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皮瓣修复方法治疗头面部皮肤缺损的效果分析

池凯, 刘杨, 周水勇, 王银钰, 高栋梁

池凯, 刘杨, 周水勇, 王银钰, 高栋梁. 不同皮瓣修复方法治疗头面部皮肤缺损的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22): 84-86,96. DOI: 10.7619/jcmp.202022024
引用本文: 池凯, 刘杨, 周水勇, 王银钰, 高栋梁. 不同皮瓣修复方法治疗头面部皮肤缺损的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 24(22): 84-86,96. DOI: 10.7619/jcmp.202022024
CHI Kai, LIU Yang, ZHOU Shuiyong, WANG Yinyu, GAO Dongliang.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kin flaps in repairing head and face skin defect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22): 84-86,96. DOI: 10.7619/jcmp.202022024
Citation: CHI Kai, LIU Yang, ZHOU Shuiyong, WANG Yinyu, GAO Dongliang.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kin flaps in repairing head and face skin defect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22): 84-86,96. DOI: 10.7619/jcmp.202022024

不同皮瓣修复方法治疗头面部皮肤缺损的效果分析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高栋梁, E-mail: 562171917@qq.com

  • 中图分类号: R722.14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skin flaps in repairing head and face skin defects

  •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皮瓣修复方法对头面部皮肤缺损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60例头面部皮肤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皮瓣修复治疗,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成3组, A组(n=14)采用双侧推进皮瓣修复治疗,B组(n=21)采用A-T皮瓣修复治疗, C组(n=25)采用菱形皮瓣修复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缺损部位、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年,比较3组的瘢痕情况。 结果 3组缺损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皮瓣均成活,无皮瓣坏死情况发生; A组、B组、C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14%、9.52%、8.0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瘢痕颜色、弹性程度评分和瘢痕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瘢痕平整度评分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侧推进皮瓣修复、A-T皮瓣修复、菱形皮瓣修复均可有效修复头面部皮肤缺损,其中菱形皮瓣修复的瘢痕平整度更佳。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kin flaps in repairing head and face skin defects.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facial skin defects were selected, and all underwent flap repairing.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peration programs. Group A(n=14)conducted double side advancing flap repair, group B(n=21)used A-T flap repair, and group C(n=25)used rhomboid skin flap to repair defects. Defect areas and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compared, and scar conditions of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1 year follow up. Results The defect sites of the three group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 All flaps survived, and there was no necrosis of flaps. The complication rates of group A, group B and group C were 7.14%, 9.52% and 8.00%, respectively, bu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ar color, elasticity degree score and scar width among the three groups(P>0.05). The flatness score of group 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group A and group B(P<0.05). Conclusion Bilateral advancing skin flap, A-T skin flap and rhomboid skin flap repair can effectively repair skin defects of head and face, and rhomboid skin flap has smoother scar.
  •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1]首次报道了幽门螺杆菌(Hp)。1990年,第九届世界胃肠大会明确详细介绍了Hp及其感染与胃病的关系。Hp是一种致病菌,主要生存于人体胃部及十二指肠等器官[2], Hp能够改变胃黏膜微环境,通过释放毒素损伤细胞,促进炎症介质释放,进而导致一系列胃部疾病。Hp广泛存在,感染率约占世界人口的50%[3], 且国外报道[4]表明,Hp感染在种族、性别中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此类研究很多,但大多集中在消化领域及治疗范畴。近些年,随着对Hp大量深入的研究,有些学者发现其不仅与胃肠道疾病有关,同时可能也与冠心病[5]、糖尿病[6]、血小板减少[7]等其他系统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有学者[8]认为Hp的感染通过改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加重慢性疾病的发展,也有学者[9]认为Hp的感染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无关。因此,目前关于Hp与血糖血脂等慢性病危险因素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Hp感染的特征及其与血糖、血脂等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年1—12月于本院行Hp感染检测的体检者,排除血糖、血脂等信息不完整者后共纳入11 775例,其中男7 408例,女4 367例,年龄17~89岁,平均年龄(46.70±12.67)岁。根据不同年龄将其分为3组,青年组(17~29岁)1 003例、中年组(30~59岁)组8 898例、老年组(≥60岁)1 874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11 775例体检人群中, 3 649例Hp检测阳性者纳入阳性组, 8 126例Hp检测阴性者纳入阴性组。

    检测方法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采用HUBT-01液闪式Hp检测仪(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检测,受试者空腹或进食2 h后,嘱其用20 mL温水送服1粒14C尿素胶囊,静坐20 min, 打开CO2集气瓶1瓶,插入一洁净的放倒流装置的气体导管,导管下端插入集气液内,受试者通过导管吹气,避免倒吸,力度适中,可换气,当CO2集气液颜色由粉红色变成无色时停止吹气(1~2 min), 如果超过2 min, 集气液仍不褪色,或者没有变成无色,也停止吹气,此时CO2集气已饱和,只是由于唾液混入等因素干扰未能变色,并不影响测试结果,气体收集完毕,在瓶盖上进行标识,每瓶加稀释闪烁液4.5 mL, 上机测定[10]

    结果判定: 14C-尿素呼气试验(14C UBT) < 100 dpm/mmol CO2为阴性, 14C UBT≥100 dpm/mmol CO2为阳性。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来比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 775例体检人群中, 3 649例Hp检测阳性者纳入阳性组, 8 126例Hp检测阴性者纳入阴性组,Hp总体感染率为30.99%。阳性组中男2 376例,感染率为65.11%; 女1 273例,感染率为34.8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青年组的Hp阳性率和阴性率与中年组、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而中年组和老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  1  Hp和年龄相关性[n(%)]
    组别 n Hp阳性 Hp阴性
    青年组 1 003 243(24.23)** 760(75.77)**
    中年组 8 898 2 823(31.73) 6 075(68.27)
    老年组 1 874 583(31.11) 1 291(68.89)
    与中年组、老年组比较,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Hp阳性组的血糖、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胆固醇水平均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2组总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Hp与血糖、血脂的相关性
    项目 Hp阴性组 Hp阳性组
    血糖/(mmol/L) 5.25(4.91, 5.71) 5.29(4.94, 5.75)*
    总胆固醇/(mmol/L) 4.81(4.25, 5.44) 4.88(4.32, 5.48)
    甘油三酯/(mmol/L) 1.32(0.87, 2.04) 1.34(0.90, 2.03)*
    高密度胆固醇/(mmol/L) 1.22(1.02, 1.49) 1.20(1.01, 1.46)
    低密度胆固醇/(mmol/L) 2.98(2.49, 3.55) 3.07(2.56, 3.60)*
    M(Q1, Q3)代表中位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Hp感染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1], 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已将Hp定为Ⅰ类致癌原[12]。2014年,京都全球共识[13]也将Hp胃炎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同时该类胃炎也是一种传染病,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其危害性,主动进行Hp的检测。

    本研究显示,该地区Hp总感染率为30.99%, 低于既往研究该地区体检人群Hp感染率[14]。一方面可能由于公众对Hp的重视度有所提高,另外一方面可能由于检测方法不同, 14C尿素呼气试验较Hp抗体检测,简单易行,结果可靠,避免假阳性率,但其仍存有一定的放射性,特殊人群不适用[15]。本研究表明,男性Hp感染率高于女性,这一结果与国内外以往学者研究[16-17]结果一致,原因可能与男性应酬多,在外聚餐频率高,不注意饮食卫生,对自己身体关注度低,很少主动就医及应用抗生素类药物较女性少有关。另外,由于男性吸烟率明显高于女性,也有学者提出,Hp可能与吸烟存在着某种关系。因此以上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男性Hp感染率较女性高。年龄方面,本研究显示,中年人及老年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青年人,而中年人与老年人感染率无显著差异,这与既往老年人感染率低于中年人的结果[18]略有不同。中年人感染率高可能原因为中年人工作较繁忙,主动就医人数较少,而中年组的感染率略高于老年组,但2组无显著差异,可能与部分老年人长期大量滥用抗生素有关。另外,老年人由于其他慢性疾病而就医频率高,另外就医意识强,选择主动根除的人较多。本研究表明,Hp感染阳性组血糖水平显著高于Hp阴性组,这与既往Hp与血糖关系的研究[19]结果基本一致,其机制可能在于Hp感染后,机体处于炎症状态,促进白介素和白三烯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产生,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快了胰岛β细胞的衰亡,最终导致糖代谢紊乱,使血糖升高[20-22]。本研究表明,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胆固醇与Hp感染存在一定联系,这与亚洲其他国家研究[23-24]结果一致,因此认为Hp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Hp感染引起血脂改变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 Hp感染作为一种细菌感染,会引起长期、轻度的慢性炎症,在炎症刺激下,促进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和多种黏附分子的表达[25], 导致血脂代谢方面紊乱。②由于Hp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影响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以及胃肠环境的pH值,导致短链脂肪酸的水平和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脂质的代谢[26-28]。另外,对氧磷酶1(PON-I)是与高密度胆固醇(HDL)相关的一种抗氧化酯酶,此酶能促进磷酸酯键的水解,降解有机磷酸酯、芳香羧基酯和氧化磷脂等多种物质,可以预防低密度胆固醇(LDL)氧化[29-31], 而Hp感染会使PON-I的活性显著降低,促进LDL氧化,从而导致Hp感染患者LDL水平增高。④ Hp感染同样可以通过对血糖的影响而导致血脂异常。

    综上所述, Hp与血糖、血脂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无法避免选择性偏倚。另外,本研究只局限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无法评估Hp的治疗是否能改善血糖、血脂,今后的研究可以考虑进一步与多家体检中心或其他科室合作进行。总之, Hp感染不仅能影响消化系统疾病,还能对慢性病的某些危险因素产生影响,因此,应该注重Hp的检测并及时清除,避免疾病,促进健康。

  • 汪雨, 李养群, 杨喆, 等. 颈侧扩张皮瓣联合乳突区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8, 34(5): 368-371.
    廖剑锋, 涂丽婷, 史俊勇. 窄蒂侧颌颈皮瓣在面部皮肤癌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 实用癌症杂志, 2018, 33(10): 1638-1639

    , 1643.

    曾开达, 姚振晟, 展望. 局部皮瓣在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8, 41(5): 509-511.
    熊文龙, 张良. 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手术缺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8, 17(4): 354-355.
    杨汝斌, 杨成林, 王敏华, 等. 应用局部皮瓣修复内眦皮肤小面积缺损11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 34(12): 731-732

    , 735.

    艾清秀, 张自雄, 向华. 邻近微型皮瓣在头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运用[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 31(14): 1100-1102

    , 1107.

    黄娜, 文辉才, 付建华, 等. 局部皮瓣在面部软组织缺损美容修复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9, 30(4): 233-235.
    吴萌, 俞辉明. 菱形皮瓣在颧面部皮肤基底细胞癌切除术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7, 46(8): 595-597.
    乔向坤. A型肉毒毒素联合持续减张法在面部小面积瘢痕手术切口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美容, 2017, 7(12): 34-37.
    任静, 韩岩, 王白石, 等. 全厚植皮与扩张胸三角皮瓣转移修复面部大面积皮肤缺损[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7, 28(10): 596-598.
    朱黎, 王岭枫, 李广学, 等. Pacman皮瓣在头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7, 27(6): 413-416.
    毛华东, 杜敬东, 王茜, 等. 耳前窄蒂侧颌颈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9, 27(2): 133-134.
    谢友群, 顾松杰. 任意皮瓣在颌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7, 13(2): 96-97.
    潘冬经, 姚志伟, 姜魏, 等.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及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六例[J]. 中华烧伤杂志, 2017, 33(12): 772-775.
    蒋丽媛, 蒋立钊, 肖厚安. 旋转皮瓣和改良菱形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效果比较[J]. 安徽医学, 2017, 38(1): 51-53.
    黄娜, 文辉才, 付建华, 等. 改良菱形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 33(2): 207-211.
    曲昌锋, 汪崇, 杨建, 等. 3种邻位皮瓣修复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分析[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9(5): 457-460.
  • 期刊类型引用(2)

    1. 胡永胜,黄栗,潘玲玲,胡侠. 硒酵母片致尿酸升高1例. 临床合理用药. 2025(04): 164-166 . 百度学术
    2. 李亚星,张俊勤. 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采用恩度配合同步放化疗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清指标的影响. 中国医药科学. 2023(22): 171-17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6
  • HTML全文浏览量:  140
  • PDF下载量:  22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9-1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0-12-21
  • 发布日期:  2020-12-0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
x 关闭 永久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