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of patented technology of a new type of nasal feeding device for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
摘要:目的 观察新型鼻饲用具装置在重症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行肠内营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2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放置鼻饲用具,观察组采用新型鼻饲装置。比较2组消化道症状、大便培养阳性率、鼻饲用注射器掉落患者比率、非计划更换鼻饲用注射器患者比率、鼻饲用注射器细菌污染情况。结果 2组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大便培养阳性患者占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鼻饲注射器掉落及非计划更换鼻饲注射器患者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使用注射器48、72 h后,对照组鼻饲注射器细菌检出阳性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观察组鼻饲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鼻饲用具固定架能够减少注射器细菌的滋生,降低患者腹泻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he patented technology of a new type of nasal feeding device for enteral nutri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Methods A total of 238 severe stroke patients receiving enteral nutrition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11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applied conventional method to place nasal feeding material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s used a new type of nasal feeding device. Th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positive rate of stool culture, the ratios of patients with dropping and unplanned replacement of injection syringes, and the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nasal feeding syring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cidence of gastrointestinal diarrhe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ratio of positive patients for stool cultur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ratios of patients with dropping and unplanned replacement of injection syring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positive rates of bacteria det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48 and 72 h using nasal feeding syring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s (P < 0.05 or P < 0.01). The operative duration of nasal feed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s was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s, but it showed no significant between-group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The new nasal feeding apparatus holder can reduce the breeding of bacteria in the syringe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diarrhea and improve the nuring efficiency.
-
慢性腹泻属于非特异性慢性肠道疾病,临床表现为患者腹痛、腹泻、全身乏力、大便异常等,因为该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且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使患者异常痛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最终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1-2]。目前,临床中常见治疗该病的药物为止泻药、消炎药等,但以上药物只能进行短期治疗,且副作用大。研究[3]表明,感染和肠道菌群失衡是引发慢性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而调节肠道菌群已成为治疗该病的主攻方向。目前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有很多,但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如何选择药物和药物的配伍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布拉氏酵母菌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种能够调节生态的生理性真菌,而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4-5]报道该菌能够治疗腹泻,而酪酸梭菌活菌分泌的酪酸是能够直接被肠吸收的能量来源,改善肠蠕动。为探讨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慢性腹泻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120例慢性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8年1—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60例)和单纯组(60例),经系列检查后确诊120例患者皆符合临床中对于慢性腹泻的的诊断标准。单纯组中男35例,女25例; 年龄20~73岁,平均(46.20±1.30)岁; 病程均>3周; 体质量25~54 kg/m2, 平均体质量(38.30±2.20) kg/m2; 排便次数>3次/d, 最多7~8次/d, 大便形态为稀便或糊状便。联合组中男34例,女26例; 年龄21~69岁,平均(47.20±1.20)岁; 病程均>3周; 体质量23~55 kg/m2, 平均(38.60±2.65) kg/m2; 排便次数>3次/d,最多6~7次/d; 大便形态为稀便或糊状便。上述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6-7]: ①符合临床上对于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的患者; ②对本次治疗所用药物不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③愿意能够自主与别人交流并且意识清醒者; ④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8-9]: ①严重精神障碍者; ②严重免疫系统缺陷患者; ③对微生态制剂过敏的患者; ④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⑤对本次治疗可能用到的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者; ⑥有肠道寄生虫病的患者; ⑦患者重度慢性腹泻或者患有胃源性和胰源性腹泻的患者; ⑧食物过敏或者过敏性紫癜患者; 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 ⑩不愿配合治疗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2组的患者治疗前均需先接受1~2周的营养补充和饮食调节,且需要提前1周停止使用以前服用的药物以排除不同药物的影响,保证所有患者皆处于同样的起点。
单纯组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散药物治疗,具体用量如下。选用本院药房中的布拉氏酵母菌散(生产厂家: BIOCODEX; 国药准字S20100086; 0.25 g×6袋/盒),饭后服用,每次0.5 g, 2次/d, 2周为1个疗程,共服用1个疗程。联合组在服用布拉氏酵母菌散的基础上同时使用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具体用量如下。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重庆泰平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400005S24; 0.2 g×12粒×2板/盒),餐后服用,每次3粒, 2次/d, 1周为1个疗程,共服用1个疗程,所有药物均可根据实际中患者的病情酌情增加服用剂量。
1.3 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完成后检测患者的腹泻次数和粪便情况,并对其进行评分。腹泻次数评分标准: 患者每天腹泻1~2次为0分, 3~4次为1分, 5~6次为2分, ≥7次记3分,分值越高腹泻症状改善越少。粪便性状评分标准: 先将大便按照Bristol判断标准分型, 4型和5型是正常便,计分2分,1、2、3型大便分别计分5、4、3分; 糊状便判定为6型,计分1分; 水样便为7型,计分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粪便性状改善越多。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治疗效果分3个等级。显效: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患者腹泻次数回归正常,粪便性状与常人相比无差异,全身症状消; 有效: 经过治疗后,患者腹泻次数显著减少,粪便性状较之前有所改善,全身症状显著减轻; 无效: 与未治疗时相比,患者在治疗后腹泻次数、粪便性状和全身症状无改变甚至更严重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统计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过敏反应例数、荨麻疹例数、便秘例数和口干等不良反应的例数,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数据,正态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后, 2组患者腹泻次数和大便性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联合组腹泻次数评分较单纯组显著降低,大便性状评分较单纯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2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腹泻次数评分 大便性状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联合组 60 1.62±0.42 0.88±0.16*# 0.88±0.11 2.11±0.58*# 单纯组 60 1.65±0.33 1.21±0.14* 0.89±0.09 1.33±0.42* 与治疗前比较, *P < 0.05; 与单纯组相比, #P < 0.05。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单纯组的81.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联合组 60 25(41.67) 32(53.33) 3(5.00) 57(95.00)* 单纯组 60 19(31.67) 30(50.00) 11(18.33) 49(81.67) 与单纯组相比, *P < 0.05。 2.3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联合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 与单纯组的16.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组别 n 口干 便秘 荨麻疹 全身过敏反应 合计 联合组 60 2(3.33) 1(1.67) 0 0 3(5.00)* 单纯组 60 5(8.33) 4(6.67) 1(1.67) 0 10(16.67) 与单纯组相比, *P < 0.05。 3. 讨论
慢性腹泻是临床中的常见疾病,是指病程超过2个月或者间歇期在2~4周内反复发作的腹泻疾病,该病主要是由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所引发,主要临床症状为患者腹泻次数增加,且大便性状稀薄,为糊样或水样,大便排出量也较之前增加[10-11]。该病致病原因至今尚未见明确报道,可能与患者生活环境和习惯有密切关系[12]。因慢性腹泻病情易反复发作、周期长、迁延不愈,且致病原因不明确,因此该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目前有研究发现,慢性腹泻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也是引起慢性腹泻的原因之一。若人体内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类会加速繁殖,分泌的毒素会破坏肠道黏膜,阻碍肠道黏膜的正常功能; 有害菌的加速繁殖同样会占用有限生存空间和争夺营养物质,致使肠道内的有益菌类数量急剧降低,尤其是酪酸菌的数量降低。酪酸菌能够分泌酪酸,而酪酸是人体结肠上皮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酪酸菌的减少导致酪酸分泌降低,引起结肠上皮细胞的能量不足,极容易被损伤,最后肠黏膜被破坏,从而引发腹泻,造成大便性状的改变,因此治疗慢性腹泻可从调节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着手,以从根源上改变慢性腹泻[13-14]。
布拉氏酵母菌散作为治疗腹泻的主要用药,能够抑制或者拮抗肠道内有害菌和致病菌,恢复患者肠道内的菌群平衡,避免肠黏膜被胃酸、毒素、胆酸等具有毒性或腐蚀性的物质破坏[15-16]。布拉氏酵母菌散还能够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已成为临床中治疗腹泻的主要药物。虽然布拉氏酵母菌散是治疗慢性腹泻的常用药物,但其效果并不理想,且多用于治疗儿童和成人的急性腹泻,很少用于治疗慢性腹泻[17-18]。目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药物也是临床中治疗慢性腹泻的常见药物,但以上药物起效时间慢,治疗效果并不显著。本研究选取的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内含大量酪酸梭菌,酪酸梭菌能够分泌酪酸,可以直接被肠上皮细胞吸收,补充能量,不仅能够直接增加患者肠道内的益生菌群,使肠道内的致病菌得到抑制,恢复菌群平衡。同时,服用该药物能够增加肠蠕动,激发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增加体内维生素的合成,最终使肠源性毒素减少。多项研究[19-20]证明,联合2种以上药物治疗慢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比单独用药效果好。
本研究结果表明,使用2种药物共同治疗慢性腹泻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腹泻次数和大便性状; 联合用药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独用药,说明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对该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布拉氏酵母菌散。此外,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比单独用药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
表 1 2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项目 对照组(n=119) 观察组(n=119) 性别 男 76 62 女 43 57 年龄 40~60岁 12 9 61~70岁 48 45 71~80岁 32 36 81~90岁 24 28 >90岁 3 1 鼻饲管留置时间 24~ < 48 h 15 11 48~72 h 32 27 >72 h 72 81 脑卒中 脑出血 41 47 脑梗死 78 72 表 2 2组消化道症状、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培养阳性率比较[n(%)]
组别 消化道症状 大便常规 大便培养 腹泻 腹胀 呕吐 红细胞/(个/HP) 白细胞/(个/HP) 霉菌 阳性 阴性 对照组 38(31.93) 5(4.20) 3(2.52) 9(7.56) 23(19.32) 3(2.52) 21(17.64) 98(82.36) 观察组 24(20.17)* 2(1.68) 2(1.68) 7(5.88) 17(14.28) 2(1.68) 10(8.40)* 109(91.60)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表 3 2组鼻饲注射器掉落及非计划更换鼻饲注射器患者比率比较[n(%)]
组别 是否掉落 是否非计划更换 掉落 未掉落 非计划更换 无非计划更换 对照组(n=119) 92(77.31) 27(22.69) 96(80.67) 23(19.33) 观察组(n=119) 20(16.81)* 99(83.19) 24(20.17)* 95(79.83)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表 4 2组不同时点鼻饲注射器细菌培养情况比较[n(%)]
组别 24 h 48 h 72 h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阳性 阴性 对照组(n=50) 1(2.00) 49(98.00) 7(14.00) 43(86.00) 16(32.00) 34(68.00) 观察组(n=50) 0 50(100.00) 1(2.00)* 49(98.00)* 3(6.00)** 47(94.00)**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P < 0.01。 -
[1] 胡延秋, 程云, 王银云, 等. 成人经鼻胃管喂养临床实践指南的构建[J]. 中华护理杂志, 2016, 51(2): 133-14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HL201602001.htm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9): 710-715. [3] 张丹. ICU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腹泻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0, 28(3): 117-11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GP202003057.htm [4] 丛玉隆.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M]. 第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1-32. [5] 李凡, 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M]. 9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58-58. [6] 蔡芳, 龚勋, 王绚璇, 等. 老年ICU患者肠内营养期间腹泻的影响因素[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19): 4653-4655.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8.19.017 [7] 袁学敏. ICU老年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 17(21): 16-18.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20.21.006 -
期刊类型引用(21)
1. 李莹. 清热逐瘀方灌肠辅治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5(02): 302-305 . 百度学术
2. 崔园英,崔林慧,卢君,杨晶珍,李梅,李静文. 雷火灸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中国当代医药. 2025(03): 110-114 . 百度学术
3. 肖琴芳,彭琳. 补中益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内蒙古中医药. 2025(03): 108-110 . 百度学术
4. 李倩,陈秀娟. 康妇消炎栓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所致疼痛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华养生保健. 2024(03): 186-189 . 百度学术
5. 周科达,王佩娟. 中西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05): 168-171 . 百度学术
6. 马新福. 金翘解毒口服液在妇科盆腔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07): 59-61 . 百度学术
7. 吴小梅,黄丽群. 督灸联合四黄散贴敷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光明中医. 2024(11): 2242-2245 . 百度学术
8. 梁云,杨正乔. 妇炎平合剂联合桂红灌肠液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4(12): 47-49 . 百度学术
9. 王嫄,张鸿艳,张琳美.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血瘀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及对中医证候评分、体征评分和复发率的影响. 四川中医. 2024(05): 151-155 . 百度学术
10. 王草,胡小芳. 从瘀论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中医学报. 2024(07): 1437-1441 . 百度学术
11. 周璐,常淑华,陈嫣. 膈下逐瘀汤加减联合中医循经盆底肌康复对气虚血瘀型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4(07): 75-78 . 百度学术
12. 石琳子,张启丽,张欣欣. 穴位贴敷联合理冲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研究. 河北中医. 2024(09): 1445-1449 . 百度学术
13. 谭玉杰,孙亚兰,侯玲军. AI温控射频治疗产后慢性盆腔痛的效果分析. 中国实用医刊. 2024(17): 62-64 . 百度学术
14. 乔延盈,刘丽. 中医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进展及作用机制概述.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12): 2425-2430 . 百度学术
15. 任娇,许彩凤,彭凤娣,张小花,李妍丽,刘娜.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治疗进展.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03): 169-172 . 百度学术
16. 师伟,王丽,张师前. 中西医结合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疼痛专家共识(2023年版). 山东中医杂志. 2023(10): 1029-1036 . 百度学术
17. 杨建红,薛彩星,刘科如. 中医情志调节联合热敷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下腹疼痛的影响研究. 河北中医. 2023(10): 1659-1662 . 百度学术
18. 张雪梅,王秀萍,张金丽. 红藤汤内服联合盆腔炎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阻型临床观察.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3(11): 2105-2107 . 百度学术
19. 米清仙. 自拟活血化瘀汤保留灌肠配合丹萸饮内服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观察. 中国民间疗法. 2023(24): 73-76 . 百度学术
20. 李孟芝. 妇科千金胶囊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性疼痛的临床效果及价值体会. 北方药学. 2022(11): 85-87 . 百度学术
21. 徐素婷. 苓薏败酱汤口服+红藤汤保留灌肠结合腹部理疗对慢性盆腔痛患者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 黑龙江中医药. 2022(06): 131-13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