo.12417

    [5] 杨丽华, 段培蓓, 侯庆梅, 等. 肠功能量表在阿片相关性便秘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测评[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17): 28-30.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3.17.012
    [6]

    Poulsen J L, Brock C, Olesen A E, et al. Clinical potential of naloxegol in the management of opioid-induced bowel dysfunction[J]. Clin Exp Gastroenterol, 2014, 7: 345-358. http://www.tandfonline.com/servlet/linkout?suffix=CIT0049&dbid=8&doi=10.1080%2F00365521.2017.1401117&key=25278772

    [7] 刘月, 郭小川, 符文彬, 等. 灸法治疗便秘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C].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次科技成果峰会暨2015年度科技成果、优秀人才奖励大会论文集, 2015: 53-58.
    [8] 杨宗城. 烧伤治疗学[M]. 第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0-123.
  • 期刊类型引用(45)

    1. 张辅满,林桦,缪卡莉,张哲,林靖,钟永鸣. 加置橡皮引流对促进肉芽肿性乳腺炎微创旋切术后康复的观察. 甘肃医药. 2024(02): 134-136 . 百度学术
    2. 吴昊,王婷婷,宁伟,石亚楠,海艺贝. 超声下真空辅助微创旋切用于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05): 146-148+152 . 百度学术
    3. 钱敏,陈静,俞超,楼晨,吕锦恒. 乳腺循经温通技术治疗乳腺增生的疗效分析. 中国处方药. 2024(11): 165-167 . 百度学术
    4. 周利人. 超声辅助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对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23(07): 42-46 . 百度学术
    5. 周瑶,肖尾丰,彭青群. 超声定位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江西医药. 2023(03): 345-346+373 . 百度学术
    6. 张忠玲,熊辉. 乳腺良性叶状肿瘤真空辅助旋切与开放手术对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 医学信息. 2023(12): 133-135+139 . 百度学术
    7. 常莹,郭卫宾,王江芬. 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联合循证护理对乳腺癌患者的影响.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20): 109-112 . 百度学术
    8. 杜京丽,黄嘉杰,洪亮,郑茂煌,傅志荣.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与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 中外医学研究. 2023(34): 119-122 . 百度学术
    9. 郭冀鲁,李远,李芳,韩臻,刘学智,牛俊波. 超声辅助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23(35): 1-5 . 百度学术
    10. 杜璐迪,刘翔,王莉娟,戴力. 乳管镜联合B超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导管内良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国妇幼保健. 2022(07): 1341-1343 . 百度学术
    11. 陈立丰. 乳腺良性肿瘤行微创旋切术与传统开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 基层医学论坛. 2022(19): 139-141 . 百度学术
    12. 吴琼. 乳腺外科微创手术患者手术室的护理配合及预后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22(21): 16-18+40 . 百度学术
    13. 候玉龙.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应用于乳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分析及其疼痛、并发症情况观察. 吉林医学. 2022(07): 1948-1951 . 百度学术
    14. 袁军华,曹娟,任超,王隽. 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效果及其对术后疼痛与应激反应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22(18): 153-156 . 百度学术
    15. 刘国庆. 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对乳腺肿块患者的疗效影响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13): 106-108 . 百度学术
    16. 张健瑀,盛燕红,王苗锋. 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疗效研究. 浙江创伤外科. 2022(05): 907-908 . 百度学术
    17. 王明佳,李晓旭,宋德霸,张晓剑. Mammotome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上海医药. 2022(23): 33-36 . 百度学术
    18. 胡晨波. 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对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及并发症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22(35): 65-68 . 百度学术
    19. 干江,王俊,李欢欢,陈燕燕. 乳癖祛瘀汤对乳腺结节旋切术后患者的影响. 光明中医. 2022(21): 3856-3858 . 百度学术
    20. 宋磊. 乳腺微创旋切术在乳房良性肿瘤诊疗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23): 144-146 . 百度学术
    21. 洪云峰,谢毅坚,江文波. 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 中外医学研究. 2022(35): 110-114 . 百度学术
    22. 袁月欢,唐诗,李玉娟,杨波. 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治疗乳腺良性肿瘤临床效果.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01): 138-140 . 百度学术
    23. 王珂. 全面护理干预策略在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黑龙江医药. 2021(01): 236-238 . 百度学术
    24. 刘金平,李祥平,姚振宏. 乳腺良性肿瘤行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的手术和美观效果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 2021(05): 637-639 . 百度学术
    25. 钱桂荣,孙菲,孙海波. 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08): 165-166 . 百度学术
    26. 付飞国,王忆丽,雷秋模,李梦辉. 超声引导小切口微创旋切术应用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效果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21(22): 3119-3121 . 百度学术
    27. 余汉辉,徐伟宏,梅锋,邱凌.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与传统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对比. 中国实用医药. 2021(21): 79-81 . 百度学术
    28. 黄小涛,顾泽苗. 乳腺旋切微创术治疗多发性乳腺纤维瘤患者的疗效及美容效果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15): 75-76 . 百度学术
    29. 王恩远. 超声引导真空辅助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占位病变的近期效果.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1(05): 79-81 . 百度学术
    30. 金俊超,郑依童,刘伟迪. 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影响.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1(05): 865-868 . 百度学术
    31. 徐斌,卫利民,刘永萱,梁仁杰. 安珂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疗效.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20): 3216-3219 . 百度学术
    32. 何鹏,李永飞,吴意赟,任晓梅,卞卫和,姚昶. 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术与开放切除术治疗合并钙化灶乳腺肿块的效果比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22): 13-16 . 本站查看
    33. 张立光. 放射状切口与乳晕缘小切口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对比. 系统医学. 2021(20): 120-124 . 百度学术
    34. 韦杰峰. 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对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后疗效影响观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23): 207-208+211 . 百度学术
    35. 林庆军,杜丽,林燕晖,林燕纯,陈业晞. 乳腺表浅良性肿物应用水平式乳腺旋切切除效果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21(35): 58-61 . 百度学术
    36. 姚晓波. 安珂真空辅助微创旋切术和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200例乳腺肿瘤的效果比较.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0(01): 79-80 . 百度学术
    37. 胡亚男,张英霞. 应用超声技术评估ATEC系统旋切乳腺良性肿块的研究.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4): 92-93 . 百度学术
    38. 陈露文,叶永强. B超定位下的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20(25): 132-135 . 百度学术
    39. 袁月欢,唐诗,李玉娟,杨波,陈媛媛,吴玲,温珮琦,邓杰华. 真空辅助旋切术在乳腺良性肿物患者中的价值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20(24): 25-27 . 百度学术
    40. 付修林,杨荣. 真空辅助旋切术与传统乳腺肿物切除术在乳腺良性肿瘤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中国全科医学. 2020(S1): 163-165 . 百度学术
    41. 张学东. 超声下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12): 44-45+59 . 百度学术
    42. 戴军,杨旭辉,吴晓,周志林,梅勇. 微创旋切术用于老年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对手术指标、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0(21): 4051-4054 . 百度学术
    43. 黄大翠,杨向贵,夏林玉. 安珂微创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肿块切除中的应用及预后影响分析. 中国美容医学. 2020(12): 72-75 . 百度学术
    44. 温冰馨,王斌. 超声引导下乳腺良性病灶微创旋切术的临床效果. 中国当代医药. 2020(32): 73-75 . 百度学术
    45. 郑育民,李成宜. 乳腺微创旋切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17): 131-13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87
  • HTML全文浏览量:  149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4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3-18
  • 录用日期:  2019-04-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2-22
  • 发布日期:  2019-06-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