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动脉压变异率对老年下肢骨折内固定术中N-端脑利钠肽前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徐葵, 王忠三, 陈敏, 何博

徐葵, 王忠三, 陈敏, 何博. 平均动脉压变异率对老年下肢骨折内固定术中N-端脑利钠肽前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11): 106-108, 112. DOI: 10.7619/jcmp.201911030
引用本文: 徐葵, 王忠三, 陈敏, 何博. 平均动脉压变异率对老年下肢骨折内固定术中N-端脑利钠肽前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11): 106-108, 112. DOI: 10.7619/jcmp.201911030
XU Kui, WANG Zhongsan, CHEN Min, HE Bo. Effect of mean arterial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during internal fixation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19, 23(11): 106-108, 112. DOI: 10.7619/jcmp.201911030
Citation: XU Kui, WANG Zhongsan, CHEN Min, HE Bo. Effect of mean arterial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during internal fixation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19, 23(11): 106-108, 112. DOI: 10.7619/jcmp.201911030

平均动脉压变异率对老年下肢骨折内固定术中N-端脑利钠肽前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R683

Effect of mean arterial pressure variability on 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during internal fixation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下肢骨折内固定术中平均动脉压变异率对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180例老年下肢骨折开放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根据其术前自身合并症分为3组(冠心病组、脑梗死组、冠心病合并脑梗死组),分别观察基础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下降5%、10%及20%时血清NT-proBNP及hs-CRP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血清NT-proBNP及hs-CRP随平均动脉压的下降而升高,当平均动脉压下降超过20%时升高最为显著。
      结论  平均动脉压的变化能反映患者NT-proBNP及hs-CRP指标变化水平,并以此预示术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可能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variability of serum N-termin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precursor (NT-proBNP) and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 levels during internal fixation of lower limb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80 elderly patients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coronary heart disease group,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bined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group). The changes of NT-proBNP and hs-CRP in serum were observed when basal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decreased by 5%, 10% and 20%, respectively, and their correlation was analyzed.
      Results  Serum NT-proBNP and hs-CRP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mean arterial pressure, especially when th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decreased more than 20%.
      Conclusion  The change of mean arterial pressure can reflect the changes of NT-proBNP and hs-CRP in patients,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significantlyincreased possibility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during operation.
  • 痛经主要表现为周期性小腹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痉挛性疼痛或刺痛,并伴有呕吐、手足冰冷、头痛和昏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原发性痛经(PD)是指非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流行病学调查[2]显示,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18~30岁女性。现代医学研究[3]认为,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释放前列腺素增多显著相关。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经期前后冲任、胞宫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瘀血阻滞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从而引发“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病理现象[4]。其病变的核心位于冲任、胞宫,气血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痛证。原发性痛经以气滞血瘀和寒凝血瘀最多[5]。临床研究[6]发现,平衡火罐在缓解痛经相关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治疗效果。然而,关于平衡火罐干预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尚显不足。本研究基于辨证分型,采用平衡火罐辨证加减穴位干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以改善痛经症状,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样本量计算公式为N=Z2×(P×(1-P))/E(Z为置信区间、n为样本容量、d为抽样误差范围、σ为标准差,一般取0.5),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民路院区、龙子湖院区、普罗旺世院区中医护理门诊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顺序以及患者意愿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2例,年龄18~37岁,平均(21.53±6.35)岁; 病程1~9年,平均(7.59± 1.03)年; 平均初潮年龄(13.09±1.25)岁。治疗组32例,年龄18~37岁,平均(22.97±6.65)岁; 病程1~9年,平均(7.51±1.22)年; 平均初潮年龄(12.95±1.29)岁。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2020HL-065-01)。

    表  1  2组患者人口学资料比较(x±s)
    组别 年龄/岁 体质量指数/(kg/m2) 病程/年 初潮年龄/岁 入组月经周期开始VAS评分/分
    观察组(n=32) 22.97±6.65 24.50±1.88 7.51±1.22 12.95±1.29 6.06±1.46
    对照组(n=32) 21.53±6.35 24.62±1.91 7.59±1.03 13.09±1.25 5.93±1.4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纳入标准: ① 18~40岁者; ②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气滞血瘀证标准[7]者; ③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胀甚于痛,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者; ④伴经前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胸闷不舒者; ⑤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涩者; ⑥病程为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4分者。排除标准: ①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等疾病引起继发性痛经者; ②月经严重不规律者; 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肺、肝、肾等系统疾病者; ④ VAS评分低于4分者; ⑤患有精神障碍或者意识不清者。

    对照组: (1) 患者采取常规痛经健康教育措施,包括情志指导、饮食指导、药物指导等。(2) 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 早睡早起不熬夜,适当锻炼身体,避免冷饮冰凉食物; 保持情绪稳定,鼓励多交流,遇到问题及时沟通。(3) 发生痛经时的缓解措施: 热水袋敷腹部,饮生姜红糖水; 注意休息,减少剧烈活动、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患者参照文献[8]采用平衡火罐操作流程进行平衡火罐干预。①平衡火罐操作流程: 月经来潮前10~14 d开始平衡火罐治疗,间隔5~7 d或罐印消失进行第2次治疗,每个月经周期治疗2次。共治疗6次,持续3个月。协助患者取俯卧位,颈部舒展,双上肢外旋平伸于体侧,充分暴露背部。选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沿督脉与膀胱经闪罐至皮肤发红、走罐3个来回,在大椎穴、肩井穴(双侧)、大杼穴(双侧)、膏肓穴(双侧)、神堂穴(双侧)、心俞(双侧)、厥阴俞(双侧)、肝俞(双侧)、脾俞(双侧)、三焦俞(双侧)、肾俞(双侧)、气海俞(双侧)、次髎穴(双侧)、十七椎穴留罐5 min。②平衡火罐注意事项: 循经络方向或肌理方向走罐,负压大小适宜,走罐时用力均匀。走罐多用3号玻璃罐,体型偏瘦者及肩胛部走罐选用2号玻璃罐; 走罐快慢和吸罐深度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辨证而定,刺激量遵循“轻-重-轻”原则[9]。根据患者痛经伴随症状辨证配穴,闪罐5~10次,罐体发热后留罐5 min。配穴方法: 行经时乳房胀痛选乳根(双侧)、期门(双侧)、膻中、中府(双侧)、云门(双侧)、天宗(双侧); 伴恶心呕吐选中脘、天枢(双侧)、足三里(双侧); 伴行经肿胀选气海穴、阴陵泉(双侧)、丰隆(双侧); 伴心烦失眠,配内关穴(双侧)、委阳; 伴腰酸取阳陵泉(双侧)、委中(双侧)。2组患者采取以上措施痛经仍未缓解,难以忍受时根据个人习惯口服非甾体类镇痛药布洛芬或活血行气调经类中成药七制香附丸、定坤丹等。

    分别于干预前以及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月经来潮对VAS评分进行比较。干预前以及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月经来潮对痛经症状评分进行比较。痛经症状量表评分: ①轻度,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无全身症状,能坚持工作,痛经症状积分<8分。②中度,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恶心、呕吐、四肢厥冷、腰部酸痛等症状,痛经症状积分<14分。③重度,经期或经期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已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需卧床休息,伴面色晄白、四肢厥冷、肛门坠胀等症状,一般止痛措施不能缓解疼痛,痛经症状积分≥14分[10]。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痛经疗效标准。痊愈: 痛经症状积分降至0分,症状基本消失; 显效: 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治疗前积分的1/2,疼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好转; 有效: 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为治疗前积分的1/2~3/4, 疼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 无效: 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治疗前积分的3/4, 疼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 (痊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11]。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前列腺素E2(PGE2)、雌二醇(E2)水平,同时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以及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月经来潮的PGE2、E2水平,并对2组患者安全性进行评价。平衡火罐治疗安全性。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卡方检验进行比较,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及随访期间无失访患者,无因严重不良反应退出试验者, 64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及随访。

    2组患者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月经来潮VA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月经来潮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x±s
    组别 干预前 第1次月经来潮 第2次月经来潮 第3次月经来潮
    观察组(n=32) 6.06±1.46 5.43±1.31*# 5.19±1.15*# 3.22±1.09*#
    对照组(n=32) 5.93±1.48 5.83±1.49* 5.51±1.28* * 4.55±1.23*
    与干预前比较, *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患者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月经来潮痛经症状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第1次、第2次和第3次月经来潮痛经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  3  2组患者痛经症状评分比较(x±s)
    组别 干预前 第1次月经来潮 第2次月经来潮 第3次月经来潮
    观察组(n=32) 11.85±2.92 9.47±3.87*# 8.37±3.04*# 5.14±3.41*#
    对照组(n=32) 11.34±3.08 10.86±2.84* 9.73±3.59* 7.81±3.35*
    与干预前比较, *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

    表  4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n=32) 19(59.38)* 6(18.75) 5(15.63) 2(6.25) 30(93.75)*
    对照组(n=32) 2(6.25) 12(37.50) 10(31.25) 8(25.00) 24(75.00)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患者第1次月经来潮、第2次月经来潮、第3次月经来潮PGE2、E2水平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第1次月经来潮、第2次月经来潮、第3次月经来潮PGE2、E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5

    表  5  2组前列腺素E2、雌二醇水平比较(x±s)
    指标 时点 观察组(n=32) 对照组(n=32)
    前列腺素E2/(pg/mL) 干预前 355.42±3.69 355.62±3.16
    第1次月经来潮 300.53±2.53*# 328.02±3.77*
    第2次月经来潮 255.43±3.30*# 300.03±2.58*
    第3次月经来潮 188.26±3.76*# 210.85±3.08*
    雌二醇/(pmol/L) 干预前 100.84±11.72 100.83±11.81
    第1次月经来潮 121.58±1.30*# 108.73±1.43*
    第2次月经来潮 150.51±11.78*# 121.92±11.91*
    第3次月经来潮 224.32±1.72*# 207.08±1.57*
    与干预前比较, *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患者月经周期、月经持续时间、月经量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6

    表  6  2组患者治疗安全性比较(x±s)
    组别 月经周期/d 月经持续时间/d 月经量/mL
    观察组(n=32) 28.55±3.26 6.59±1.02 40.22±1.78
    对照组(n=32) 28.69±3.44 6.43±0.99 40.41±1.9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流行病学调查[12]显示,原发性痛经占痛经的90%以上。中医学认为,痛经是因经期前后冲任和胞宫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加之邪气内伏或素体亏虚,导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临床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小腹疼痛为主要特征,属于“经行腹痛”等范畴[13]。调查[14]显示,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证候共13种,主要以实证居多,实证中又以气滞血瘀证居多。目前,针对痛经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医外治,其中中药汤剂和针刺治疗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其自身特点以及患者可接受程度较低,临床推广受到一定局限[15]

    根据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则应根据痛经的轻重缓急来确定。痛经发作间期或发作期疼痛不甚者,遵循“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以调和气血、通经止痛为法选取穴位,选取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背俞穴[16]。基于中医基本理论并在传统拔罐法基础上配合热疗、推拿等多种物理刺激的中医外治疗法,具有温经通络、祛邪外达的疗效,可激发人体阳气、调和脏腑、平衡阴阳[17]

    本研究采用平衡火罐疗法,手法多样,主要有闪罐、揉罐、走罐、留罐等手法,将罐口置于背部经络腧穴相应位置,实施牵拉、挤压、弹拨、点揉等刺激,刺激背部腧穴,通过配合前胸部募穴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合穴,达到行气活血、调理冲任、调和脏腑的作用,可应用于经期腹痛及常见伴随症状的治疗,常选用背俞穴、大椎穴、肩井穴(双侧)、十七椎等穴位。背俞穴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是五脏六腑的经气输注部位,可通过拔罐刺激调整脏腑功能。研究[17]表明,背俞穴的症治特点与其循行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体表循行部位之疾病、络属脏腑器官之疾病、外感病、妇人病、小儿病及其他杂病等均在腧穴的治疗范围内。选择大椎穴、肩井穴(双侧)、十七椎作为痛经留罐必选穴,其中大椎穴是督脉与全身6条阳经交会穴,是项背交接部位,主治热病、脊痛、颈项强痛,具有双向调整作用,有提升阳气、温阳散寒、疏风泄热之功效,是人体清解外感邪热第一要穴[18]。肩井穴是手少阳经、足少阳经、足阳明经、阳维脉交会穴,具有祛风通络、行气止痛、消肿散结、通经下乳、催产下胎的作用,能调节人体气血阴阳[19]; 十七椎留罐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20-21]

    现代研究[22]显示,多种穴位的刺激性作用对局部病灶部位的神经系统电生理情况的改善具有显著临床意义。病灶部位经络舒畅可进一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以及淋巴液回流,对于局部病灶部位的炎性反应物质以及血管内皮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前列腺素E2水平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疼痛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进展程度以及递质的传递显著减弱,局部神经系统的进展造成的应激反应能力以及激素分泌水平得到显著恢复,对于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23]。分析原因为患者中医平衡火罐治疗过程中,走罐过程产生的红肿热痛等刺激有助于子宫、卵巢以及宫颈部位细胞的新陈代谢能力及局部相关组织新陈代谢产物的排泄能力提升[24], 炎性反应物质的生成减少,对于机体的刺激性作用也相应降低,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25]。对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月经周期、月经持续时间以及月经量变化情况分析发现,采用平衡火罐疗法治疗的患者治疗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平衡火罐干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

  • 表  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组别 n 年龄/岁 男性 女性 手术时间/h 失血量/mL 补液量/mL 尿量/mL
    Ⅰ组 60 73.3±6.4 19 23 3.2±0.7 583.4±121.2 1 532.3±433.2 419.6±123.3
    Ⅱ组 60 72.8±6.3 28 33 3.4±0.3 606.8±107.9 1 608.4±545.5 389.8±116.6
    Ⅲ组 60 73.1±6.9 35 42 3.1±0.6 567.5±112.4 1 475.7±508.6 353.4±205.8
    下载: 导出CSV

    表  2   3组患者麻醉前及术中不同ΔMAP阶段平均动脉压比较(x±s)  mmHg

    组别 n 麻醉前 ΔMAP≤5% ΔMAP>5%~10% ΔMAP>10%~20% ΔMAP>20%
    Ⅰ组 60 89.8±7.7 85.2±7.4 77.4±6.8 70.6±5.9 61.7±5.4
    Ⅱ组 60 91.4±5.1 86.7±4.8 77.9±4.4 71.9±4.0 64.0±4.1
    Ⅲ组 60 92.8±7.3 87.8±6.9 78.6±6.2 73.9±5.8 64.6±4.2
    ΔMAP: 平均动脉压变异率。
    下载: 导出CSV

    表  3   3组患者麻醉前及不同ΔMAP下血清NT-proBNP含量比较(x±smg/mL

    组别 n 麻醉前 ΔMAP≤5% ΔMAP>5%~10% ΔMAP>10%~20% ΔMAP>20%
    Ⅰ组 60 473.1±420.7 478.5±421.4 576.8±416.1 700.7±534.3 786.0±465.2*
    Ⅱ组 60 499.6±430.4 435.7±429.7 468.5±362.8 717.2±514.7 731.6±412.8*
    Ⅲ组 60 590.2±384.2 401.6±384.4 488.7±387.3 822.8±483.6 970.8±555.7**
    ΔMAP: 平均动脉压变异率; NT-proBNP: N-端脑利钠肽前体。与麻醉前比较, *P < 0.0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3组患者麻醉前及不同ΔMAP下血清hs-CRP含量比较(x±smg/mL

    组别 n 麻醉前 ΔMAP≤5% ΔMAP>5%~10% ΔMAP>10%~20% ΔMAP>20%
    Ⅰ组 60 18.8±17.4 24.9±19.6 32.3±29.1 32.4±30.4 24.7±18.2*
    Ⅱ组 60 25.4±24.7 33.3±32.8 42.5±35.5 49.2±45.5 53.6±44.6**
    Ⅲ组 60 16.4±15.1 21.4±18.2 27.4±20.8 32.4±30.8 18.7±15.1*
    ΔMAP: 平均动脉压变异率; hs-CRP: 超敏C反应蛋白。与麻醉前比较, *P < 0.0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尚晨黧, 王丽超, 高珊. 心肌损伤标志物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J]. 当代医学, 2018, 24(34): 73-75. doi: 10.3969/j.issn.1009-4393.2018.34.027
    [2] 向登国, 田华. 血浆BNP浓度在老年患者麻醉风险体系评估中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12): 2039-2040. doi: 10.3969/j.issn.1009-0959.2011.12.011
    [3]

    Lin J, Zheng D L, Li T F. Correlations between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ardia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 Journal of Clinical Cardiology, 2001, 17(10): 454-455. http://en.cnki.com.cn/Article_en/CJFDTOTAL-LCXB200110007.htm

    [4]

    Loran D B, Hyde B R, Zwischenberger J B.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f special populations: the geriatric patient[J]. Surg Clin North Am, 2005, 85(6): 1259-1266. doi: 10.1016/j.suc.2005.09.004

    [5] 古妙宁, 陈仲清. 临床急诊麻醉与复苏学[M].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409-409.
    [6] 冉红, 张凤林, 梁韶军. 老年患者麻醉前血浆B型脑尿钠肽浓度与麻醉ASA病情评估分级相关性临床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11): 1483-1484. doi: 10.3969/j.issn.1000-7377.2010.11.016
    [7]

    Nishikimi T, Maeda N, Matsuoka H. The role of natriuretic peptides in cardioprotection[J]. Cardiovasc Res, 2006, 69(2): 318-328. doi: 10.1016/j.cardiores.2005.10.001

    [8] 中华神经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学杂志, 1996, 29(6): 378-38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LC201307036.htm
    [9] 魏世锦.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病变的关系[J]. 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21): 145-146.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10.21.099
    [10] 李承, 方芳. 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J]. 中国急救医学, 2017, 37(z1): 313-314. doi: 10.3969/j.issn.1002-1949.2017.z1.237
    [11] 王小芳.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临床上的应用[J]. 中国医学创新, 2009, 6(30): 94-95. doi: 10.3969/j.issn.1674-4985.2009.30.064
    [12] 程庆荣, 李结华, 唐海沁. 高龄冠心病患者脑钠肽、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的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23): 4524-4526.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1.23.009
    [13] 胡维信, 邱文奎, 苏振炎, 等. 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 辽宁医学杂志, 2017, 31(1): 11-1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NYX201701005.htm
    [14] 冯曼玲. 血浆脑利钠肽和超敏C反应蛋白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5, 22(3): 164-1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MY201503002.htm
    [15] 徐文新. 血清B型脑利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同分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检测价值[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 11-12. doi: 10.3969/j.issn.1673-9523.2013.01.008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周莉,吕荣涛. 基于家庭赋权的护理干预结合床头iPad健康教育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及配合度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5(02): 149-152 . 百度学术
    2. 胡英. 改良全密闭式持续膀胱冲洗应用于前列腺电切术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 2023(06): 18-20 . 百度学术
    3. 姚小丽,林丽雅,辛小英,郭峰釆.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前列腺增生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中外医疗. 2023(26): 120-123+141 . 百度学术
    4. 李秋香,王引线. 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指导结合引导想象训练对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26): 178-181 . 百度学术
    5. 潘梅珠. ERAS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恢复健康中的作用研究.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2(20): 1998-2001 . 百度学术
    6. 周梅仙,赖光维,郑玉晶. 快速康复外科联合循证护理在糖尿病合并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糖尿病新世界. 2022(22): 115-118 . 百度学术
    7. 胡春红. 全程管理模式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围术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22): 3315-3318 . 百度学术
    8. 李亚杰.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路径在小儿巨结肠围术期中的应用观察.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1(06): 981-982 . 百度学术
    9. 秦娟. 叙事护理在防治前列腺术后急迫性尿失禁中的应用效果. 实用临床医学. 2021(06): 79-80+88 . 百度学术
    10. 王翠香. 快速康复护理策略在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分析.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23): 132+13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2
  • HTML全文浏览量:  128
  • PDF下载量:  3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03-19
  • 录用日期:  2019-04-2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2-22
  • 发布日期:  2019-06-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