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of combined examination of Doppler ultrasound and CT in diagnosis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n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80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及超声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单独超声检查、单独CT检查、CT联合超声检查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并分析3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效果。 结果 CT检查、超声检查及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分别67.50%、66.25%、90.00%。CT及超声检查总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诊断总符合率高于CT、超声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 结论 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效果较好,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也较高。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CT)examination in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an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all patients. Taking results of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s gold standard in diagnosis, the accurac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ultrasound examination, CT examination as well as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combination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examination methods in diagnosis of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67.50% in CT examination, 66.25% i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90.00% in combined examination. The total coincidence rate between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total coincidence rate of combined diagn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lone(P<0.05). Conclusion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combination has a higher efficacy in diagnosis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nd a higher coincidence rate in diagno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
胃食管反流(GERD)是胃食管腔过度接触或暴露于胃液,导致胃食管反流和食管黏膜损伤而出现的常见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以胃灼热、反酸、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为主要症状表现。GERD不仅直接损害消化系统,引起食管狭窄、出血等并发症,还易累及呼吸系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中大部分GERD患者经过质子泵抑制剂(PPI)标准治疗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得到显著缓解甚至完全缓解,但仍有约30%的患者症状改善不佳,病程迁延不愈,即为难治性GERD, 临床对此类患者多采用PPI优化方案治疗[2-3]。2016年《亚太地区胃食管反流病的处理共识》也明确了难治性GERD的定义,是指标准剂量PPI持续治疗8周后症状未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下降 < 50%), 还指出GERD尤其是难治性GERD是一种由多种复杂因素所致的身心疾病,与负性心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4]。本研究共选取90例难治性GERD患者开展随机对照分组试验,探讨在常规PPI优化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来本院消化内科接受相关诊疗的难治性GERD患者90例。纳入标准: ①入院后经过症状检查、病史询问、食管pH检测、酸诱发试验和内镜检查等,均符合201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发布《2014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中的GERD诊断标准[5]; ②均接受过PPI标准治疗8周,但胃灼热、反酸、吞咽疼痛、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改善不显著(症状积分下降 < 50%); ③有焦虑、抑郁表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8分或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7分; ④患者年龄18~75周岁,精神意识清醒,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和沟通表达能力,知晓本研究设计、研究流程以及收益风险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①哺乳、妊娠期妇女; ②入组前服用过精神类药物; ③患有严重的精神心理疾病(痴呆、癫痫、精神分裂、人格障碍、自杀自残倾向、幻听幻觉等); ④内镜检查提示胃肠道恶性病变,或合并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 ⑤对本研究所有药物有严重过敏禁忌史。剔除标准: ①研究期间未遵医嘱接受治疗或私自接受其他相关治疗; ②治疗依从性较差,难以配合研究者; ③中途主动退出或失访或出现其他意外被迫中断研究。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难治性GERD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7例,女18例; 年龄23~74岁,平均(49.74±8.94)岁; 主诉病程6~71个月,平均(24.16±7.30)月; 受教育水平为小学及以下9例,初、高中15例,大专、本科13例,本科以上8例。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 年龄22~75岁,平均(50.27±9.08)岁; 主诉病程9~65个月,平均(23.82±7.25)个月; 小学及以下8例,初、高中17例,大专、本科12例,本科以上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主诉病程、受教育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药物疗法
对照组给予PPI优化方案治疗,口服兰索拉唑胶囊(南国春,湖北华世通潜龙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197)治疗, 30 mg/次,酌情增加剂量,每天早晚2次饭前服用; 口服消化道促动力剂-枸橼酸莫沙必利(快力,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317), 5 mg/次,每天早、中、晚饭前服用。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0126)联合舒肝解郁胶囊(康弘,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80580)治疗,黛力新1片/次,早晨、中午饭后服用,康弘2粒/次, 2次/d, 每天早、晚饭后服用。2组均持续治疗12周,服药谨遵医嘱,积极处理不良反应等。
1.2.2 日常护理和随访
2组治疗期间均接受相同的日常护理指导,包括穿宽松的衣裤、肥胖者需减肥、饭后适当活动、保持心情愉悦、合理安排饮食等,戒烟戒酒,切忌大动肝火,吃过油、过热、过冷等刺激性食物等。2组治疗期间均通过电话、来院检查、微信或QQ等方式保持随访。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时,观察如下指标: ①采用消化内科常用的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估2组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评分情况, RDQ问卷主要根据烧心感、胸骨后疼痛、反酸和反食4项主要症状的发作频率、发作程度来计分。发作频率: 1周内症状出现0 d、 < 1 d、1 d、2~3 d、4~5 d、6~7 d者依次赋分0~5分。发作程度: 症状不明显,在提醒下才发现计1分; 症状察觉明显,已影响正常生活,需偶尔服药计3分; 症状非常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且需长期维持服药计5分; 若患者发作程度1~3分则计2分, 3~5分则计4分。2项得分相加即为总分,得分越高表示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越严重。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2组抑郁、焦虑精神状态。HAMD量表采用1960年编制的24项版本,总分 < 8分为正常, 8~ < 20分为可能有抑郁症, 20~35分为肯定有抑郁症, >35分为严重抑郁症。HAMA量表包括14个项目, < 7分为正常, 7~ < 14分为可能有焦虑症, 14~21分为肯定有焦虑症, >21分为有明显焦虑, >29分为严重焦虑。③根据症状评分下降率评估疗效。痊愈: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消失, RDQ评分下降率≥95%, 显效: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改善, RDQ评分下降率70%~ < 95%, 有效: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有可见改善, DQ评分下降率30%~ < 70%, 无效: 未达到上述疗效标准。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④评估2组治疗安全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t检验,对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治疗期间服药依从性较好,截至治疗12周末,对照组无中途退出或剔除病例,研究组有1例因外出打工中断研究,予以剔除。2组RDQ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治疗6周、12周时RDQ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 < 0.05); 2组治疗前RDQ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研究组治疗6周、12周时RD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1。2组HAMD、HAMA评分也呈逐渐下降趋势, 2组治疗6周、治疗12周时HAMD、HAMA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 研究组治疗治疗6周、12周时HAMD、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 2。观察组有2例治疗无效,治疗总有效率95.45%, 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 < 0.05)。见表 3。2组治疗中均出现口干、失眠等症状,因症状较轻,患者均可耐受,治疗末期来院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等均无异常改变。
表 1 2组不同时点胃食管反流病症状RDQ评分比较(x±s)分组别 n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RDQ评分 治疗前 治疗6周 治疗12周 对照组 45 8.72±2.37 5.18±1.48* 3.21±1.04* 研究组 44 8.59±2.51 4.23±1.17*# 1.73±0.57*# 与治疗前比较,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表 2 2组不同时点精神状态HAMD、HAMA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HAMD评分 HAMA评分 治疗前 治疗6周 治疗12周 治疗前 治疗6周 治疗12周 对照组 45 25.91±7.24 15.32±5.60* 10.35±3.29* 27.89±8.53 18.72±6.28* 13.57±5.71* 研究组 44 26.07±7.43 11.84±4.37*# 7.04±2.38*# 28.04±8.47 14.38±5.15*# 8.03±3.14*# 表 3 2组治疗效果比较[n(%)]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45 3(6.67) 15(33.33) 18(40.00) 9(20.00) 36(80.00) 研究组 44 8(18.18) 19(43.18) 15(34.09) 2(4.55) 42(95.4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3. 讨论
难治性GERD患者在消化内科门诊中并不少见,临床治疗相对困难,且尚无特效疗法。PPI优化方案治疗是治疗难治性GERD的主要非手术方法,如考虑更换PPI药物种类或酌情增加PPI剂量,患者依从性较好且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还可开展24 h食管pH值监测项目[6]。本研究中,对照组PPI药物种类更换为兰索拉唑胶囊,并由医师酌情考虑增加剂量。临床中有部分难治性GERD患者经PPI优化方案治疗后症状得到积极改善,但效果欠佳,且目前并无研究和相关依据表明增加PPI剂量能增益疗效,安全性尚不明确。随着对GERD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入,难治性GERD不但与夜间酸突破现象(NAB)、食管高敏感、下食管括约肌运动障碍、PPI抑制不充分、药物依从性差、合并疾病等因素有关,还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调节精神心理药物在GERD治疗中也日益受到重视[7-8]。临床中绝大多数难治性GERD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且焦虑、抑郁越严重,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发作频率越高,发作程度也越明显,但其具体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确[9]。有多因素Logistic报道[10]指出,焦虑、抑郁、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均是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也多存在焦虑、抑郁精神状态,提示抗焦虑抑郁药物可能对难治性GERD患者病情转归具有潜在作用。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黛力新)是一种强效的抗焦虑抑郁药物,包含0.5 mg氟哌噻吨和10 mg美利曲辛。氟哌噻吨作为一种噻吨类神经阻滞剂,小剂量(< 3 mg)即可产生抗焦虑和抗抑郁作用,美利曲辛是一种三环类双相抗抑郁剂,低剂量应用时能产生神经兴奋特性作用[11]。两种成分制成的合剂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能快速控制甚至消除焦虑、抑郁精神,而且和常规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以及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相比,具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少、抗焦虑抑郁作用显著等优点[12]。舒肝解郁胶囊是一种以贯叶金丝桃、刺五加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安神的功效,尤其适合轻中度单相抑郁症的治疗,对精神性因素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有良好缓解效果,其抗焦虑抑郁作用可能和抑制中枢神经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升高突触间隙的单胺递质浓度等有关[13-14]。
本研究显示, 2组治疗后胃食管反流病症状、焦虑抑郁精神状态均得到积极缓解,但研究组治疗6周、12周时RDQ评分、HAMD、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文献[15]结论相吻合,说明和单独PPI优化方案治疗难治性GERD相比,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舒肝解郁胶囊治疗能进一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帮助消除焦虑、抑郁的负性精神状态。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5.45%(42/44), 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36/45), 此外2组也均未出现明显严重不良反应,说明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舒肝解郁胶囊的安全性较好。
-
黄煜庆, 温庆良, 葛明华.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颈淋巴结转移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 肿瘤学杂志, 2017, 23(1): 65-70. 李秀芹.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 安徽医药, 2020, 24(3): 508-511. 卜锐, 杨娜, 夏春娟, 等. 高频超声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 35(1): 60-63. 黄云霞, 周瑾, 刘桐桐, 等. 超声影像组学与传统影像模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9, 28(10): 882-887. 王晶, 鹿皎, 王荣, 等. 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及声触诊组织成像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1): 11-14. 陈小红, 姜华, 张紫. 高频超声联合CT在甲状腺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 17(11): 36-38. 谭小蕖, 钱林学, 刘玉江, 等. 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医学装备, 2017, 14(14): 7-10. 刘触灵, 覃帮能. 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甲状腺乳头癌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J]. 重庆医学, 2018, 47(4): 537-539. 王晓宁, 刘雅菲, 何向辉.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术前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8, 58(14): 110-113. 王岩, 任泽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清扫指征探讨[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8, 24(5): 33-35 , 38.
何慕真, 马明平, 林阳, 等. 双能量CT成像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癌症杂志, 2018, 28(7): 497-504. 刘妮, 王淑霞, 谢元亮, 等. 双能量CT联合超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J]. 放射学实践, 2019, 34(11): 1224-1227. 邓水平, 熊华花, 李泉水, 等. 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7, 33(3): 9-11. 黄益龙, 赵雯, 李浚利, 等. 双能CT碘图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潜能的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 53(8): 685-690. 熊爱民, 石华铮, 彭民, 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增强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8, 39(4): 250-253. 陆志峰, 冯尚勇, 顾学文, 等. 359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21): 69-72. 郑凌琳, 田扬, 赵卫, 等. 双能CT诊断颈部中央区甲状腺乳头状癌小淋巴结转移[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 33(6): 863-867. 李春风, 潘平, 纪元, 等. 4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征象分析[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9(3): 242-246. -
期刊类型引用(14)
1. 马杰,周平辉,李娜,张丽. 肠道训练技术在骨科腰椎滑脱术后卧床患者便秘中的应用研究.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01): 97-99 . 百度学术
2. 赵晓茜,孙进宁,邢双双,杜长艳. 系统化康复训练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便秘及相关症状的干预效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04): 117-122 . 本站查看
3. 杨浩伦,薛建良,张黎明. 多体位按摩联合中频脉冲电以及超声波治疗急性阑尾炎穿孔术后不完全性肠梗阻一例. 华西医学. 2023(06): 952-953 . 百度学术
4. 赵佳丽,徐海虹,余旭彪. 针刺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改善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临床研究. 新中医. 2023(18): 151-155 . 百度学术
5. 刘杰. 完全经肛单孔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后排便功能康复训练护理效果. 中国实用医药. 2021(04): 201-203 . 百度学术
6. 琚会平. 循证护理干预对终末期恶性肿瘤合并肠梗阻患者肠道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0(01): 58-60 . 百度学术
7. 郑丽娜. 基于预见性理论的优质护理对肠梗阻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 临床研究. 2020(05): 155-156 . 百度学术
8. 李丹丹. 1例老年女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合并肛门内括约肌痉挛收缩的护理.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16): 139 . 百度学术
9. 周宁. 一例胸12压缩性骨折合并功能性便秘患者肠道康复训练护理体会.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19): 166-167 . 百度学术
10. 牛琼亚. 快速康复护理对肠梗阻患儿术后胃肠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中国民康医学. 2020(07): 154-156 . 百度学术
11. 周凡,林晔,何巧珍,刘雪. 茶油胃管注入联合腹部按摩对成人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20(30): 99-101 . 百度学术
12. 李玲燕. 医护一体化模式在温通抗癌方治疗不全性肠梗阻中的应用评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11): 208-209 . 百度学术
13. 宋玉蓉. 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患者俯卧位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5): 18-19 . 百度学术
14. 梁毅. 便秘防治体操在预防中央束综合征便秘中的效果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93): 352+36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2
- HTML全文浏览量: 121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