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icacy of gastrodin combined with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
摘要:目的
观察天麻素联合多感官刺激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13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单药组和联合组,每组65例。单药组给予天麻素治疗,联合组在单药组基础上联合多感官刺激疗法进行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定认知功能;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XCL16、VEGF水平。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MMSE评分和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联合组和单药组血清CXCL16水平低于治疗前, VEG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CXCL16水平低于单药组, VEGF水平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天麻素联合多感官刺激治疗可以降低患者血清CXCL16水平以及提高患者血清VEGF水平,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功能。
-
关键词:
- 天麻素 /
- 多感官刺激 /
-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
- 神经功能 /
- CXC趋化因子配体16 /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gastrodin combined with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on the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serum levels of CXC chemokine ligand 16 (CXCL16)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MethodsA total of 130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admitted from June 2019 to June 2022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monotherapy group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 with 65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monotherapy group received gastrodin treatment, while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 received both gastrodin and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therapy.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was used to evaluate neurological function, th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and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 scores were used to asses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as used to detect serum levels of CXCL16 and VEGF.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an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treatment, both the monotherapy and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s showed lower NIHSS scores than before treat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 showing lower NIHSS scores than the monotherapy group (P < 0.05). 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higher MMSE and MOCA scores than before treat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 revealing higher scores than the monotherapy group (P < 0.05). Additionally, serum CXCL16 levels were lower and VEGF levels were higher in both groups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to treatment before, with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 showing lower CXCL16 levels and higher VEGF levels than the monotherapy group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was higher in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group than in the monotherapy group (P < 0.05).
ConclusionGastrodin combined with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can reduce serum CXCL16 levels and increase serum VEGF levels in patients, thereby improving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
输血在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 除临床用血合理性评估、输血相关技术操作、护理操作等安全输血外,预防、避免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也应被重视[1]。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过敏性输血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临床上常通过输血前用药以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输血前用药、血液成分以及输血频次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输血不良反应预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9年5月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8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纳入78例),包括输血前用药、既往输血史、输血次数等。
1.2 方法
统计分析输注的血液成分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为用血记录单上记录的输注起始时间至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记录的输血反应发生时间。目前,临床输血前预防不良反应的用药方式分别为肌肉注射异丙嗪25 mg, 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 mg[2]。本研究结合临床用药情况,分为抗组胺药物组(n=19)(使用异丙嗪或苯海拉明),地塞米松组(n=32)及未用药组(n=27), 观察并对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组间比较行LSD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情况
本研究中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0例,其中过敏性输血反应54例(67.50%),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23例(28.75%), 输血相关循环超负荷1例(1.25%),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2例(2.50%)。2例迟发性溶血性反应不纳入统计分析,最终纳入78例。
2.2 3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抗组胺药组、地塞米松组及未用药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别为(101.21±94.05)、(68.28±42.07)、(37.36±41.05) min, 抗组胺药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晚于地塞米松组、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因素
有输血史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晚于无输血史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住院期间输血5次及以上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早于输血少于5次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此外,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间晚于普通血浆以及单采血小板输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1。
表 1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因素(x±s)min 影响因素 分类 n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输血史 有 52 77.62±67.80 无 26 50.08±42.76* 输血次数 ≥5次 39 51.72±56.24 < 5次 39 88.15±63.11# 血制品种类 悬浮红细胞 38 89.79±72.83 普通血浆 24 43.88±48.27△ 单采血小板 16 54.56±23.89△ 与有输血史患者比较, * P < 0.05;
与输血次数≥5次者比较, # P < 0.05;
与输注悬浮红细胞者比较, △ P < 0.05。2.4 不同血液制品对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
输注普通血浆患者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时间早于输注悬浮红细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单采血小板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 2 不同血液制品种类对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时间的影响(x±s)min 血制品种类 n 过敏性输血反应发生时间 悬浮红细胞 18 71.50±46.35 普通血浆 21 41.38±48.90* 单采血小板 15 54.13±24.67 与悬浮红细胞比较, * P < 0.05。 3.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新的症状或体征[3]。临床中最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和过敏性输血反应。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液制品种类、疾病种类、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输血次数、输血流程监管等因素相关[4-6]。临床上常预防性使用抗组胺类、类固醇类等药物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输血前用药对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影响的研究较少。
临床上输血前常用的药物有异丙嗪和地塞米松,其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尚存在争议,多数研究[7-9]表明输血前用药不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异丙嗪和苯海拉明是抗组胺受体阻断剂,对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组胺释放引起的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10-11]。对于轻度过敏反应的患者,没有证据支持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预防,但对于具有中度至重度过敏反应病史的患者可考虑选用抗组胺药物预防[1]。地塞米松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过敏、抗休克作用,可以抑制内源性致热源释放,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对已经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不能抑制血小板抗体和同种抗体的产生,对已经产生的同种抗体无中和作用,起效大概1 h,对输血不良反应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而且对于免疫低下患者,输注后可抑制免疫功能,甚至诱发或加重感染[10]。本研究发现,预防性用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延长,尤其是输血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可能延缓输血不良反应症状的产生,从而可能导致临床医护不能及时识别输血不良反应,所以对输血前预防用药患者的输血过程应更加重视。
此外,反复多次输血或多次妊娠等免疫刺激因素可导致患者产生同种抗体、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促进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升高。临床上常通过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制品输注,来预防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1, 12-13], 也有研究[14]发现血小板制品的蛋白差异性表达与输血不良反应相关。输血次数越多,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越早[15], 可能与受者体内免疫性抗体的存在、细胞因子释放、特异性蛋白质的表达等因素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本研究中,输注普通血浆或单采血小板的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时间显著早于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患者,尤其是过敏性输血反应。这可能是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与供者HLA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过敏性输血反应的发生[16]。相关研究建议使用离心或洗涤去除多余上清,保留最少血浆成分输注。对于有过敏性输血反应史患者,应当减少使用血浆类制品,适当选用血浆衍生物、白蛋白与生理盐水代替血浆置换,输注红细胞时可选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或洗涤血液成分,以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有效诊疗[1]。
综上所述,输血前使用抗组胺药物可导致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延迟,患者住院期间多次输血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迅速。此外,输注不同血液成分发生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时间有差异,故输血前预防性用药需慎重,预防输血不良反应需合理选用血液制品,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
表 1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x±s)
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单药组 65 12.35±3.25 9.34±1.25* 联合组 65 12.24±3.02 6.23±1.02*#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单药组比较, #P < 0.05。 表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x±s)
分 组别 n MMSE评分 MOCA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单药组 65 14.14±3.47 21.28±4.29* 17.07±3.01 20.24±2.64* 联合组 65 13.32±3.21 26.38±3.25*# 16.68±3.45 27.98±1.35*# MMSE: 简易精神状态量表; MOCA: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单药组比较, #P < 0.05。 表 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XCL16、VEGF水平比较(x±s)
组别 n CXCL16/(ng/mL) VEGF/(ng/L)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单药组 65 2.82±0.45 1.99±0.37* 191.24±15.32 225.35±19.36* 联合组 65 2.86±0.52 1.22±0.31*# 190.87±14.35 287.41±24.65*# CXCL16: CXC趋化因子配体16; V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单药组比较, #P < 0.05。 表 4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单药组 65 26(40.00) 21(32.31) 18(27.69) 47(72.31) 联合组 65 36(55.38) 24(36.92) 5(7.69) 60(92.31)* 与单药组比较, * P < 0.05。 -
[1] 谭双, 李相华, 刘春芹, 等.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肺腺癌转移相关转录因子-1及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2, 32(13): 26-31.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2.13.005 [2] LIU X F, WANG G H, MIAO F R. The effect of early cognitive training and rehabilitation forpatients with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stroke[J]. Int J Methods Psychiatr Res, 2021, 30(3): e1882. doi: 10.1002/mpr.1882
[3] 王若晨. 天麻多肽提取物抗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及其抑菌机制的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21. [4] 马志辉, 陈长香, 李建民. 多感官刺激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干预效果[J]. 心理月刊, 2021, 16(7): 49-50. [5] 邓小莹, 成关梅, 王婧, 等. 血清趋化因子16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后发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0, 28(12): 907-910, 916. [6] 张依, 朱娅丽, 严之红, 等.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VEGF及IMD水平及与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关系[J].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20, 27(11): 1873-1876, 1885. [7] 汪凯, 董强. 卒中后认知障碍管理专家共识2021[J]. 中国卒中杂志, 2021, 16(4): 376-389. doi: 10.3969/j.issn.1673-5765.2021.04.011 [8]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编写组. 2019年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 2019, 99(35): 2737-2744.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9.35.005 [9] 朱瑞英, 袁俊亮. 社区医院视觉训练对老年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障碍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16): 2042-2044. doi: 10.3969/j.issn.1672-1349.2017.16.029 [10] 陈明辉, 魏霞, 阮娟娟. 柴牡醒脑汤加减对老年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清HSP70、VEGF、hs-CRP、Ang-1影响[J]. 中医药信息, 2022, 39(10): 57-61. [11] 黄丽君, 林浴坤, 陈松, 等.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法对脑卒中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1, 36(1): 63-69. doi: 10.3969/j.issn.1001-1242.2021.01.011 [12] 史昊楠, 谢瑛, 桂沛君, 等. 经颅微电流刺激对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3): 346-349. [13] HACK R J, RUTTEN J W, PERSON T N, et al. Cysteine-altering NOTCH3 variants are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J]. Stroke, 2020, 51(12): 3562-3569. doi: 10.1161/STROKEAHA.120.030343
[14] 吴丹, 罗欢欢, 黄柯, 等.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及高压氧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17): 13-17. doi: 10.7619/jcmp.20231235 [15] 艾艳萍, 丁涛, 蔡桃英. 天麻素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痴呆患者的疗效分析[J]. 西南国防医药, 2018, 28(11): 1048-1051. doi: 10.3969/j.issn.1004-0188.2018.11.018 [16] 许鑫, 楚世峰, 陈乃宏. 天麻素对缺血性脑卒中中血管新生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8, 32(9): 679-680. [17] 梁蔚蔚, 刘华, 李晓波. 天麻素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 2020, 17(14): 78-81. [18] 单娜, 赵丽, 林晓东.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神经丝蛋白轻链水平对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价值[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 27(8): 67-70, 90. doi: 10.7619/jcmp.20230606 [19] 王启娟, 孙萍琴, 张学平. 多感官刺激疗法联合经颅磁刺激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 2022, 60(9): 107-110. [20] 俞士隔, 刘勤, 张倩. 多感觉联合刺激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苏醒、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3, 43(7): 1431-1438. [21] LI L, LOU W M, LI H L, et al. Upregulated 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2 promotes ischemic stroke via chemokine signaling pathway[J]. Ann Vasc Surg, 2020, 68: 476-486. doi: 10.1016/j.avsg.2020.04.047
[22] ZHANG W, WU Y Q, CHEN H, et al.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of SOX5 against ischemic stroke by regulating VEGF/PI3K/AKT pathway[J]. Gene, 2021, 767: 145148. doi: 10.1016/j.gene.2020.145148
-
期刊类型引用(5)
1. 杨斌,夏克明,韩飞. 骨科创伤性失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24(10): 131-134 . 百度学术
2. 张媚琰,顾屏,李婷婷. 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调查. 中国医学创新. 2024(31): 175-178 . 百度学术
3. 王胜蓝,贵明飞,华敏玉,李鹏,卓创近,刘钟梅,杨霞,黄霞,何涛. 急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调查及分析.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3(01): 33-37 . 百度学术
4. 陆国健,吴文强,廖阳东,王晓刚,陆春兰. 基于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构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及其验证.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05): 673-680 . 百度学术
5. 赖志辉. 探讨预防性用药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产生的影响. 北方药学. 2023(09): 146-14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0
- HTML全文浏览量: 28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