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ison of two surgeries in treating moderate to severe mixed hemorrhoids
-
摘要: 目的 比较传统内扎外切术与自动痔疮套扎联合外切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中重度混合痔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扎外切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自动痔疮套扎联合外切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创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 高于对照组的80.4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 低于对照组的54.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动痔疮套扎联合外切术治疗中重度混合痔的疗效更佳,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的优点。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aditional internal ligation as well as external exlising and automatic hemorrhoid liga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exci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mixed hemorrhoids. Methods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mixed hemorrhoids were selected, and were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control group(n=46)wa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internal ligation as well as external exlising,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treated with automatic hemorrhoids liga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resection. The related indexes, clinical effect and complication rat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wound healing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amount of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linical treatment in the study group was 95.6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80.43%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The total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23.9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54.35%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Automatic hemorrhoid ligation combined with external resection for moderate and severe mixed hemorrhoids has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and it has minimal invasion, and less complications.
-
脊椎骨折是最常见的脊柱损伤,是外力造成胸腰椎骨质连续性的破坏,临床上传统修复治疗手段为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使用椎弓根螺钉联合骨折的上下两个椎板进行治疗[1]。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存在创口较大、护理困难、恢复慢等情况,而微创化的脊柱手术是目前脊柱修复术的发展趋势[2]。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不需要做大面积创口,而使用脊柱三柱进行内固定[3], 相较于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有着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程度轻、手术时间短、止痛药物用量小、恢复快、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势[4]。本研究比较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与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6月—2018年4月收治的6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纳入标准[5]: ①年龄18~60岁; ②单一胸椎或腰椎骨折患者; ③脊柱损伤1周内者; ④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通知书。排除标准: ① 2处及以上椎体损伤者; ②合并并发症者。将67例患者分为2组。微创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25~57岁,平均(43.20±18.50)岁; 病变椎体为T116例, T1215例, L110例, L24例。常规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22~55岁,平均(44.30±21.20)岁; 病变椎体为T115例, T1212例, L113例, L2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手术。微创组采用胸腰椎后路微创内固定系统(北京富乐公司)。术前取俯卧位,垫高患者腰背部及髋部,使用金属网格架予以支撑,使患者胸腹部悬空。在伤处椎弓根及其相邻节段椎弓根投影标记。常规消毒和铺巾,以标记椎弓根根部为中心,平行做4个2 cm切口。使用尖刀片打开皮肤及皮下胸背筋膜,分离肌层。X线引导下使用C臂摄取穿刺针进行穿刺,深入椎弓根约2 cm处。侧位透视,引导穿刺针穿刺至椎体后缘。拔出穿刺针内芯,于内孔放置导丝,将穿刺针套管取出,使用导丝扩大钉道。移除前两级扩张器,留下第三级扩张器,攻丝,置入中空万向螺钉,C臂经X射线确认弓根螺钉位置良好。同法置入剩余椎弓根钉。安装置棒器,置入上下椎弓根螺钉尾槽,拧入固定螺帽,拧紧上方螺帽,C臂X射线下作调整至位置合适,拧紧固定螺帽,进行缝合[6]。
1.3 观察指标
根据麻醉记录,记录患者手术时间。记录手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引流量。手术结束后1 d检查患者肌酸激酶。记录患者术后首次可自主依靠支撑器具下床时间。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检查患者疼痛情况,指导患者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疗效评价[7]。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指导患者使用功能障碍指数法(ODI)进行疗效评价[8]。使用X射线检查患者骨折部分椎体高度及其Cobb角度,计算病变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病变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病变椎体高度/参考值×100%。Cobb角度为X射线拍摄患者侧位脊椎,于影像图分别以病变椎体上、下板板面水平线做垂直线,两线交汇处即Cobb角[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微创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时间、术后1 d肌酸激酶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 < 0.05)。见表 1。
表 1 2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比较(x±s)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 下床时间/d 肌酸激酶/(U/L) 术前 术后1 d 微创组(n=35) 64.30±4.70* 67.20±7.10* 0* 2.50±0.20* 137.70±25.90 253.40±25.50* 常规组(n=32) 112.80±13.40 233.40±25.20 241.50±22.50 4.30±0.80 140.20±24.60 562.70±83.30 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2.2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时,常规组VAS评分显著高于微创组(P < 0.05)。术后1个月时,常规组VAS评分略高于微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x±s)时点 微创组(n=35) 常规组(n=32) 术前 6.73±0.91 6.95±0.63 术后1周 1.62±0.35* 3.34±0.56 术后1个月 0.33±0.21 0.35±0.25 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2.3 2组患者ODI评分(总分)比较
2组患者均在术前基本丧失行为能力, 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ODI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P < 0.05)。术后6个月, 2组患者均已恢复行为能力, 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 3 2组ODI评分比较(x±s)时点 微创组(n=35) 常规组(n=32) 术前 89.35±2.23 89.57±1.99 术后3个月 16.47±1.23* 23.47±2.87 术后6个月 13.72±1.59 13.76±1.63 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2.4 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Cobb角比较
术前、术后6个月, 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 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微创组Cobb角显著大于常规组(P < 0.05)。见表 4。
表 4 2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Cobb角比较(x±s)组别 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值/% Cobb角/°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 微创组(n=35) 57.72±3.97 88.73±8.97 99.72±0.12 14.18±2.25 1.19±0.27* 2.96±0.33 常规组(n=32) 56.93±4.52 90.63±3.43 99.69±0.23 14.23±2.41 0.63±0.12 2.89±0.45 与常规组比较, *P < 0.05。 3. 讨论
脊椎骨折好发于胸椎、腰椎,多发于青壮年男性,采矿、建筑等职业中较为多见,其他发病原因包括车祸、高处坠落[10]。老年患者存在骨质疏松,致伤因素多为跌倒、滑倒。胸腰椎骨折常伴脏器损伤及神经损伤,治疗存在极大难度和风险[11]。胸腰椎骨折大体上可分为楔形压缩性骨折、爆破性骨折、不定向爆破性骨折、椎体水平撕裂损伤、过度屈曲-牵引损伤、椎体脱节[12]。
临床上常使用椎弓根钉固定法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帮助患者尽早进行椎体复位、愈合。本研究发现,术后患者行动能力极低,术后6个月即恢复大部分的行动能力。但从手术角度来说,由于椎弓根钉固定法需要对椎体进行直接打孔、上椎弓根螺钉等操作,所以需要打开患者病变椎体附近的皮肤,剥离患者椎旁肌肉、筋膜、韧带、骶棘肌,创伤较大,易发生术中神经损伤[13]。有研究[14]提出,使用改良的穿刺方法可显著减少患者的痛苦。本研究中使用的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即是使用胸腰椎后路微创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术中只在穿刺椎体时对患者造成创伤,与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相比,不需要剥离骶棘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椎旁肌的血管神经损伤,保护了脊椎软组织[15]。
有研究[16]报道,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可造成术后肌纤维僵硬化,肌肉功能出现衰退,并可能伴有神经损伤。本研究中,使用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的患者恢复3个月后依然存在病变椎体所在位置的酸痛、僵硬、无力,从而影响了行动能力恢复。有研究[17]认为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中无神经性损伤的腰背疼痛主要导致了患者生活质量恢复缓慢。本研究中,使用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患者在术后1周即痛感消失到不影响日常生活,而使用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患者则在术后1周仍然存在较大的痛感。根据X射线影像来判断,本研究中使用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与使用传统椎弓根钉固定术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 在Cobb角方面, 2组患者出现了微创组矫正力度显著小于常规组的情况(P>0.05)。
综上所述,与椎弓根钉固定术相比,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恢复快等优势,但二者最终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均能使患者在6个月内恢复行动能力。
-
洪琛, 刘伟, 杨鹏, 等. 自动痔疮套扎术与外剥内扎术治疗妊娠合并痔疮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对比[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15): 3575-3577. 周庆健, 卢润广. M-M与RPH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比较[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8, 24(1): 45-49. 耿桂飞, 徐厚兰, 刘伟, 等. 自动痔疮套扎术痔上黏膜多平面套扎法治疗混合痔伴直肠黏膜脱垂的临床效果[J]. 浙江医学, 2018, 40(21): 65-67. 殷毅, 吴桂喜, 王伟杰, 等.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患者的有效性分析[J]. 医学综述, 2019, 25(18): 3724-3727. 马勇, 吴伟强, 杨建栋, 等. RPH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Ⅲ~Ⅳ期混合痔的临床分析[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9, 40(1): 35-40. 丛章龙, 武雅坤. 老年患者重度痔RPH-4辅助痔切除术的疗效观察[J].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9, 28(7): 584-586. 冯轩. 痔疮自动套扎术治疗内痔30例临床疗效报告[J]. 山西医药杂志, 2019, 48(5): 68-69. 胡立强, 席志强. 串联式套扎法结合外痔切除术治疗老年混合痔患者的临床观察[J].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8, 24(1): 42-45. 丁美胜. Ⅲ~Ⅳ期混合痔患者不同手术方案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J]. 贵州医药, 2019, 43(5): 780-782. 马勇, 吴伟强, 杨建栋, 等. RPH联合外痔切除术治疗Ⅲ-Ⅳ期混合痔的临床分析[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9, 40(1): 29-34. 梁家基, 肖柳. 自动痔疮套扎联合外切术和传统内扎外切术治疗老年重度痔疮的效果对比[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8, 255(3): 130-132. -
期刊类型引用(10)
1. 卢镇生,叶握球,冯奕鑫,陈晓丽.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非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吉林医学. 2022(10): 2611-2615 . 百度学术
2. 苟林. 后路经皮微创和椎旁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疗效观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21(01): 50-54 . 百度学术
3. 徐修磊. MIPPSO手术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分析. 当代医学. 2021(29): 80-82 . 百度学术
4. 李恒.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微创脊柱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蛇志. 2021(03): 347-348+362 . 百度学术
5. 段莉娜,杜飞,罗颖. 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X线透视角度的偏差对术者置钉精确性的影响.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1(12): 1506-1507 . 百度学术
6. 杨俊贤. 经皮单向实心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胸腰椎功能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12): 61-62 . 百度学术
7. 闫庆明. 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微创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患者伤椎影像学指标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20(21): 1-5 . 百度学术
8. 赵腾,马妍妍. 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中外医疗. 2020(23): 66-68 . 百度学术
9. 王维霖,赵永旭,王琳.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治疗胸椎骨折患者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5): 97-98 . 百度学术
10. 赵小灵,潘飞龙,刘志元,赵小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与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内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2): 198+20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6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