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分析

杨丽娜, 张显红

杨丽娜, 张显红. 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18): 37-40. DOI: 10.7619/jcmp.202018010
引用本文: 杨丽娜, 张显红. 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18): 37-40. DOI: 10.7619/jcmp.202018010
YANG Lina, ZHANG Xianh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rrhythmia detected by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of different degree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18): 37-40. DOI: 10.7619/jcmp.202018010
Citation: YANG Lina, ZHANG Xianh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arrhythmia detected by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of different degree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18): 37-40. DOI: 10.7619/jcmp.202018010

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分析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张显红, E-mail: 64639018@qq.com

  • 中图分类号: R542.2

Relationship between arrhythmia detected by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of different degree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方法 选取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病变部位和狭窄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结果 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房性心律失常137例(68.50%), 室性心律失常81例(40.50%); ST段抬高132例(66.00%), ST段降低53例(26.50%), ST段无偏移15例(7.50%)。多支病变组的频发室早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且Lown3级及以上室性早搏、缓慢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左主干及前降支组的频发室早、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组,Lown3级及以上室性早搏发生率高于左回旋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缓慢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左回旋支组和右冠状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90%组的ST段抬高发生率高于<70%组和70%~90%组, ST段降低发生率高于70%~9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心律失常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多发,冠状动脉病变与此密切相关,对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进行判断有利于预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和预后情况。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rhythmia detected by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of different degrees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ho underwent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coronary angiography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ir incidence rates of arrhythmia were recorde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coronary angiograph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group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number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lesion location as well as stenosis degree and arrhythmia were analyzed. Results Among the 200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re were 137 patients(68.50%)with atrial arrhythmia and 81 patients(40.50%)with ventricular arrhythmia, 132 cases(66.00%)with ST segment elevation, 53 cases(26.50%)with ST segment reduction, and 15 cases(7.50%)with no ST segment excursion. The incidence of frequent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in the multiple-vessel les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ingle-vessel lesion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s of premature ventricular beats of grade Lown3 and above, bradyarrhythmia, and atrial arrhythmi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ingle-vessel lesion group and the multiple-vessel lesion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frequent 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 and atrial arrhythmia in the left main and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e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group, the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premature - beats at grade Lown3 and abov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eft cyclobrane group and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of bradyarrhythmia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left cyclobrane group and the right coronary artery group(P<0.05). The incidence of ST-segment elevation in the group with ste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more than 9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s with ste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less than 70% and ranging from 70% to 90%, and the incidence of ST-segment reduc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with ste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ranging from 70% to 90%(P<0.05). Conclusion Arrhythmia is a 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judgment of arrhythmia detected by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s beneficial to the predi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老年人群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老年人呼吸道黏膜的防御机制下降,而气道处于高反应状态,一旦受到外界有害颗粒的刺激,将引起肺部炎症反应[1]。COPD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对自身所享受到的临床护理有着一定程度的身心诉求,包括心理与生理视角的双重舒适,保证个体能以良好的身心状况应对疾病,改善其心功能与肺功能水平[2-4]。近年来,个性化管理方案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是融合了生理、心理与社会功能为一体的针对性护理策略[5]。但目前将个性化理念与患者身心诉求相结合的护理措施开展较少。本研究引入个性化身心诉求护理模式,并将其应用于老年COPD患者,分析其临床成效,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4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老年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符合纳入条件的对象以数字表作为工具进行随机化分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纳入标准: ①予以肺功能检查,再结合躯体症状与体征,确诊为COPD者,诊断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的第8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 ②听力与视力水平正常,具备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可独立完成各项问卷与量表的测评工作者; ③精神状况良好,具备基本的沟通与对话能力者; ④对本研究内容知晓,并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①自身存在恶性肿瘤者; ②伴有全身免疫系统疾病者; ③伴有肺心病者; ④存在呼吸功能衰竭者; ⑤曾有胸部手术史患者。2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2组患者各项基线资料比较(x±s)
    一般资料 分类 研究组(n=52) 对照组(n=52) χ2/t P
    年龄/岁 61.8±4.2 62.0±4.3 0.794 >0.05
    性别 39 40 0.341 >0.05
    13 12
    诱因 吸烟 14 13 0.895 >0.05
    空气污染 10 12
    呼吸道感染 20 18
    其他因素 8 9
    严重程度 Ⅱ级 16 14 0.543 >0.05
    Ⅲ级 19 20
    Ⅳ级 17 18
    学历水平 文盲 17 18 0.992 >0.05
    小学 14 12
    中学 13 15
    大学 8 7
    基础疾病 糖尿病 6 5 0.767 >0.05
    高血压 8 9
    高脂血症 4 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性护理。护理人员告知入住病房的患者有关COPD的知识体系; 对患者当前的病情状况予以多维度监测,一旦发现其躯体存有功能异常,及时予以护理,并告知医生动态病情进展,做好症状处理; 对患者家属予以认知指导,让其结合患者喜好的饮食口感,尽可能为其提供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 对患者入住病房的温度与湿度进行合理化调配,尽可能满足患者的生理舒适度。

    研究组患者开展个性化身心诉求护理模式。①基于患者个性视角下的生理诉求护理: 护理人员对患者当前的生理状况予以个性视角评估,对其当前病情的严重程度展开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当前有关COPD方面的知识性架构予以分层级分析,进而帮助个体从自发的内在视角主动践行自护行为。对于疾病认知水平良好患者,护理人员以图文宣教、口语阐述的形式告知其有关COPD方面的自我照护流程。对于疾病认知储备不足患者,护理人员以微信作为宣教媒介,向患者呈现出有关疾病管理方面的流程,使患者从感觉、知觉上进一步内化疾病的认知架构。以COPD疾病日常管理为主题,要求每例患者开展现场演习,而护理人员则通过视频录制下其现场行为,并指出其表现较佳之处以及表现不妥之处,以此强化患者练习的主动性与内在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内化度,护理人员在患者背部放置一软枕,使患者全身处于放松状态,由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开展全身肌肉放松练习。让患者专注力从面部肌肉向颈部、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双上肢、双下肢、臀部的肌肉转移,练习时间控制在10 min以内。待锻炼完毕后,护理人员再通过正能量激励言语,鼓励患者阐述当前的心境感受,要求每例患者从正面视角总结出当前生理感知状况。②基于患者个性视角下的心理诉求护理: 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舒适且私人的照护空间,先为患者分发1根黑笔与1张A4纸,引导患者将当前最真实的心理诉求以文字或者图画的形式进行展现。若患者呈现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时,护理人员则鼓励患者以图画绘制的形式表达内心最真实的境况,并借助口语阐述的方式将内心诉求具象化。护理人员则通过面部神情与聆听的方式感知患者心理世界,并让患者现场即兴针对周围的人及事物进行观看,回归内心最真实的状态。对于情绪行为出现躁动的患者,护理人员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使个体的精神状况保持稳定水平,引导个体肌肉处于松弛水平,具体冥想口令为: 现在,你想象着自己正处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世界中,而你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你维系着这个世界的平和状态。你漫步于柔软的雪地上,缓缓地将自己左手安放在胸部,将自己右手安放在腹部,用鼻子用力吸气,右手能察觉到腹部缓慢上举至最高处后,屏气2 s, 再将嘴唇缩成“O”形,缓缓呼气。其中,呼气与吸气时间比控制在2∶1, 1次呼气与1次吸气为一个完整的循环,每分钟呼吸频率为7~8次。待患者完成该循环后,护理人员以柔和的言语耐心地开展教导,现在你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不安,以吐气的方式进行缓缓释放,集中专注度,将一切消极的情感化为废气从体内排出。

    ① 2组患者在入院当天及出院当天均接受肺功能水平检测。② 2组患者在入院当天及出院当天均接受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检测。③利用SF-36生存质量量表对2组患者入院当天及出院当天的生存质量展开评价。④ 2组患者在入院当天及出院当天均接受心率、呼吸频率与6 min步行距离检测。

    以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由双人核对录入数据; 以SPSS 22.0软件对数据展开分析,其中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内行t检验,组间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 计数数据行卡方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出院时的肺功能相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肺功能水平比较(x±s)
    组别 n 入院时 出院时
    FEV1/L FVC/L (FEV1/FVC)/% FEV1/L FVC/L (FEV1/FVC)/%
    研究组 52 1.2±0.2 1.9±0.3 50.6±4.1 2.0±0.4* 2.7±0.5* 67.1±6.7*
    对照组 52 1.2±0.2 1.8±0.2 50.8±4.2 1.4±0.3 2.0±0.3 56.8±4.4
    FEV1: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VC: 用力肺活量; FEV1/FVC: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研究组出院时的NYHA心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3

    表  3  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心功能及生存质量情况比较(x±s)
    组别 n 入院时 出院时
    NYHA心功能分级/级 生存质量/分 NYHA心功能分级/级 生存质量/分
    研究组 52 3.4±0.6 18.5±1.9 1.2±0.2* 35.2±3.2*
    对照组 52 3.3±0.5 18.8±2.0 2.7±0.4 20.4±2.3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研究组出院时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 6 min步行距离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4

    表  4  2组患者心率、呼吸频次与6 min步行距离得分情况比较(x±s)
    组别 n 心率/(次/min) 呼吸频率/(次/min) 6 min步行距离/m
    入院时 出院时 入院时 出院时 入院时 出院时
    研究组 52 95.2±4.0 81.6±2.8* 22.8±3.0 16.7±1.6* 173.2±15.3 279.5±24.0*
    对照组 52 95.6±4.2 90.3±2.7 23.1±3.1 20.4±2.2 178.1±15.6 194.5±17.1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由于老年人常伴有较多的心肺基础性疾病,使得COPD对症治疗时,需考虑其他合并症护理; 此外,因老年患者特有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其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更具针对性[6]。本研究通过对老年患者开展个性化评估,了解其特有的生理与心理诉求,进而给出个性化护理[7-8]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出院时的肺功能优于对照组,这表明个性化身心诉求护理模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水平。分析原因为: ①基于患者个性视角下的生理诉求护理方案的介入,能使患者通过对疾病方面的知识性架构的内化,对自身病情转归起着一定正向指导作用,进而做出正面且积极的自我管理与照护[9-10]。②基于患者个性视角下的心理诉求护理方案的介入,使患者将内心消极的情感通过文字、画图的形式予以形象化,从而达到情绪平复的效果[11-13]

    本研究采用心功能分级展开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出院时的心功能分级较对照组低,表明患者的心功能处于较佳水平。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个性化身心诉求护理方案落实后,使患者的身心均处于相对舒适水平。由于个性化指导,能提高患者应对疾病的生理耐受能力,以此来保障机体内环境的稳态,进而降低心血管系统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4-15]。从生理与心理视角下开展诉求为导向的护理方案能帮助个体构建良好的心理环境[16-17]。此外,研究组出院时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 6 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表明该项护理方案能帮助患者对自我身心状况开展舒适化管理,使不适的躯体症状获得改善,负面的精神情感状况趋向于平稳,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8]

    综上所述,实施个性化身心诉求护理模式可改善老年COPD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

  • 杨飞云, 孔令宇, 吴畏, 等.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J].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8, 35(4): 333-335

    , 339.

    张炳山, 李宗斌, 洪侃, 等.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J]. 江苏医药, 2018, 44(9): 1036-1040.
    庞雅桢, 高群. 血清CCL21和CCR7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 医学临床研究, 2018, 35(11): 2166-2168.
    弓涯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J]. 山西医药杂志, 2018, 47(19): 2330-2332.
    娄梅琴, 汪芳. 长时间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监测价值[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 32(6): 542-546.
    李宏松, 许向东, 谢启海, 等. 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J]. 临床内科杂志, 2018, 35(7): 447-451.
    郭春艳, 赵树梅, 张谦, 等.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 18(14): 1522-1525.
    苏斌杰, 郭长峰, 李海玲, 等.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院内预后分析[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6(1): 47-51.
    李彦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分析[J].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8, 33(1): 111-113.
    胡江乔, 李贵华, 宋丽芬, 等. 冠状动脉左主干急性完全闭塞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 17(20): 3179-3182.
    齐丽梅, 谢莲娜, 党凤强, 等. 应激性高血糖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J]. 中国循环杂志, 2018, 33(8): 756-760.
    赵晓换, 杨和银. 早期心脏康复程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9, 2308: 64-67.
    卢利红, 吴其明, 宋毓青, 等. 心肌梗死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的动态心电图研究[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 9(8): 954-956.
    李玲玲, 王庆义.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 17(2): 18-20

    , 37.

    娄梅琴, 汪芳. 长时间动态心电图对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监测价值[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 32(6): 542-546.
    刘泳江. 不同冠脉病变患者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J]. 中华心脏与心律电子杂志, 2019, 7(1): 18-20.
  • 期刊类型引用(24)

    1. 王雯雯,陶钰,陈菁. 四维度协同肺康复管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国当代医药. 2025(03): 166-169 . 百度学术
    2. 杨春燕,苏芳,林丽端,陈洛阳,郭小燕. 思维导图引导式护理在尘螨过敏患儿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4(03): 387-393 . 百度学术
    3. 付静,宋广玉. 专病一体化护理模式对COPD伴冠心病患者心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24(08): 1274-1277 . 百度学术
    4. 王艳,谢星,李梓彬. 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肺部功能及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分析. 中国防痨杂志. 2024(S1): 221-223 . 百度学术
    5. 张彩霞,殷长靖,姚兰娟. 以5A护理模式为基础的肺康复训练对老年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01): 96-99 . 百度学术
    6. 李宜真,华泽锋,魏缨霁,王秋莉. 心理护理对伴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的效果.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24(03): 973-976 . 百度学术
    7. 朱梅香. 5E康复管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干预效果. 中外医学研究. 2024(19): 88-91 . 百度学术
    8. 李倩,杨白林,谯艳,叶文春. 个性化身心诉求护理模式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中外医学研究. 2024(21): 79-82 . 百度学术
    9. 刘婷,田琪,邢爱君,祁春梅,安利杰. 有氧康复训练联合体外反搏对高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康复及侧支循环和内皮功能的影响. 广东医学. 2024(07): 860-866 . 百度学术
    10. 江泉泉. 早期综合分阶段肺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耐量及肺功能康复的影响.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4(10): 1572-1574 . 百度学术
    11. 尚园园.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接受个性化身心诉求干预的效果.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21): 119-123 . 百度学术
    12. 刘蕊,杨鑫,杨丽. 老年慢阻肺患者采用个性化身心诉求管理模式的护理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婚育与健康. 2024(20): 142-144 . 百度学术
    13. 安红端.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医药前沿. 2024(25): 141-143 . 百度学术
    14. 贾明英,吴婷婷,许会娟,李园园,王毅杭. 个性化身心诉求护理模式下的肺康复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症状改善及肺功能的影响.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4(06): 185-186+189 . 百度学术
    15. 吴阳,李津. 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指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当代医药. 2024(30): 140-143+148 . 百度学术
    16. 李少文,邱芳,吴文娟,赵成文. 互联网+中医传统养生功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24(33): 145-148 . 百度学术
    17. 成玲芳,谭爱群,吴玉轩,向四国,黄淑如. 叙事医学联合中医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社区医师. 2024(35): 119-121 . 百度学术
    18. 杨国梅,黄彩滨. 谵妄预测模型的风险分级预防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的影响.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11): 2622-2624 . 百度学术
    19. 潘惠冰. 医护一体化综合气道干预对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的影响.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11): 2613-2615 . 百度学术
    20. 蔡冬梅,曹晓蕾,杜淑敏. 细节护理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感染预防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糖尿病新世界. 2024(22): 108-111 . 百度学术
    21. 卢佳燕,林丽芳,许雅红,陈翠珍. 路径式护理模式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探究. 中外医疗. 2023(20): 134-138 . 百度学术
    22. 顾丽艳,王春梅. 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过渡期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影响. 中外医疗. 2023(32): 185-189 . 百度学术
    23. 皋清,李春霞,韩朝丽. 心理护理联合知信行干预、耳穴埋籽对慢阻肺患者健康行为及咳痰的影响. 心理月刊. 2023(24): 153-155+232 . 百度学术
    24. 郭丽娜.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护能力及肺功能的影响研究.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3(22): 3461-346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4
  • HTML全文浏览量:  94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2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7-17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