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pound Huangdai Tablets combined with retinoic acid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in maintenance phase
-
摘要: 目的 探讨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维持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APL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维甲酸、亚砷酸序贯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黄黛片、维甲酸序贯疗法。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脂代谢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2组无事件存活率、死亡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且观察组TC、LDL-C和T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胃肠道不适、维甲酸综合征、肝肾功能损害、颅内压增高、头晕头痛和关节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 结论 与亚砷酸联合维甲酸相比,复方黄黛片联合维甲酸用于APL患者维持期治疗的疗效更佳,能够纠正机体血脂代谢异常状态。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mpound Huangdai Tablets combined with retinoic acid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in maintenance phase. Methods Ninety APL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equential therapy of retinoic acid and arsenious acid,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equential therapy of Compound Huangdai Tablets and retinoic aci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metabolism levels of blood lipi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event-free survival rate, mortality and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total cholesterol(TC),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and triglyceride(TG)in both group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 and the levels of TC, LDL-C and T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rates of adverse reactions such as gastrointestinal discomfort, retinoic acid syndrome, damage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increase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dizziness and headache and joint pain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rapy of arsenious acid combined with retinoic acid, the Compound Huangdai Tablets combined with retinoic acid has a better therapeutic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PL in maintenance phase, which can correct the abnormal metabolism of blood lipid indexes.
-
产妇剖宫产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较高,若未及时接受有效防治措施,一旦出现血栓脱落,容易形成肺栓塞并增大死亡风险。静脉血栓形成因素主要包括血液滞缓、静脉壁受损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剖宫产术后产妇血液滞缓等危险因素均容易引发下肢静脉血栓。因此,为了促进产妇产后康复并改善母婴健康,尽早采取针对性的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1-3]。本研究以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抑制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方面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122例在本院进行剖宫产的产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入选产妇与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均实施剖宫产分娩。排除标准: 产前已确诊下肢静脉血栓的产妇; 入组前接受过抗凝药物治疗的产妇; 全身免疫性疾病产妇; 凝血功能障碍产妇[4-6]。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入选产妇分为2组,其中实验组61例,年龄21~44岁,平均(28.9±5.6)岁; 初产妇36例、经产妇25例; 过期妊娠2例、早产11例、胎位异常3例、妊娠期高血压7例、巨大儿6例、骨盆异常9例; 术中出血量为(254.4±12.3) mL; 手术时间为(32.1±8.2) min。对照组61例,年龄19~44岁,平均(29.2±5.5)岁; 初产妇39例、经产妇22例; 过期妊娠2例、早产13例、胎位异常4例、妊娠期高血压9例、巨大儿5例、骨盆异常8例; 术中出血量为(256.1±12.7) mL; 手术时间为(33.4±8.0) min。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产妇剖宫产相关指标以及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采用下肢静脉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体位护理: 术后6 h将产妇体位调整为半卧位,按时协助其翻身,防止肢体长时间受压,影响血液循环[7-9]; 下肢锻炼指导:术后指导产妇进行膝关节、踝关节伸展练习以及四肢收缩运动;饮食干预:指导产妇进食维生素以及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多食用茼蒿、洋葱、大蒜以及黑木耳等吡嗪类含量较高的食物,有利于促进血液流通并降低血栓形成率[10-12]。实验组产妇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以及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阿司匹林服用剂量为75 mg/次, 1次/d, 术日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治疗,为产妇实施双下肢空气驱动治疗,每次治疗30 min, 1次/d, 共计治疗5次[13-15]。
1.3 评价指标
统计并对比2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对比2组产妇术后1周双下肢肿胀指数以及静息心指数,术后1周应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检测2组产妇静息心指数,静息心指数越高说明产妇心功能损伤越严重,双下肢肿胀指数越高说明产妇双下肢肿胀越严重。对比2组产妇产后不同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于术后第3天、术后1周以及术后2周指导产妇应用评分评估双下肢疼痛程度, 0分为无痛感, 10分为有剧烈痛感且超出产妇耐受度,产妇疼痛感越强烈则评分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分别以t、χ2检验比较2组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
实验组产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共8例产妇出现下肢静脉血栓,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3.1%。对照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2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n(%)]组别 左胫后静脉血栓 右下肢腓肠肌肌间静脉血栓 左下肢腓肠肌肌间静脉血栓 合计 实验组(n=61) 0 0 0 0* 对照组(n=61) 3(4.9) 3(4.9) 2(3.3) 8(13.1)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产妇术后1周双下肢肿胀指数以及静息心指数比较
剖宫产术后1周,实验组产妇双下肢肿胀指数以及静息心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2组产妇术后1周双下肢肿胀指数以及静息心指数比较(x±s)组别 肿胀指数 静息心指数 实验组(n=61) 3.0±2.2* 2.1±1.3* 对照组(n=61) 6.2±2.9 3.4±1.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2组产妇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
实验组产妇术后第3天、术后1周以及术后2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产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 3 2组产妇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术后第3天 术后1周 术后2周 实验组(n=61) 2.3±1.2* 2.1±1.1* 1.1±0.5* 对照组(n=61) 2.8±1.3 3.5±1.2 2.2±0.8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一旦血栓脱落进入产妇肺部,极大程度地危害产妇的生命安全。妊娠期产妇胎盘内生成大量雌激素,肝脏内有多种凝血因子形成,纤维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形成。此外,受麻醉等因素影响,周围静脉血流明显减缓,容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6-17]。
阿司匹林可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作用,显著降低环氧合酶合成量,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理想。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促进动脉灌注、静脉回流以及淋巴循环,防止凝血因子聚集,可使血管内膜黏附作用得到明显降低,同时促进肢体以及组织血液循环,因此预防双下肢水肿以及血栓形成的效果理想[18]。
本研究实验组产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为13.1%; 剖宫产术后1周,实验组产妇双下肢肿胀指数以及静息心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术后第3天、术后1周以及术后2周VAS评分均较对照组产妇低。综上所述,剖宫产产妇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可明显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有助于促进产后康复。
-
王克强, 亓云法, 王静, 等.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分型临床意义分析[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4, 21(7): 538-542. 薛白, 李靖, 王奔放.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6, 34(1): 44-47. 董菊, 张晨妍, 许婧娴, 等. 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东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8, 37(6): 993-997.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8, 39(3): 179-183. 陈慧, 程月新, 陈天荣, 等.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6(22): 5122-5123. 朱蓓, 段衍超, 王克强. 不同亚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的表达分析[J].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5, 3(1): 15-18. 柳飞. 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联合化疗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D]. 郑州: 郑州大学, 2016. 南虎松, 金春姬, 刘红.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复方黄黛片序贯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36): 105-108. 王会朋, 刘海英. 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 2016, 37(3): 313-314. 胡爽, 王文静, 郭美华, 等.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中总砷及砷形态测定[J]. 中国药师, 2018, 21(1): 23-27. 王晓东, 刘传绪, 张倩, 等. 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观察[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 37(8): 79-80. 王修平. 复方黄黛片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持期治疗中临床对照观察[D]. 广州: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吴晓丹.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1): 96-97. 朱淑芳, 王耀华. 复方黄黛片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观察[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S1): 134-135. 黄垚, 刘烨, 王玮. 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对复发率的影响分析[J]. 癌症进展, 2016, 14(7): 654-656 , 660.
-
期刊类型引用(16)
1. 张艳,陈小龙,刘静,张秀珍. 桃红四物汤合防己黄芪汤结合空气压力波治疗仪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四川中医. 2024(04): 127-130 . 百度学术
2. 赖玲治,陈婷婷,白亚铃,李焕根. 气压治疗仪联合红外线照射预防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4(11): 1415-1420 . 百度学术
3. 袁晓莉,张丽杰. 依诺肝素钠联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DVT的防治效果及对微循环、PAF、CD62P、CD63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25): 78-81 . 百度学术
4. 张霞,王妙维,王任杰,李果,王傲,尹雨涵,魏全. 人体成分分析仪联合空气循环压力在防治乳腺癌相关淋巴水肿的临床应用.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04): 71-74 . 百度学术
5. 曾桂金. 空气治疗仪对剖宫产后高龄产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的影响分析. 基层医学论坛. 2022(06): 130-132 . 百度学术
6. 严丽金,曾兆芬,罗淑芳,张东丽. 护理研究持续性阶段护理干预服务减低剖宫产产妇疼痛及提高产后母乳喂养的价值评估.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09): 130-132 . 百度学术
7. 郭杏英.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加压弹力袜对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 实用医技杂志. 2022(06): 664-666 . 百度学术
8. 史军艳,蒋晓娟.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多元化护理预防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医疗装备. 2022(20): 172-174 . 百度学术
9. 郭敬敬,曹曰针,王柱. 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12): 160-164 . 百度学术
10. 韦宝珍. 预防神经外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综述.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21(01): 74-77 . 百度学术
11. 孟媛媛.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穴位按摩对肝胆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的预防作用研究. 临床医学. 2021(05): 85-87 . 百度学术
12. 陈雪芳,吴敏瑜,苏文英. 气压治疗仪联合常规术后护理对剖宫产后凝血指标的调节作用. 名医. 2021(01): 127-128 . 百度学术
13. 艾艳霞,樊菊莲,苏丽. 阿司匹林及气压仪预防高龄剖宫产产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与止血学. 2021(06): 1021-1022 . 百度学术
14. 潘玉琴,陶婷,吴晔. 空气压力波治疗仪联合体感诱发电位监测预防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2021(12): 1554-1559 . 百度学术
15. 曾瑜嫚. 剖宫产产妇术后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降低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性.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11): 208-209 . 百度学术
16. 郭蕊.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配合早期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医疗装备. 2020(14): 160-16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3
- HTML全文浏览量: 80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