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oplasty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
摘要: 目的 观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效果。 方法 将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观察组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 2组后凸Cobb's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后凸Cobb's角、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发生神经根损伤1例,感染2例; 观察组发生感染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健康调查量表(SF-36)各项目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是一种高效的胸腰椎骨折治疗术式,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活动功能。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and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and vertebroplast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postoperative drainage volum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 After treatment, the kyphosis Cobb's angles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s in both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kyphosis Cobb's angle and VA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1). There were 1 case of nerve root injury and 2 cases of inf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1 case of inf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item score of Medical Outcomes Study Item Short Form for Health Survey(SF-36)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Posterior pedicle screw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oplasty i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activity function of patients.
-
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 除临床用血合理性评估、输血相关技术操作、护理操作等安全输血外,预防、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应被重视[1]。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过敏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临床上常通过输血前用药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输血前用药、血液成分以及输血频次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5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纳入78例),包括输血前用药、既往输血史、输血次数等。
1.2 方法
统计分析输注的血液成分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用血记录单上记录的输注起始时间至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记录的输血反应发生时间。目前,临床输血前预防不良反应的用药方式分别为肌肉注射异丙嗪25 mg, 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 mg[2]。本研究结合临床用药情况,分为抗组胺药物组(n=19)(使用异丙嗪或苯海拉明),地塞米松组(n=32)及未用药组(n=27), 观察并对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组间比较行LSD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本研究中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0例,其中过敏性输血反应54例(67.50%),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23例(28.75%),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1例(1.25%),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2例(2.50%)。2例迟发性溶血性反应不纳入统计分析,最终纳入78例。
2.2 3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抗组胺药组、地塞米松组及未用药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别为(101.21±94.05)、(68.28±42.07)、(37.36±41.05) min, 抗组胺药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晚于地塞米松组、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因素
有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晚于无输血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住院期间输血5次及以上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早于输血少于5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间晚于普通血浆以及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因素(x±s)min 影响因素 分类 n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输血史 有 52 77.62±67.80 无 26 50.08±42.76* 输血次数 ≥5次 39 51.72±56.24 < 5次 39 88.15±63.11# 血制品种类 悬浮红细胞 38 89.79±72.83 普通血浆 24 43.88±48.27△ 单采血小板 16 54.56±23.89△ 与有输血史患者比较, * P < 0.05;
与输血次数≥5次者比较, # P < 0.05;
与输注悬浮红细胞者比较, △ P < 0.05。2.4 不同血液制品对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
输注普通血浆患者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时间早于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单采血小板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不同血液制品种类对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x±s)min 血制品种类 n 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时间 悬浮红细胞 18 71.50±46.35 普通血浆 21 41.38±48.90* 单采血小板 15 54.13±24.67 与悬浮红细胞比较, * P < 0.05。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新的症状或体征[3]。临床中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液制品种类、疾病种类、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输血次数、输血流程监管等因素相关[4-6]。临床上常预防性使用抗组胺类、类固醇类等药物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输血前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影响的研究较少。
临床上输血前常用的药物有异丙嗪和地塞米松,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尚存在争议,多数研究[7-9]表明输血前用药不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异丙嗪和苯海拉明是抗组胺受体阻断剂,对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组胺释放引起的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0-11]。对于轻度过敏反应的患者,没有证据支持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预防,但对于具有中度至重度过敏反应病史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抗组胺药物预防[1]。地塞米松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抗休克作用,可以抑制内源性致热源释放,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对已经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不能抑制血小板抗体和同种抗体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同种抗体无中和作用,起效大概1 h,对输血不良反应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而且对于免疫低下患者,输注后可抑制免疫功能,甚至诱发或加重感染[10]。本研究发现,预防性用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延长,尤其是输血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可能延缓输血不良反应症状的产生,从而可能导致临床医护不能及时识别输血不良反应,所以对输血前预防用药患者的输血过程应更加重视。
此外,反复多次输血或多次妊娠等免疫刺激因素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促进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升高。临床上常通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输注,来预防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1, 12-13], 也有研究[14]发现血小板制品的蛋白差异性表达与输血不良反应相关。输血次数越多,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越早[15], 可能与受者体内免疫性抗体的存在、细胞因子释放、特异性蛋白质的表达等因素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本研究中,输注普通血浆或单采血小板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时间显著早于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尤其是过敏性输血反应。这可能是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与供者HLA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过敏性输血反应的发生[16]。相关研究建议使用离心或洗涤去除多余上清,保留最少血浆成分输注。对于有过敏性输血反应史患者,应当减少使用血浆类制品,适当选用血浆衍生物、白蛋白与生理盐水代替血浆置换,输注红细胞时可选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或洗涤血液成分,以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有效诊疗[1]。
综上所述,输血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可导致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延迟,患者住院期间多次输血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迅速。此外,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发生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时间有差异,故输血前预防性用药需慎重,预防输血不良反应需合理选用血液制品,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
李佳, 王磊, 陈华. 经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段脊柱骨折[J]. 中国临床研究, 2018, 31(10): 1383-1386. SABOUR S. Reliability of smartphone-based teleradiology for evaluating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statistical issue to avoid misinterpretation[J]. Spine J, 2017, 17(8): 1200-1207.
肖易, 谭斌, 陈华燕, 等. 微创经皮和传统开放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 贵州医药, 2017, 41(11): 1191-1193. 林宇超, 刘俊麟, 李佳东, 等. 老年椎体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并发症[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4): 86-87. LIU J H, PANG Z B, XU W B, et al. Comparison of pedicle fixation by the Wiltse approach and the conventional posterior open approach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using MRI, histologic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analyses of the multifidus muscle[J]. Eur Spine J, 2017, 26(5): 1506-1514.
昌震, 高文杰, 郭华, 等. 经皮后路椎弓根钉道强化合并伤椎椎体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重度压缩性骨折43例临床研究[J]. 陕西医学杂志, 2018, 47(6): 708-711. LUO D Q, LIAN K J, LI T, et al. Does the fracture fragment at the anterior column in thoracolumbar burst fractures get enough attention[J]. Medicine(Baltimore), 2017, 96(6): e5936-e5645.
崔文宁, 钱文杰, 陈小艳, 等. 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置钉准确性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7, 32(11): 1174-1175. 于荣华, 朱晓东, 梁朝革, 等. 微创经皮钉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无神经症状中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J]. 创伤外科杂志, 2018, 20(4): 249-252. SMITH W D, GHAZARIAN N, CHRISTIAN G. Acute and hyper-acute thoracolumbar corpectomy for traumatic burst fractures using a mini-open lateral approach[J]. Spine(Phila Pa 1976), 2018, 43(2): E118-E124.
李怀玮, 阿海, 朱斌, 等. 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J]. 中国综合临床, 2017, 33(8): 726-729. 王雷, 金新蒙, 吕枫, 等.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或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杂志, 2018, 34(5): 403-409. 吴兆艺, 曹渊武, 陈子贤, 等.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J]. 中华创伤杂志, 2018, 34(5): 395-402. 陈敬忠, 张东, 肖伟, 等. 经皮椎弓根钉棒置入结合椎体成形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药, 2018, 40(15): 2272-2275. 蒋伟宇, 马维虎, 赵华国, 等. 椎弓根螺钉结合伤椎成形与结合伤椎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国骨伤, 2018, 31(8): 703-708. -
期刊类型引用(5)
1. 杨斌,夏克明,韩飞. 骨科创伤性失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24(10): 131-134 . 百度学术
2. 张媚琰,顾屏,李婷婷.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调查. 中国医学创新. 2024(31): 175-178 . 百度学术
3. 王胜蓝,贵明飞,华敏玉,李鹏,卓创近,刘钟梅,杨霞,黄霞,何涛.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调查及分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01): 33-37 . 百度学术
4. 陆国健,吴文强,廖阳东,王晓刚,陆春兰. 基于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构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验证.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05): 673-680 . 百度学术
5. 赖志辉. 探讨预防性用药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产生的影响. 北方药学. 2023(09): 146-14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0
- HTML全文浏览量: 107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