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邱龙顺, 黄永超, 李强, 黄新, 郝敏

邱龙顺, 黄永超, 李强, 黄新, 郝敏. 不同入路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7): 122-125. DOI: 10.7619/jcmp.202007035
引用本文: 邱龙顺, 黄永超, 李强, 黄新, 郝敏. 不同入路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7): 122-125. DOI: 10.7619/jcmp.202007035
QIU Longshun, HUANG Yongchao, LI Qiang, HUANG Xin, HAO Min. Effect observation of focal debrid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bone graft under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lumbar tuberculo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7): 122-125. DOI: 10.7619/jcmp.202007035
Citation: QIU Longshun, HUANG Yongchao, LI Qiang, HUANG Xin, HAO Min. Effect observation of focal debrid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bone graft under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lumbar tuberculosi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7): 122-125. DOI: 10.7619/jcmp.202007035

不同入路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观察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发展领域重点项目(2017ZDXM-SF-009)

详细信息
  • 中图分类号: R687.3

Effect observation of focal debrid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bone graft under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lumbar tuberculosis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 将54例单节段腰椎结核患者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后路径组29例与前路径组25例,其中后路径组行I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前路径组行I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 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2个月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指数(ODI); 比较2组患者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后路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优于前路径组(P<0.05)。2组患者术后ESR及CRP水平显著降低(P<0.05), 且后路径组ESR及CRP水平显著低于前路径组(P<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 且后路径组VAS、ODI评分显著低于前路径组(P<0.05)。后路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 显著低于前路径组的32.00%(P<0.05)。 结论 后路入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近远期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 of focal debrid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bone graft under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lumbar tuberculosis. Methods A total of 54 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lumbar tuberculosis were divided into posterior approach group(n=29)and anterior approach group(n=25)according to different surgical approaches. The posterior approa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hase Ⅰ debrid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bone graft under posterior approach, while anterior approach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hase Ⅰ debrid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bone graft under anterior approach.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The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s(ESR)and C reactive protein(CRP)level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and Oswestry Index(ODI)of lumbago before operation and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t 12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in the posterior approa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anterior approach group(P<0.05). The levels of ESR and CRP in both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and the levels of ESR and CRP in the posterior - approa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anterior pathway group(P<0.05). The VAS and ODI scores in both group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treatment(P<0.05), and the VAS and ODI scores of the posterior approach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anterior approach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posterior approach group was 10.3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32.00% in the anterior approach group(P<0.05). Conclusion Focal debridement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bone graft under posterior approach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ingle-segment lumbar tuberculosis, which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operation time, reduc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
  • 喉癌是头颈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咳嗽、吞咽困难、异物感等[1-2]。喉全切术或部分切除术是目前喉癌的主要治疗方式[3]。依据病情及手术方式对呼吸道的正常解剖结构的改变不同,患者颈部存在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气管切口,常因气管导管的刺激造成痰液增多或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喉癌患者术后的气道管理成为护理的重要内容[4]。目前临床上对喉癌术后患者通常采取常规的气道管理,包括气道湿化、吸痰、引导咳嗽等,但老年患者对上述护理措施认知程度低且不适感较强,导致配合度较低,从而使肺部感染、气管套管堵塞、套管附近皮肤溃烂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提高,造成老年喉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免疫功能急剧下降,甚至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5]。多维危机控制理念是建立在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压力多重分析之上的护理模式,为多角度、前瞻式的干预,避免了危险因素对患者生理及心理的影响,继而改善了患者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本研究观察多维危机控制理念在老年喉癌切除术患者术后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208例行喉癌切除术伴气管切开的老年喉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本院收治的病理诊断明确的喉癌患者[7], 且均为首次行喉癌切除术伴气管切开术; ②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③患者年龄60~79岁; ④无认知障碍者,可正常沟通。排除标准: ①肿瘤已有远处转移者; ②伴有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 ③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者; ④需要辅助机械通气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104例,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x±s)[n(%)]
    组别 n 性别 年龄/岁 术式 TNM分期
    全喉切除术 部分喉切除术 Ⅰ~Ⅱ期 Ⅲ~Ⅳ期
    干预组 104 65(62.50) 39(37.50) 71.26±7.51 41(39.42) 63(60.58) 54(51.92) 50(48.08)
    对照组 104 71(68.27) 33(31.73) 69.48±8.01 38(36.54) 66(63.46) 58(55.77) 46(44.2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观察并记录气管切开处伤口敷料有无异常; 定时为患者进行床边吸痰,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患者体位; 每日常规行口鼻清洁护理; 常规进行气道湿化; 安抚患者情绪,解答家属疑问。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多维危机控制理念护理模式。(1) 组建护理团队。由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长担任小组负责人,选取临床经验丰富且熟悉气道管理的护士8名成立小组,入组前进行系统训练,主要包括气道湿化护理、规范吸痰操作训练、有效咳嗽指导、强化人文关怀等。小组内讨论发生气道危急的因素,主要包括气道清洁度、呼吸道是否通畅、是否遵循无菌原则、病室环境、心理状态。(2) 气道危机护理。①气道清洁度: 组内护理人员在患者术后5 d内,每天3次对患者气道的清洁度进行观察记录,并及时依据气道周围伤口敷料污染情况、伤口周围分泌物情况,及时进行清洁换药处理; 每天为患者进行口鼻清洁1次; 携带气管套管为金属套管的患者,为其内套管每天清洗消毒3次,外套管每天清洗消毒1次。②呼吸道通畅度: 术后开始给予患者气道湿化操作,将0.45%氯化钠溶液与灭菌注射用水以1∶ 1的比例配比为湿化液,每次湿化液5 mL雾化吸入,调节氧流量为6 L/min, 每4 h湿化1次。巡视病房时观察患者有无痰鸣音、呼吸窘迫或吸痰需求,并嘱患者家属密切关注血氧饱和度值有无突然下降现象,出现以上现象者行规范床边吸痰操作(床旁常备吸痰装置)。③无菌原则: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加强与患者接触前及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后的手卫生管理。④病室环境: 每日病房消毒及空气消毒3次,调整室温至24~26 ℃, 限制病房探访人数。(3) 气管套管脱管危机护理。携带金属气管套管患者,每日巡视病房时检查其固定套管的细棉绳稳定性; 携带一次性带气囊式气管套管患者,每日巡视病房时检查其气囊是否充足,颈部棉绳是否稳定。(4) 心理危机护理。老年患者由于对术后护理措施的认知程度较低,且在护理过程中不适感较强,配合度较低,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耐心疏导以及健康宣教,使其对术后护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了解,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操作前,为其简单介绍操作目的及作用,缓解患者紧张的心情。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前,告知患者及家属操作过程中可能会致气管应激痉挛而出现呛咳等不适,安抚患者及家属无需紧张,放松心态,配合护理工作。患者对术后无法发声、无法自主进食感到焦虑、情绪低下时,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引导,对于行喉部分切除术的患者,告知患者术后会有发音训练及吞咽训练,配合训练的情况下生理功能会有极大程度的恢复; 对于喉全切的患者,术后指导患者及家属日常生活的护理知识,包括套管的更换时间、消毒清洁方法以及进行一些适当的吞咽训练。吞咽训练具体为嘱患者小口进食,将食物在口中经磨牙碾碎成团,而后用舌头缓慢将食物咽至咽部,取低头位,将下颌贴近胸部再缓慢吞咽,避免呛咳。全喉切除患者从饮水开始,逐步过渡到牛奶、米汤等。部分喉切除患者可从进食温凉细软的糊状食物开始训练。在整个吞咽训练过程中,时刻关注患者的感受,有不适则停止,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提高治疗信心。

    ① 气道湿化效果: 比较2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分为满意、不足、过度[8]。湿化满意指分泌物稀薄,能够被顺利吸出或咳出; 湿化不足指分泌物过于黏稠,难以吸出或咳出或吸痰时患者突发呼吸困难致发绀等; 湿化过度指分泌物过于稀薄,呈水样或米汤样,需不断吸引,或吸痰过程中咳嗽频率增加。②并发症发生情况: 比较2组患者干预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包括肺部感染、颈部气管切开伤口皮肤溃疡、气管套管堵塞。③气管套管意外脱管发生情况: 比较2组气管套管意外脱管的发生率。④心理状态评分: 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心理状态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9]进行评估,得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⑤舒适度评分: 干预3个月后,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10]进行评分,量表包括4个维度(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和28个条目,每项分值为1~4分,分值越高说明舒适度越高。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气道湿化满意率为96.15%, 高于对照组的81.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 低于对照组的24.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干预组患者意外脱管总发生率为0.96%, 低于对照组的6.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干预前, 2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3个月后, 2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下降,且干预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5。干预后,干预组的舒适度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6

    表  2  干预组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比较[n(%)]
    组别 n 湿化满意 湿化不足 湿化过度
    干预组 104 100(96.15)* 2(1.92)* 2(1.92)*
    对照组 104 85(81.73) 9(8.65) 10(9.62)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干预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n 肺部感染 颈部气管切开伤口皮肤溃疡 气管套管堵塞 合计
    干预组 104 5(4.81) 4(3.85) 3(2.88) 12(11.54)*
    对照组 104 8(7.69) 7(6.73) 10(9.62) 25(24.04)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干预组与对照组气管套管意外脱管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n 携带金属气管套管患者 携带一次性带气囊式气管套管患者 意外脱管合计
    干预组 104 0 1(0.96) 1(0.96)*
    对照组 104 3(2.88) 4(3.85) 7(6.73)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  干预组与对照组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x±s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3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个月后
    干预组 104 48.75±3.21 40.74±3.14*# 51.03±4.08 45.56±3.24*#
    对照组 104 49.28±2.97 43.12±5.21* 50.91±4.73 48.96±3.98*
    SAS: 焦虑自评量表; SDS: 抑郁自评量表。与干预前比较, *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6  干预组与对照组舒适度评分比较(x±s
    组别 n 生理评分 心理评分 社会文化评分 环境评分 总分
    干预组 104 17.46±2.21* 38.14±2.76* 21.41±1.21* 25.82±1.31* 102.83±5.91*
    对照组 104 15.02±2.41 30.48±3.01 17.05±2.17 21.13±2.29 84.07±5.94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喉癌作为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在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11], 喉癌术后需行气管切开,需要长期或暂时地佩戴人工气道,因而改变了呼吸道正常的解剖结构及气体流向,使得外界干燥的气体无法在上呼吸道进行湿化、温化以及过滤,导致下呼吸道干燥,黏稠的分泌物增多,易形成痰栓而致呼吸道梗阻[12]。老年群体的器官及免疫功能衰退,气管切开后这类人群更易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对这类老年喉癌患者术后的气道管理格外重要,需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其康复时间,提升预后效果。除此之外,大部分喉癌术后患者因短期内无法接受颈部开放性的人工气道及无法发声,导致心理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对气管切开佩戴人工气道的患者,除了对其生理方面的术后康复护理外,其心理方面所潜存的风险也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

    多维危机控制理念是指对生理、心理及危机认识等多个维度的各类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干预的护理模式,以降低危险发生的概率。本研究中,干预组的气道湿化满意率为96.1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73%(P<0.05), 表明多维危机控制理念下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分析原因可能为: 一方面组建的多维危机护理团队内的小组成员均有规范气道湿化操作的训练,操作流程规范,对患者行气道湿化操作的频次合理且规范管理了湿化液的配比及成分,并且在对患者进行气道湿化前详细讲解了该项操作的方法和意义,提高了老年患者对气道湿化的认知程度,让患者认识到气道湿化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其积极配合护理,提高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另一方面采取了适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雾化吸入方法。研究[13]表明,雾化吸入法有利于湿化气道,对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也有一定作用,且利用氧气雾化的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缺氧的症状,雾化中的雾粒体积小,较传统的滴入法优势在于不易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对室内环境的干预管理也有利于湿化效果满意率的提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1.54%,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4%(P<0.05), 表明在多维危机控制理念下建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老年喉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其原因为: 多维危机控制理念下的气道危机管理措施是通过对患者的康复环境进行消毒管理、对气管套管定时清洁消毒管理、对颈部切口皮肤定时的检查清洁管理、对患者的呼吸道进行有效的气道湿化处理及吸痰操作,从可能导致肺部感染、颈部气管切开伤口皮肤溃疡、气管套管堵塞并发症发生的因素一一针对干预,有效预防并发症风险因素,从而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发现,干预组意外脱管总发生率为0.96%,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3%(P<0.05), 表明多维危机护理理念干预极大程度降低了老年喉癌患者术后气管套管意外脱管的发生率。分析原因为: 通过气管套管脱管危机护理,组内护理人员定时巡视病房、检查患者气管套管是否固定良好,分不同的套管类型有序进行检查固定,降低了气管套管意外脱管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个月后, 2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且干预组上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干预组的舒适度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对老年喉癌患者实施多维危机控制理念护理干预,在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方面效果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稳固患者术后康复治疗的信心,提高患者康复过程的舒适度,良好的体验感也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研究[14-16]表明,人文关怀能有效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提高患者康复信心。本研究中,通过组内护理人员对患者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及健康宣教,以及护理操作过程前对患者有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提前进行干预,使得患者心理准备充足,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切,患者舒适度提高。在护理操作前对患者详细讲解了该项护理操作的具体流程,有效降低了患者因对其认知程度低而产生的恐惧感,同时在护理前对其说明该操作的重要意义,能够让患者意识到气道湿化、吸痰等操作的重要性,从而最终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及治疗的配合度,在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压力均得到缓解,这也有利于术后康复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老年喉癌术后患者的气道管理中,采取多维危机控制理念的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及气管导管意外脱管的发生率,提升气道湿化效果,还可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舒适度。

  • 王琦, 马远征. 胸腰椎结核保守与手术治疗的合理选择[J].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7, 6(2): 150-154.
    兰小勇, 马海萍, 周初松. 一期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J]. 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9): 34-36.
    高晋. 脊柱结核患者术后护理措施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22): 167-168.
    朱何涛, 朱博, 高天阳, 等. 经皮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中远期疗效观察[J]. 天津医药, 2017, 45(6): 614-619.
    江建中, 甘锋平, 谭海涛, 等. 微创直接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J]. 实用骨科杂志, 2017, 23(1): 9-12

    , 16.

    封亚平, 封雨, 邓洵鼎, 等. 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7, 16(6): 534-537.
    张岱阳, 罗政. 微创术与病灶清除术在脊柱结核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3): 114-115.
    秦世炳, 宋言峥, 董伟杰. 骨关节结核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及其规范化专题研讨会纪要[J]. 中国防痨杂志, 2013, 1(1): 81-84.
    何磊, 蒲育, 何敏, 等. 前路手术治疗310例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 2018, 2(12): 1306-1312.
    高永建, 欧云生, 权正学, 等. 胸腰椎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1): 112-117
    聂治军, 白静静, 张银刚, 等. 一期侧前方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双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脊柱结核[J]. 临床骨科杂志, 2017, 20(6): 641-644.
    郑召民, 王建儒. 开展侧方入路腰椎间融合术应思考的几个问题[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8, 28(5): 385-388.
    郭超峰, 张宏其, 高琪乐, 等. 单纯后路Ⅰ期病灶清除椎间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腰椎结核[J]. 中国骨伤, 2017, 30(5): 406-410.
    孙海涛.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腰椎结核的疗效比较[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6, 27(11): 1360-1363.
    杜兴, 欧云生, 朱勇, 等. 颗粒植骨与横突植骨治疗单节段胸腰椎结核的短期疗效比较[J].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8, 43(5): 80-85.
    陈海潮, 傅金可, 王清平, 等. TEST1自动血沉仪与魏氏法测定红细胞沉降率的一致性及其参考值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8, 28(7): 842-844.
    罗志顺, 武振林, 杨艺, 等. 手法加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 2017, 32(3): 352-354.
    胡斌, 钱选昆, 王文己. 一期单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对比[J]. 脊柱外科杂志, 2016, 14(5): 267-271.
    黎建文, 黎松波, 刘先银, 等. 极外侧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的疗效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8, 39(2): 315-320.
  • 期刊类型引用(4)

    1. 江建,徐佳佳,余博臣,张宪彧,李健,吴国保.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Wiltse入路内固定在单节段腰椎结核治疗中应用效果. 当代医学. 2022(10): 105-107 . 百度学术
    2. 赵兵,黄海锋,羊刚毅,宋晋刚,尹振宇.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联合前后不同入路病灶清除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18): 1985-1988 . 百度学术
    3. 米尔扎提·艾沙,地力下提·阿不力孜,唐伟,古甫丁,马良. 耻骨联合结核病灶清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的疗效观察. 智慧健康. 2022(23): 79-82+86 . 百度学术
    4. 王帅,王连波,董昭良,贾晨光,李卓,高建国. 后路病灶清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成人腰椎结核手术指标、影像学参数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影响.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1(09): 36-39+4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9
  • HTML全文浏览量:  83
  • PDF下载量:  6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9-12-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