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ue of combined examination of Doppler ultrasound and CT in diagnosis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n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
摘要: 目的 分析超声联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80例疑似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T及超声检查。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单独超声检查、单独CT检查、CT联合超声检查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并分析3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效果。 结果 CT检查、超声检查及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分别67.50%、66.25%、90.00%。CT及超声检查总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诊断总符合率高于CT、超声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 结论 CT联合超声检查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效果较好,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也较高。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CT)examination in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an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s were performed for all patients. Taking results of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s gold standard in diagnosis, the accurac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ultrasound examination, CT examination as well as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combination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examination methods in diagnosis of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67.50% in CT examination, 66.25% i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90.00% in combined examination. The total coincidence rate between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The total coincidence rate of combined diagn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lone(P<0.05). Conclusion CT and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combination has a higher efficacy in diagnosis of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and a higher coincidence rate in diagno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
2020年9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护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要建立健全满意度管理制度,并将满意度情况作为评价医疗机构工作的重要标准[1]。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评价是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感知与反馈,根据满意度评价结果,可以不断完善护理专业建设,推动护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在中国,从患者角度评价护理质量和改善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研究较多[2-4], 然而尚未形成统一的满意度测评体系。目前,患者满意度测评方式易受人力、物力等主客观因素影响,覆盖人群较为局限; 且测评内容未针对不同诊疗流程中护理服务的特点进行设计,加之测评时机滞后,导致多数满意度测评无法反映过程质量。因此,本研究基于不同诊疗流程构建患者满意度信息化评价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参加各诊疗流程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疗的患者,采用问卷星进行满意度调查(对照组); 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诊疗的患者,采用信息化评价模式进行满意度调查(观察组)。
1.2 方法
患者满意度信息化评价模式的建立与运行情况如下: ①成立患者满意度信息化评价小组。由护理部、信息处联合组建患者满意度信息化评价小组; 护理部副主任担任组长,信息处副处长担任副组长, 1名信息处工程师和6名满意度专项组成员为组员。②制订不同诊疗流程满意度测评内容,推送节点及规则。回顾、分析文献,参考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患者满意度调查中与护理工作相关的部分,并结合本院各诊疗流程的护理工作特点,初步拟定各类型满意度问卷的测评内容、测评节点及规则,然后经过专家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上述内容。③满意度信息化评价模式的实施。护理管理系统由本院自主研发,作为患者满意度监测及质量管理的重要载体; 将医院信息化平台中的满意度调查数据与护理管理系统进行对接,建立统一的数据库框架,实现满意度调查数据的实时共享、管理、维护和反馈。基于医院信息化平台建立院内各业务系统的交互模式,精准识别各类满意度调查问卷的适用人群,并依据诊疗流程中的关键节点推送调查问卷,如医院信息化平台通过与医院信息系统(HIS)消息传输、数据共享,抓取患者出院、检查/治疗等节点,将适用于该患者的专科满意度调查问卷推送至患者就诊卡号绑定的微信端。同时,微信测评与医院HIS系统数据端口对接,管理者可以根据每个护理服务环节及登录操作人员工号进行追本溯源。
1.3 效果评价
采用历史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2组患者各诊疗流程的满意度评价参评率、应答时长、诊疗流程相关问题反映率及相关质量改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率。①患者满意度评价参评率=问卷填写人数/该诊疗流程患者总数×100%;②应答时间=问卷填写完成时间-问卷发出时间; ③诊疗流程相关问题反映率=诊疗流程相关问题反映例次/问题反映总例次×100%。④诊疗流程相关质量改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率=(本期数-同期数)/同期数×100%, 本期数为2019年1月—2020年12月诊疗流程相关质量改进项目数,同期数为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诊疗流程相关质量改进项目数。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分别计算满意度评价参评率、诊疗流程相关问题反映率,并使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算诊疗流程相关质量改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率; 满意度评价应答时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 结果
2.1 不同诊疗流程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及相应推送节点、规则
本研究共形成适用于出院患者(普通病区、重症监护病区、新生儿病区、核医学病区、日间病房)、门诊患者(门诊治疗室)、急诊患者(急诊室、急诊观察室、输液室)、检查治疗患者(血液净化中心、内镜中心、放射科)、手术患者(心导管室、介入放射导管室、门诊手术室、住院手术室)等各类型患者的共计16种满意度调查问卷。部分满意度调查问卷名称、推送节点及规则,见表 1。
表 1 部分满意度调查问卷名称、推送节点及规则问卷名称 推送节点 推送规则 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表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普通病区出院患者) 满意度信息系统抓取患者出院信息,出院后24 h平台推送各专科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1次住院过程接受1次性推送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重症监护患者)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新生儿病区出院患者)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日间病房出院患者) 门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表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门诊治疗室) His系统通过护士治疗结束确认环节获取患者治疗结束信息,治疗结束30 min平台推送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1次治疗过程接受1次推送 急诊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表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急诊室患者) 出抢救室30 min平台推送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1次就诊过程接受1次推送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急诊输液室患者) 输液系统通过护士拔针确认环节获取患者输液结束信息,输液结束30 min平台送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1次输液过程接受1次推送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急诊观察室患者) 米健系统通过患者出科确认环节获取患者出科信息,出科30 min平台推送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每位患者接受1次推送 检查、治疗护理满意度评价表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放射科患者) HIS系统通过检查结束确认环节获取患者检查结束信息,检查结束2 h平台推送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每位患者接受1次推送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血液净化中心患者) 血液净化系统通过治疗结束确认环节获取患者治疗结束信息,治疗结束2 h平台推送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每位患者每次治疗接受1次推送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内镜中心患者) 内镜系统通过检查结束确认环节获取患者检查结束信息,检查结束2 h平台推送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每位患者接受1次推送 手术室护理满意度评价表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导管室) DSA系统通过电子排班获取手术信息,手术结束24 h平台推送1次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每位手术患者接受1次推送 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住院手术室) 手术麻醉信息系统通过电子排班获取手术信息,手术结束24 h平台推送1次护理满意度评价表链接。 每位手术患者接受1次推送 2.2 2组患者各诊疗流程满意度参评率比较
在各流程下,观察组满意度参评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各诊疗流程满意度参评率比较[n(%)]各诊疗流程患者 对照组 观察组 出院患者 34 233(13.45) 123 787(45.16)* 门诊治疗室患者 1 973(5.12) 18 386(34.75)* 急诊患者 1 044(0.52) 59 112(27.78)* 内镜中心患者 4 295(4.00) 42 688(44.87)* 血液净化患者 116(15.51) 458(59.95)* 手术患者 1 314(3.48) 11 181(29.61)* n: 问卷填写人数。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3 2组患者各诊疗流程满意度评价应答时间比较
观察组各诊疗流程患者满意度评价应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各诊疗流程满意度评价应答时间比较[M(P25, P75)]h 各诊疗流程患者 对照组 观察组 出院患者 21.38(10.63, 43.78) 0.52(0.09, 3.44)* 门诊治疗室患者 21.91(10.23, 43.01) 0.78(0.09, 6.78)* 急诊患者 23.75(12.27, 54.69) 0.65(0.10, 6.02)* 内镜中心患者 21.55(11.81, 44.85) 0.65(0.09, 4.27)* 血液净化患者 23.39(12.37, 49.45) 0.83(0.13, 14.82)* 手术患者 21.65(10.83, 45.19) 0.55(0.05, 4.14)*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4 2组患者各诊疗流程相关问题反映率比较
观察组各诊疗流程患者的问题反映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
表 4 诊疗流程相关问题反映率比较[n(%)]各诊疗流程患者 对照组 观察组 出院患者 89(5.12) 2 261(16.22)* 门诊治疗室患者 9(7.32) 128(18.00)* 急诊患者 42(3.33) 362(9.32)* 内镜中心患者 19(8.12) 306(13.84)* 血液净化患者 6(7.32) 35(27.56)* 手术患者 5(5.10) 35(18.23)* n: 诊疗相关问题反映例次。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5 诊疗流程相关质量改进项目数量同比增长率
2019—2020年各专科诊疗流程相关质量改进项目数相比2017—2018年均有明显增长,如2019—2020年住院病区共开展诊疗流程相关质量改进项目13项, 2017—2018年为7项,同比增长71%, 其他专科的质量改进项目数也均呈现同比增长的趋势。见表 5。
表 5 诊疗流程相关质量改进项目增长变化专科 2017—2018年/项 2019—2020年/项 同比增长率/% 住院病区 7 13 85.71 门诊治疗室 2 6 200.00 急诊 5 8 60.00 内镜中心 3 7 133.33 血液净化中心 3 5 66.67 手术室 2 5 150.00 3. 讨论
本研究中,应用满意度信息化评价模式后,各诊疗流程患者满意度参评率明显提高,应答时间显著缩短。分析满意度参评率提高的原因可能有: ⑴满意度信息化评价模式借助医院信息化平台,通过院内各业务系统间的系统交互、数据共享,实现不同类型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在各诊疗流程关键节点的自动和实时推送,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扩大了测评覆盖面。⑵本研究中,患者可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中点开链接完成满意度评价,操作系统的便捷性使得参与测评的患者数量增加。分析满意度评价应答时长缩短的原因可能有: ①信息化测评方式实现了调查时机的前移,便于患者第一时间反馈就诊感受。②问卷条目体现专科特点的同时又简单明了,增强了患者主动参与测评的意愿。③问卷填写的便捷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相关研究[5-6]也表明,以信息化、科技化、大数据为导向的满意度测评方式可以扩大测评规模,更及时、客观地获取测评结果。
国内外关于患者满意度评价的研究[7-8]大多是对整个医疗服务进行印象式评价和概括性打分。本研究将患者满意度评价进行专业化分类,基于不同诊疗流程制定测评内容,推送节点及规则,便于有效识别各诊疗流程护理服务环节中出现的漏洞或不足,提高了诊疗流程相关问题的反应率。例如医院信息平台会在输液室患者输液结束的30 min自动推送“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急诊输液室患者)”,问卷内容除服务态度等共性问题外,还包括“输液护士是否交代共输多少袋(瓶)液体”“输液护士是否介绍所用药物的性能及滴速的控制”以及“输液结束后,护士能否向您介绍按压针眼技巧及时间”等专科问题,利于快速、精确定位服务缺陷环节。针对诊疗流程的不足环节,各专科积极改进,如急诊输液室开展了“提高输液室患者对护士药理知识宣教及滴速控制满意率”等质量改进项目。各专科与诊疗流程相关的质量改进项目数量均呈现同比增长趋势,反映了满意度信息化评价模式可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和服务模式,促进护理工作高质量提高。
张曦等[9]研究者建立和应用住院患者满意度统计信息系统,可实现满意度数据自动生成图表以及多维度查询统计,但其准确性受到纸质问卷发放和数据录入等人为因素影响。本研究借助医院信息化平台和患者手机微信端交互模式,实时、自动推送,实现无纸化输入、实时上传,提高了数据统计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加强了对于数据的跟踪分析和综合挖掘,提升了满意度评价数据的利用率,为大数据视角下实现满意度评价管理模式的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了技术参考。
综上所述,应用患者满意度信息化评价模式依据各诊疗流程关键节点自动推送相应调查问卷,可扩大测评覆盖面,缩短测评周期,同时也利于快速、精确地定位服务缺陷环节,推动护理工作持续高质量发展。今后的研究将借助大数据分析,探寻不同诊疗流程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持续改进护理服务,改善患者体验。
-
黄煜庆, 温庆良, 葛明华.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颈淋巴结转移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 肿瘤学杂志, 2017, 23(1): 65-70. 李秀芹.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J]. 安徽医药, 2020, 24(3): 508-511. 卜锐, 杨娜, 夏春娟, 等. 高频超声术前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转移性淋巴结[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 35(1): 60-63. 黄云霞, 周瑾, 刘桐桐, 等. 超声影像组学与传统影像模式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J].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9, 28(10): 882-887. 王晶, 鹿皎, 王荣, 等. 甲状腺乳头状癌常规超声图像特征及声触诊组织成像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研究[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0, 31(1): 11-14. 陈小红, 姜华, 张紫. 高频超声联合CT在甲状腺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 17(11): 36-38. 谭小蕖, 钱林学, 刘玉江, 等. 超声造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作用分析[J]. 中国医学装备, 2017, 14(14): 7-10. 刘触灵, 覃帮能. 高频超声联合CT诊断甲状腺乳头癌及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J]. 重庆医学, 2018, 47(4): 537-539. 王晓宁, 刘雅菲, 何向辉. 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术前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J]. 山东医药, 2018, 58(14): 110-113. 王岩, 任泽强. 甲状腺乳头状癌cN0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及清扫指征探讨[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8, 24(5): 33-35 , 38.
何慕真, 马明平, 林阳, 等. 双能量CT成像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癌症杂志, 2018, 28(7): 497-504. 刘妮, 王淑霞, 谢元亮, 等. 双能量CT联合超声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价值[J]. 放射学实践, 2019, 34(11): 1224-1227. 邓水平, 熊华花, 李泉水, 等. 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7, 33(3): 9-11. 黄益龙, 赵雯, 李浚利, 等. 双能CT碘图评估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潜能的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9, 53(8): 685-690. 熊爱民, 石华铮, 彭民, 等. 彩色多普勒超声与增强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诊断价值比较[J].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8, 39(4): 250-253. 陆志峰, 冯尚勇, 顾学文, 等. 359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特点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21): 69-72. 郑凌琳, 田扬, 赵卫, 等. 双能CT诊断颈部中央区甲状腺乳头状癌小淋巴结转移[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7, 33(6): 863-867. 李春风, 潘平, 纪元, 等. 4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CT征象分析[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9(3): 242-246. -
期刊类型引用(2)
1. 闵旻,唐薇. 南京市某医院基于患者满意度的就医体验提升实践与探索.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4(08): 1102-1105 . 百度学术
2. 吴林珂,陈晓霞,张亚峰,周玥. 医联体模式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状态与治疗满意度的相关因素研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20): 64-69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2
- HTML全文浏览量: 121
- PDF下载量: 19
- 被引次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