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补土”法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何晓晓, 任谦, 李铁柱, 张茂亮

何晓晓, 任谦, 李铁柱, 张茂亮. “扶正补土”法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13): 53-56, 60. DOI: 10.7619/jcmp.20223237
引用本文: 何晓晓, 任谦, 李铁柱, 张茂亮. “扶正补土”法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13): 53-56, 60. DOI: 10.7619/jcmp.20223237
HE Xiaoxiao, REN Qian, LI Tiezhu, ZHANG Maoliang.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y "Fuzheng Butu" method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apoplexy[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3, 27(13): 53-56, 60. DOI: 10.7619/jcmp.20223237
Citation: HE Xiaoxiao, REN Qian, LI Tiezhu, ZHANG Maoliang.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y "Fuzheng Butu" method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apoplexy[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3, 27(13): 53-56, 60. DOI: 10.7619/jcmp.20223237

“扶正补土”法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基金项目: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2019-0646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张茂亮, E-mail: djaam57@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743.3;R493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by "Fuzheng Butu" method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 摘要:
    目的 

    探讨“扶正补土”法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将8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和现代康复训练,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扶正补土”法针灸。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组治疗后PASS、BB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 高于对照组的81.4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扶正补土法”针灸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核心肌群功能及平衡能力。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Fuzheng-Butu" method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n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Methods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asic treatment of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and moder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Fuzheng-Butu"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Scale (NIHSS), posture assessment scale (PASS) and Berg Balance Scale (BB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NIHS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NIHSS sc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PASS scores and BB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were high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35%, which was higher than 81.40%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Fuzheng-Butu"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moder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after cerebral apoplexy, and the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core muscle function and balance ability of patients.

  •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为发病率高、致死率高[1]。肝癌是全球第6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3大原因,中国肝癌患者占全球肝癌患者的50%以上[2]。肝脏切除术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方式之一,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该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患者术后可能会经历多种症状负担[3]。此外,受疾病或手术应激的影响,多数患者可能出现心理问题[4]。调查[5-6]发现,抑郁是肝癌患者术后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严重影响其预后。因此,确定影响肝癌患者肝脏切除术后抑郁的因素及其潜在机制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肝癌患者可能因肿瘤压迫肝包膜而疼痛,门静脉高压引起恶心、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术后还可能出现伤口疼痛和腹胀等症状,这些均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抑郁[7]。据此,本研究提出第1个假设: 肝癌患者术后症状负担可正向预测其抑郁发生。心理弹性是指个体积极应对严重创伤和应激后进行动态恢复和自我调节的能力,高心理弹性可缓解不良事件对个体情绪的不良影响,降低个体遭受抑郁的风险[8]。因此,本研究提出第2个假设: 肝癌患者术后的心理弹性在其症状负担与抑郁之间发挥中介作用。睡眠是一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恢复功能。相较于睡眠质量好的患者,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更低。因此,本研究提出第3个假设: 睡眠质量对心理弹性在肝癌患者术后症状负担与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中起调节作用。

    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并首次接受肝切除术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经病理学诊断为肝癌者; ②年龄18~70岁者; ③意识清晰,知晓自身疾病者; ④无中枢系统疾病,表达沟通能力正常,具备理解与填写问卷能力者; 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系统恶性肿瘤者; ②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 ③既往或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或相关治疗者。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由研究人员自行设计,主要调查肝癌患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居住地、吸烟史、饮酒史、家庭人均月收入、手术方式、肝癌分期、乙肝或肝硬化病史和慢性病史。

    采用中文版MDASI评估个体的症状负担,该量表于2000年由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研制[9], 后于2004年由中国学者汉化[10]。该量表包含19个条目,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评估患者过去24 h内13种常见癌症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如疼痛、疲劳、嗜睡等。每个条目采用0(无症状)~10(能想象的最严重程度)计分。第2部分评估上述13种症状对一般活动、情绪、工作、与他人关系、行走和生活乐趣等6个日常生活的影响,每个条目的得分从0(无干扰)到10(完全干扰)。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51。

    采用PHQ-9测量患者过去2周内的抑郁症状[11]。PHQ-9包括9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计分,分值从0(完全没有)到3(几乎每天都有)分,分数越高表明抑郁症状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3, 内部一致性高。

    采用CD-RISC评估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该量表由CONNOR K M等[12]开发,包含25个条目,分为坚韧性(13个条目)、力量性(8个条目)和乐观性(4个条目)3个维度。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分值从1(完全不一致)到4(完全一致)分,总分为25~10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好。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9。

    采用美国学者BUYSSE D J等[13]研制,中国学者刘贤臣等[14]翻译修订的PSQI评价患者1个月内的睡眠情况。PSQI包括主观睡眠、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维度,共18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 4级计分(0~3分),得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其中总分>7分提示存在睡眠障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53。

    经过科室领导的同意,研究人员向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经同意后由研究人员亲自发放问卷,告知研究对象问卷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嘱其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完成后由研究人员当场收回并查对。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问卷回收率95.83%。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分类变量以[n(%)]表示。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直方图判断计量资料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Pearson相关分析法确定症状负担、抑郁、心理弹性、睡眠质量间的具体关联。采用Harman检验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同源方法偏差。相互作用采用Hayes编制的PROCESS插件进行分析,中介效应选择模型4,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选择模型7。采用简单斜率分析不同睡眠质量与心理弹性的交互对抑郁的影响。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 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纳入230例肝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6.78±12.56)岁。大部分患者为男性(150例, 65.2%), 受教育程度为初中的患者占比35.7%, 大部分患者已婚(218例, 94.8%), 74.8%的患者居住在城镇。疾病分期处于Ⅰ期的患者占比最高(168例, 73.0%), 大部分患者既往有乙肝或肝硬化病史(175例, 76.1%), 主要手术方式为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180例, 78.3%), 见表 1

    表  1  230例肝癌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及疾病资料
    因素 分类 n 占比/%
    性别 男性 150 65.2
    女性 80 34.8
    受教育程度 小学及以下 79 34.3
    初中 82 35.7
    高中及中专 46 20.0
    大专及以上 23 10.0
    婚姻状况 未婚 12 5.2
    已婚 218 94.8
    居住地 农村 172 74.8
    城镇 58 25.2
    中国肝癌分期系统分期 Ⅰ期 168 73.0
    Ⅱ期+Ⅲ期 62 27.0
    乙肝或肝硬化史 55 23.9
    175 76.1
    手术方式 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 180 78.3
    传统开腹手术 50 21.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所有变量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特征根>1的因子共10个,且第1个因子对累积变异量的解释为20.4%, 小于临界标准40%, 可认为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同源方法偏差。

    经Kolmogorov-Smirnov检验和直方图判断,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符合正态分布。患者症状负担平均得分为(39.47±11.39)分。严重程度最高的症状依次为疲劳(7.24±2.31)分、口干(6.25±1.37)分、疼痛(5.96±1.59)分、悲伤(4.14±1.86)分。见表 2

    表  2  230例肝癌患者症状发生率及严重程度(x±s)
    症状 n 占比/% 得分/分
    疲劳 226 98.3 7.24±2.31
    口干 218 94.8 6.25±1.37
    疼痛 205 89.1 5.96±1.59
    厌食 201 87.4 4.03±1.20
    嗜睡 184 80.0 3.28±1.16
    睡眠障碍 188 81.7 3.49±1.65
    苦恼 196 85.2 3.47±1.95
    悲伤 179 77.8 4.14±1.86
    恶心 154 67.0 1.65±1.08
    记忆困难 102 44.3 1.88±1.27
    气短 88 38.3 1.69±1.04
    麻木 74 32.2 1.57±1.84
    呕吐 38 16.5 1.45±1.2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症状负担与抑郁呈正相关(r=0.535, P < 0.001)。心理弹性与抑郁呈负相关(r=-0.611, P < 0.001), 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r=-0.483, P < 0.001)。症状负担与心理弹性、睡眠质量(r=-0.388、0.427, P < 0.01或P < 0.001)相关。见表 3

    表  3  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r值)
    变量 症状负担 心理弹性 睡眠质量
    症状负担
    心理弹性 -0.388*
    睡眠质量 0.427** -0.483**
    抑郁 0.535** -0.611** 0.504**
    * P < 0.01, * * 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PROCESS中模型4检验肝癌心理弹性在其症状负担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抑郁总分为因变量,症状负担为自变量,心理弹性为中介变量,结果显示症状负担可直接预测心理弹性(β=-0.063, P < 0.001)及抑郁(β=0.224, P < 0.001)。心理弹性在症状负担与抑郁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β=-0.137, SE=0.084, 95%CI: -0.243~-0.082), 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08%。见表 4

    表  4  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
    变量 方程1(心理弹性) 方程2(抑郁)
    β SE t β SE t
    截断值 7.256 1.034 2.878* 83.047 4.048 13.205**
    症状负担 -0.163 0.212 5.935** 0.224 0.064 6.048**
    心理弹性 -0.534 0.113 -7.046**
    R2 0.205 0.328
    F 24.935 47.930
    * P < 0.05, * * 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PROCESS中模型7检验睡眠质量的调节作用,如表 5所示,结果表明症状负担对心理弹性和抑郁均具有预测作用(β=-0.025、0.185, P < 0.05), 症状负担与睡眠质量的交互项对心理弹性具有预测作用(β=-0.014, t=-6.209, P < 0.001)。进一步采用简单斜率检验法,计算不同睡眠质量与症状负担的交互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发现睡眠质量高的患者,症状负担对心理弹性的预测作用不明显(Slope=-0.074, t=-1.365, P=0.122); 睡眠质量差的患者,症状负担对心理弹性具有负向预测作用(Slope=-0.135, t=-1.584, P=0.008), 即在睡眠质量处于较差水平时,患者的症状负担会使其心理弹性水平降低(图 1)。

    表  5  睡眠质量调节的中介效应
    变量 方程1(抑郁) 方程2(心理弹性)
    β SE t β SE t
    截断值 43.134 2.235 16.036** 21.193 0.395 87.037**
    症状负担 0.185 0.038 5.302** -0.025 0.007 2.432*
    睡眠质量 0.116 0.025 5.395** -0.332 0.025 -4.143**
    症状负担×睡眠质量 -0.014 0.033 -6.209**
    R2 0.347 0.340
    F 46.242** 36.325**
    * P < 0.05, * * 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简单斜率分析

    美国健康机构(NIH)强调,癌症症状管理的发展远落后于癌症治疗技术。中国对癌症症状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对肝癌患者的研究均集中在肝切除术后单一症状[15-16]。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多重症状管理的重要性。本研究发现,肝癌患者术后症状负担平均评分为(39.47±11.39)分。在患者接受手术后3 d内,患者经历的症状繁杂多样,其中超过50%的患者至少有1个症状评分≥6分, 47%的患者报告同时经历了≥4种症状,这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了相当大的干扰。WANG X S等[17]通过对150例接受肝切除术的患者展开调查,发现疲劳、嗜睡、疼痛、口干等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症状。因此,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的症状干预亟待关注。建议医护人员密切关注肝癌患者术后症状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各种症状尤其是核心症状进行系统、持续评估,在症状引起困扰时,临床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展和个体差异制定术后症状管理措施。

    本研究发现,肝癌患者术后症状负担不仅对抑郁有直接作用,还可通过心理弹性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这与ZHANG X等[18]研究结果相似,即较轻的症状负担可调节患者的心理弹性,帮助患者调节自我,激发个体积极情绪,减轻患者抑郁; 但沉重的症状负担会使个体快速适应能力降低,自我调节水平降低,抑郁发生风险更高。因此,临床医护人员应将心理弹性作为重要的心理干预目标,例如考虑通过聚焦解决模式和积极心理干预来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尽管提高心理弹性可帮助个体有效应对逆境和压力,然而通过调节心理弹性而降低患者抑郁发生的潜力可能有限。本研究中,心理弹性在症状负担与抑郁之间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4.08%, 这提示肝癌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更大程度上与疾病引发的症状负担密切相关,肝切除术后患者症状多、变化快,导致抑郁发生。因此,在术后医护人员应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了解患者术后的感受,解决患者的不适症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例如机体发生免疫反应及炎症反应等原因可能导致患者术后疼痛发生,剧烈疼痛可限制患者咳嗽及下床活动,还可引发患者苦恼、食欲下降等问题,导致患者进食少,营养不良,出现疲劳症状[7]。临床护理人员应密切动态评估患者的疼痛变化,可采取心理辅导,转移注意力来缓解患者疼痛,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患者药物镇痛。研究[19]发现,采用心理联合营养和运动的综合干预模式对癌症患者症状改善及积极心理建设的效果更为显著。当患者面对疾病或治疗感到焦虑或担忧时,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情绪。在患者肝切除术后,可考虑采用以症状为中心的症状-心理联合干预,以降低抑郁的发生风险。

    本研究发现,睡眠质量可调节心理弹性介导的症状负担与抑郁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在睡眠质量较差的肝癌患者中,症状负担对心理弹性的负面预测作用更强。由此可见,改善症状负担对睡眠质量差的患者更为重要。肝癌患者术后普遍存在睡眠质量不佳的问题,甚至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和昼夜节律紊乱等情况。这些问题可能与手术麻醉、机体自我修复过程和癌因性疲劳有关。睡眠质量差的患者往往更容易感知到症状的发生,并且心理弹性较差。这一发现提示护理人员需密切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并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特别是注重提高睡眠质量差患者的心理弹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仅来自一家单位; 此外,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严格意义上无法进行因果判断,因此还需开展纵向研究以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症状负担、睡眠质量和心理弹性在肝癌患者术后抑郁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症状负担可通过心理弹性对抑郁发挥作用,症状负担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受到睡眠质量的调节。

  • 表  1   2组NIHSS评分和PASS评分比较(x±s

    组别 n NIHSS评分 PASS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3 24.30±2.23 9.35±1.49*# 21.77±2.65 31.02±2.44*#
    对照组 43 23.74±2.51 11.21±1.25* 21.33±2.49 28.49±2.67*
    与治疗前比较,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BBS评分比较(x±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43 26.14±2.26 41.35±3.72*#
    对照组 43 25.86±2.33 38.28±3.35*
    与治疗前比较,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疗效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观察组 43 23(53.49) 18(41.86) 2(4.65) 41(95.35)
    对照组 43 19(44.19) 16(37.21) 8(18.60) 35(81.40)*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DUSENBURY W, ALEXANDROV A W. Clinical localization of stroke[J]. 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20, 32(1): 1-19. doi: 10.1016/j.cnc.2019.10.001

    [2]

    GUO C, STRETZ C, ANDERSON J R, et al. Psychiatric sequelae of stroke affecting the non-dominant cerebral hemisphere[J]. J Neurol Sci, 2021, 430: 120007. doi: 10.1016/j.jns.2021.120007

    [3]

    TOMIDA K, SONODA S, HIRANO S,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gait training using gait exercise assist robot (GEAR)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9, 28(9): 2421-2428. doi: 10.1016/j.jstrokecerebrovasdis.2019.06.030

    [4] 秦龙江, 徐乐义, 王孝义. 针灸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2, 42(5): 1071-1074.
    [5] 周道平. "扶正补土"针灸辅助深层肌肉刺激对脑梗死后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踝关节功能, Rivermead运动指数(RMI)的影响[J]. 四川中医, 2022, 40(2): 193-19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CZY202202057.htm
    [6]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doi: 10.3760/cma.j.issn.1006-7876.2018.09.004
    [7]

    YANG C H, ZHAO J F, XIE H, et al. Effects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nerve function and daily living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hemiplegia[J]. Am J Transl Res, 2021, 13(10): 11842-11850.

    [8] 陈淦, 吴卫娟, 严梓乐, 等. 小剂量替罗非班联合双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20, 27(15): 83-85, 8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UD202015022.htm
    [9]

    PARK H K, LEE H J, LEE S J, et al. Land-based and aquatic trunk exercise program improve trunk control, balance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in stroke: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Eur J Phys Rehabil Med, 2019, 55(6): 687-694.

    [10]

    MADHURANGA P V H, MATHANGASINGHE Y, ANTHONY D J. Improving balance with wobble board exercises in stroke patients: single-blin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Top Stroke Rehabil, 2019, 26(8): 595-601. doi: 10.1080/10749357.2019.1645439

    [11] 缪鸿石朱镛连.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6: 149-150.
    [12] 陈士炯, 倪凌雁, 任超, 等. 针刺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对中风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 25(22): 106-108, 125 doi: 10.7619/jcmp.20211705
    [13]

    PHONGAMWONG C, ROWE P, CHASE, et al. Treadmill training augmented with real-time visualisation feedback and function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gait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a feasibility study[J]. BMC Biomed Eng, 2019, 1: 20. doi: 10.1186/s42490-019-0020-1

    [14] 黄洪, 吴友飞, 胡蓉, 等. 益气化瘀法联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平衡与功能性步行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1, 39(4): 18-2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HS202104005.htm
    [15] 封艳, 赵丽, 侯可强, 等. 扶正补土针灸法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 27(10): 1478-1480.
    [16] 李昌欣, 董观记, 郑通. 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 2022, 46(4): 610-61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ZYI202205071.htm
    [17] 莫贺龙, 李祖虹, 王赛华, 等. 呼吸训练联合核心稳定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1, 43(8): 690-69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TYX202209017.htm
    [18] 徐磊, 李琳, 杜俊涛, 等. 针刺华佗夹脊穴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22, 47(2): 154-15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CYJ202202010.htm
    [19] 董庆. 扶正补土针灸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效果及对平衡功能的影响[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S1): 170-17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KYX2019S1060.htm
    [20] 刘兰兰, 符诗祎, 李民. 对中风偏瘫针刺背腧穴联合躯干训练康复两年的随访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7): 1689-169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ZGY201307067.htm
  • 期刊类型引用(8)

    1. 陈春经,林焕明. 不同手术方式对剖宫产后子宫瘢痕憩室患者月经改善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吉林医学. 2024(09): 2066-2069 . 百度学术
    2. 黄玲,熊员焕,杨丽,许喜闻,姚冬爱,王萍. 经阴道病损切除术对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效果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23(06): 81-84+134 . 百度学术
    3. 罗宁娜,郭水华,蔡云霞. 多功能阴式手术器械台在阴式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医疗装备. 2022(15): 142-144 . 百度学术
    4. 张红英,李新国. 腹腔镜手术、经阴道手术及宫腹腔镜联合手术三种方式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的临床分析. 右江医学. 2021(11): 853-856 . 百度学术
    5. 李玉霞,何运姣. 宫腹腔镜联合下手术治疗子宫切口憩室效果观察. 社区医学杂志. 2021(22): 1358-1361 . 百度学术
    6. 储莉鸣,张治萍. 两种术式治疗子宫下段剖宫产切口瘢痕憩室的临床效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02): 105-106 . 百度学术
    7. 刘付小清,赖火娣. 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剖宫产瘢痕憩室患者的价值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13): 1612-1614 . 百度学术
    8. 林玲,张丽丹. 宫腹腔镜联合用于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的临床体会. 浙江创伤外科. 2020(06): 1178-117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3
  • HTML全文浏览量:  53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9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10-30
  • 修回日期:  2023-06-1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7-18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