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combined with ambroxol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摘要: 目的 观察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 将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儿均予以生命体征监护、呼吸道管理、抗感染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氨溴索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氧合指数(OI)、氧疗时间和住院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 观察组治疗24、48 h的O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患儿可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氨溴索方案进行临床治疗,疗效显著。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combined with ambroxol in treatment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Methods A total of 60 cases of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All children were given vital signs monitoring, respiratory management, anti-infection and other basic treatmen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entilation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combined with ambroxol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xygenation index(OI), duration of oxygenation and hospitalization condi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6.67%vs. 73.33%, P<0.05); the O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24 and 48 hours after treatment(P<0.05); the duration of oxygen therapy and hospital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hospitalization expens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ombined with ambroxol regimen has significant efficacy for neonatal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障碍类疾病,认知功能损害是其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病后还会出现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思维紊乱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3]。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方式有电休克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但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甚微,患者大多预后不佳[4]。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无创调节大脑神经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等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5]。本研究观察rTMS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及其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21年1月扬州五台山医院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19~56岁,平均(37.51±6.22)岁; 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0~56岁,平均(38.04±6.03)岁。纳入标准: ①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者; ②血常规、颅脑CT、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结果正常者。排除标准: 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 ②既往有癫痫发作史者; ③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 ④既往有严重肝、肾、心脏、脑部疾病等躯体疾病者; ⑤安装过人工瓣膜、心脏起搏器者; ⑥身体中有金属植入物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所有患者或其监护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 患者采用氨磺必利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30)治疗,每日最大服用剂量不超过1 200 mg(按照患者自身情况合理用药)。
研究组: 患者采用氨磺必利联合rTMS治疗。氨磺必利片(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30)用法用量与对照组一致。rTMS治疗使用rTMS治疗仪(Magpro R30型)及“8”字形刺激线圈(MCF-B65), 刺激部位为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位置,刺激强度设置为80%运动阈值(MT), 18 min/次, 1次/d, 5次/周,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 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包括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项目,每项使用1~7级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临床症状越突出。②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显效(PANSS评分减分率≥75%)、有效(PANSS评分减分率为25%~ < 75%)和无效(PANSS评分减分率 < 25%)。PANSS评分减分率=(治疗前PANSS总分-治疗后PANSS总分)/(治疗前PANSS总分-30), 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③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第12周时采用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试(RBANS)评估2组患者认知功能[6], 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认知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x±s)、[n(%)]表示,比较分别行t检验、χ2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 2组患者一般精神病理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一般精神病理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一般精神病理评分 阳性症状评分 阴性症状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50 36.21±3.31 33.17±2.15 15.61±1.17 14.31±1.33 23.61±3.15 20.31±3.17 研究组 50 36.13±2.33 30.13±1.23* 15.63±2.01 12.31±2.01* 23.31±3.17 17.91±4.1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2 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50 12(24.00) 22(44.00) 16(32.00) 34(68.00) 研究组 50 20(40.00) 28(56.00) 2(4.00) 48(96.00)*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3 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 2组患者RBANS总分和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治疗第12周时),研究组患者RBANS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 3。
表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评分比较(x±s)分 RBANS维度 对照组(n=50) 研究组(n=50)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即刻记忆 68.45±8.50 70.90±9.98 68.91±8.45 79.85±8.52** 视觉广度 82.38±9.28 82.67±10.56 82.54±9.35 85.94±6.55* 言语功能 84.27±9.37 85.79±10.50 84.73±9.34 91.79±9.40** 注意 79.78±11.34 80.89±12.99 79.68±11.99 84.47±11.58** 延时记忆 79.34±12.79 81.05±14.57 79.05±12.56 88.75±11.59** 总分 79.35±9.76 81.5±10.46 79.55±9.40 83.43±9.32*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P < 0.01。 3. 讨论
精神疾病大多病程迁延,且极易残留症状,临床复发率高。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与内外侧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等区域的多巴胺功能下降具有直接关系,治愈率极低,加之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社会功能会逐渐下降,导致疾病复发甚至病情加重[7-8]。近年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治疗已成为临床人员关注的重点,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均属于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其生物学病因基本相同,两者相互关联且各自独立,治疗时需采取多样化治疗手段[9-12]。
氨磺必利的药理机制非常独特,其主要选择性作用于多巴胺D2、D3受体,较少引发失眠、便秘等副作用,可使患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良好的治疗依从性,在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以及预防复发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3]。然而,现有单独药物治疗方案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一般[14]。rTMS是在经颅磁刺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全新神经电生理技术,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脉冲磁场穿过颅骨并在皮层发挥作用,形成感应电流,使皮层兴奋性得以改变,进而实现治疗目的。高频率的rTMS刺激能够提升受刺激区域的血流量与代谢水平,增强大脑皮层兴奋度,继而恢复中枢谷氨酸及五羟色胺系统的稳定状态,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15]。既往研究[16-18]表明,低剂量(≤300 mg)氨磺必利可选择性地拮抗脑皮质通路突触前、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升高多巴胺在突触间隙中的浓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 2组患者一般精神病理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一般精神病理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提示, rTMS联合氨磺必利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好,且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这可能是因为该治疗方案可提高突触间隙的多巴胺浓度,而既往研究[19]显示额叶皮质多巴胺功能低下可能与阴性症状、认知功能障碍存在关联。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前, 2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提示,相较于氨磺必利单独治疗,氨磺必利联合rTMS可更有效地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未来还需扩大样本量、有效控制混杂因素并延长治疗时间进一步探讨rTMS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相较于单独使用氨磺必利,采用rTMS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轻患者症状。
-
许文波, 周丽, 陈玲. 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联合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6): 686-688. 谭军. 持续正压通气辅助呼吸联合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 37(9): 52-53. 琚燕燕. CPAP联合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NRDS的疗效观察[J]. 医药论坛杂志, 2019, 27(8): 139-141. 张欢欢.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静注联合双管鼻塞式CPAP通气治疗重症新生儿肺炎患儿的疗效观察[J]. 医药论坛杂志, 2019, 59(2): 151-153. 王珊珊, 卓瑞燕. 两种湿化液在新生儿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中应用效果观察[J]. 天津护理, 2018, 26(3): 333-335. 周俊华.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联合氨溴索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10): 1162-1163. 柯丽莉. 盐酸氨溴索联合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 26(6): 131-133. 郝娟, 陈旭婷, 杨慧, 等. 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及对预后影响[J]. 药物评价研究, 2019, 42(5): 149-152. 高越, 肖珊珊, 刘丽晓. 氨溴索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氧合状况的影响[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 45(2): 97-99. 李金萍, 雷敏刚.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血浆ET-1水平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17): 2625-2626. 杨芳芳, 尚朋娟. 盐酸氨溴索联合常规治疗对新生儿肺炎的支气管黏膜纤毛结构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2): 111-114. 赵文华, 王惠萍.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分析[J]. 药物评价研究, 2017, 40(2): 255-257. 应燕芬, 王丽珍, 卢洪萍, 等. 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及肺部理疗辅助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观察[J]. 浙江医学, 2017, 39(17): 1476-1477 , 1490.
陈方, 陈全景.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对新生儿肺炎患儿肺功能及血清炎性分子的影响[J]. 现代医学, 2019, 49(9): 552-555. 王侃, 赵白云, 缪晓青, 等. 盐酸氨溴索辅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疗效与相关药理机制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 29(11): 1713-1716. -
期刊类型引用(11)
1. 张桂艳,杨勇锋,程德君. 氨磺必利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图的影响. 医药论坛杂志. 2024(02): 182-185+190 . 百度学术
2. 徐瑞华,王幸,黄小振. 氨磺必利与利培酮治疗男性精神分裂症的效果比较. 中国实用医刊. 2024(06): 109-112 . 百度学术
3. 张小娟,陈正. 氨磺必利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伴自杀倾向患者社会功能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系统医学. 2024(07): 23-27 . 百度学术
4. 余芬,贾舒祺,王芃,李淑璠,王兴.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24(09): 745-751 . 百度学术
5. 刘旭东. 经颅磁刺激联合药物干预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事件相关电位和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 系统医学. 2024(15): 25-28+51 . 百度学术
6. 蒋洪宾,季磊,陶传斌. 氨磺必利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伴自杀倾向患者的影响研究. 心理月刊. 2024(22): 99-101 . 百度学术
7. 郭晶,高翔,李艳. 丁螺环酮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效果. 临床合理用药. 2024(35): 51-54 . 百度学术
8. 葛玉巧,董光举. 氨磺必利联合奥氮平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08): 50-52 . 百度学术
9. 李彤. 英智脉冲磁场刺激仪M-50 Ultimate实施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效果.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12): 131-133 . 百度学术
10. 顾芸,杨晓龙.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 中国民康医学. 2023(20): 102-105 . 百度学术
11. 武莹莹. 小剂量氨磺必利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 妇儿健康导刊. 2023(20): 114-11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64
- HTML全文浏览量: 152
- PDF下载量: 12
- 被引次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