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决策理念的无呕管理方案对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李玮玮, 钱湘云, 张姬, 卢慧

李玮玮, 钱湘云, 张姬, 卢慧. 基于共享决策理念的无呕管理方案对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 29(7): 113-117, 126. DOI: 10.7619/jcmp.20243419
引用本文: 李玮玮, 钱湘云, 张姬, 卢慧. 基于共享决策理念的无呕管理方案对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 29(7): 113-117, 126. DOI: 10.7619/jcmp.20243419
LI Weiwei, QIAN Xiangyun, ZHANG Ji, LU Hui. Impact of nausea-free management program based on shared decision-making on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liver cancer pati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5, 29(7): 113-117, 126. DOI: 10.7619/jcmp.20243419
Citation: LI Weiwei, QIAN Xiangyun, ZHANG Ji, LU Hui. Impact of nausea-free management program based on shared decision-making on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liver cancer pati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5, 29(7): 113-117, 126. DOI: 10.7619/jcmp.20243419

基于共享决策理念的无呕管理方案对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基金项目: 

江苏省南通市科学技术局基金资助项目 MSZ2023226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钱湘云

  • 中图分类号: R735.7;R473.73;R319

Impact of nausea-free management program based on shared decision-making on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liver cancer patients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共享决策理念构建的无呕管理方案对肝癌患者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方法 

    设计共享决策辅助工具,制订无呕管理方案。选取2023年1—12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00例接受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023年1—6月收治)采用常规TACE围术期护理措施,试验组(2023年7—12月收治)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无呕管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和呕吐发生情况及分级,干预后呕吐功能性生活指数、生命质量,以及干预前后自我决策效能。

    结果 

    术后24 h, 试验组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及分级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试验组肝癌患者生命质量评定量表(QOL-L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呕吐功能性生活指数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试验组自我决策效能得分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基于共享决策理念的无呕管理方案可有效降低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及程度,并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呕吐功能性生活指数及自我决策效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nausea and vomiting management program based on shared decision-making on post-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liver cancer patients.

    Methods 

    A shared decision-making aid was designed, and nausea and vomiting management program was developed. A total of 100 liver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ACE treatm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at Nanto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23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The control group (admitted from January to June 2023) received routine TACE perioperativ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mitt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23) implemented the nausea and vomiting management program in addition to routine care.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nausea and vomiting within 24 hours post-surgery, as well as the vomiting-related functional living index,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efficacyin decision-mak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Within 24 hours post-surgery,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nausea and vomiting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total and dimensional score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 Liver Cancer (QOL-LC) scale and the vomiting-related functional living index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P < 0.05). Additionally, the self-decision-making efficacy scor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higher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an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nausea and vomiting management program based on shared decision-mak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post-TACE nausea and vomiting in liver cancer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vomiting-related functional living index, and self-decision-making efficacy.

  • 肺血栓栓塞(PTE)是常见的临床急症,是脑卒中和心肌梗死之后的全球第3大心血管死亡原因[1]。临床研究[2]表明,约90%的PTE源自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脱落和迁移, 50%~60%的DVT有发生PTE的可能,两者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DVT根据血栓形成的累及范围分为近端DVT(累及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和远端DVT(累及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以及肌间静脉)。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IDDVT)是指局限于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以及肌间静脉的孤立性血栓。小腿肌间静脉血栓(MCVT)指发生并局限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静脉丛的血栓,是IDDVT中特殊的亚组,约占所有IDDVT的50%, 在IDDVT中最为常见[3]。早期学者认为MCVT位于非下肢主干静脉,症状较轻而一直未受重视,认为其为自限性而不会引起相应并发症。关于远端DVT尤其是MCVT的研究较少, MCVT合并PTE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存在争议,导致临床医生面对MCVT时做出的临床决策不一致。现对MCVT与PTE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学者们对MCVT与PTE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国内外报道结果各有差异。MACDONALD P S等[4]对135条MCVT肢体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短期随访,发现16.3%的肢体向更近端的深静脉扩散,但未发现PTE的患者。唐兴华等[5]随访486例确诊孤立性MCVT的患者,结果5例发生PTE, 发生率为1.03%。LAUTZ T B等[6]对406例孤立性MCVT患者452条肢体平均随访7.11个月, 76例患者发生PTE(3.9%)。余宇潇等[7]随访MCVT患者PTE发生率为4.3%。国内学者[8]研究显示, 6%的MCVT患者发生PTE。EL-MENYAR A等[9]的一项超过1年的回访研究显示,有6%的孤立性MCVT患者出现PTE。吴义娟等[10]研究结果显示,孤立性MCVT患者PTE发生率为6.7%。GILLET J L等[11]对128例MCVT患者进行了随访,发现PTE的发生率为7%, 均为非致命性。谢俊等[12]研究得出诊断为MCVT患者进展为PTE的发生率约为7.52%。KRET M R等[13]对57名MCVT患者进行了平均113 d的随访,发现PTE的发生率为9%, MCVT患者随后发生PE的风险为9.6%, 认为孤立的MCVT与PTE和VTE进展的显著发生率有关。司云鹏[14]研究发现孤立MCVT发生PTE发生率为10.9%, 致死性PTE发生率为0.1%。HUGHES M J等[15]发现在未治疗的MCVT受试者中伴发无症状性PTE的发生率为13.1%。WEI M等[16]研究中孤立的MCVT可发生严重的大面积肺栓塞。崔风强等[17]研究结果显示, 28.6%孤立性MCVT引起PTE。罗燕华[18]通过检查64例PTE患者下肢静脉超声发现,有20例存在MCVT(31.2%), 其中双侧MCVT有4例。ZHANG P等[19]的一项关于神经重症监护室患者VTE的发生率和特征的前瞻性研究发现31.8%的PTE与孤立的MCVT相关,认为MCVT是肺血栓形成的常见来源,然而由于此研究排除了一些不稳定的和危重的患者, PTE的真实发生率很可能被低估了。郭莉莉等[20]对78例PTE患者回顾性分析,合并孤立性MCVT所占比例为35%。OHGI S等[21]报道MCVT患者PTE的发病率为37.5%。HOLLERWEGER A等[22]经调查发现, 50%的MCVT患者被诊断为PTE。

    国外一项基于磁共振成像检查的PTE栓子来源研究[23]也发现,栓子最常见的血栓来源部位是小腿,证明MCVT与PTE的发生关系密切。一项回顾性研究[8]显示, MCVT中复杂性PTE的发生率并不明显低于近端DVT。孙树东等[24]研究发现PTE后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越高,可能越容易在下肢远端小型深静脉发现血栓。刘奇志等[25]研究显示MCVT的存在是PTE的独立危险因素,与PTE的发生显著相关。PHAM X B D等[26]回顾和总结了相关研究,并提出孤立的MCVT有较低的可能性发生致命性PTE。KUCZMIK W等[27]通过比较MCVT与其他部位DVT的临床特征和结局发现,与局限于小腿肌肉静脉的血栓(20.2%)相比,轴向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30.8%)的同步肺栓塞(PTE) 更为常见,尤其是在不抗凝的情况下。YAMAKI T等[28]研究显示,近端DVT患者比远端DVT患者发生PTE的风险更高。GALANAUD J P研究[29]的3年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在停用抗凝药后,远端DVT和近端DVT肺栓塞发生率相似。

    尽管多年来人们已经知道MCVT的存在,但对这种疾病实体进行的结论性研究是有限的。相互矛盾的临床结果导致了对MCVT检测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治疗的不同意见。由于结果不一致, MCVT相关PTE的真正风险尚未确定。值得注意的是,病程中MCVT并不总是作为一个孤立的VTE事件出现,以上研究确实均无法确定PTE的静脉血栓来源的精确位置。在血块迁移时,静脉血栓是局限于肌间静脉,还是延伸到深静脉系统,或许两者都有可能。已发表的报告中, MCVT合并PTE的患病率范围广泛,就PTE发生风险而言, MCVT不应被视为轻微的VTE事件。未来更需要一项前瞻性试验来评估以DVT传播和PTE发生为主要终点的MCVT的临床意义。

    对解剖结构和病理生理的了解更有助于理解MCVT的形成及与PTE的相关性[30]。①肌间静脉管径较细、分支较多、静脉瓣膜少、周围无筋膜,由比目鱼静脉丛和腓肠肌静脉丛相互交织成静脉网,加之其主要分布于小腿背侧、腹侧的肌群中,血液流速缓慢易瘀滞。因此,小腿的肌间静脉丛成为血栓形成的好发部位。②由于伴随动脉搏动直接产生的物理压力,肌间静脉的灌注主要依靠肌肉的泵送,如长期卧床的患者,肌间静脉易因灌注不足、血液瘀滞而形成血栓。③ MCVT形成后因病变范围较小、分支较细引起的炎性反应轻微,一般无显著症状,脱落后可无症状地沿着静脉回流向近侧发展,如果血栓扩散到大腿静脉,血管结构的原因不会变成很大的栓子,通常表现为游离的血栓,亦无特定的临床症状,不易早期发现。因此, MCVT是导致PTE最重要的类型。④ MCVT栓子不稳定、新鲜松软、与静脉壁附着不紧密,极易因肌肉收缩、血流冲击或自身变形而脱落,血流中不断累积形成多个栓子,且MCVT直径偏小、阻力小,更易进入肺动脉各个小分支,进而导致更大面积的、更为严重的肺栓塞[24]。⑤由于肌肉类型和功能、肌肉收缩时血流动力学、静脉结构和走行、静脉瓣结构的差异使得比目鱼肌静脉较腓肠肌静脉更易形成血栓,早有多个研究[21, 31-32]证实了此观点。

    MCVT和PTE属于VTE的一种,其发生的基本因素与VTE形成的因素应基本一致, Virchow三要素包括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液呈高凝状态,已得到广泛认可,但DVT从血管壁脱离致潜在PTE风险的危险因素尚不明确[33-34], 且并非所有DVT类型都具有发生PTE的相同的影响因素, MCVT患者并发PTE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一些影响血栓稳定性的因素有关。

    有学者认为,抗凝治疗可以降低MCVT患者的血栓进展以及PTE的发生率。国内学者[5, 7]研究结果表明,抗凝治疗可减少MCVT患者PTE的发生,抗凝治疗的时间长短不同对阻止MCVT发生PTE疗效无显着差异,抗凝联合短期制动对于阻止MCVT患者PTE发生的疗效优于其他方案。LAUTZ T B等[6]对406例MCVT患者的随访结果显示,虽然抗凝组和非抗凝组的PTE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在DVT进展率和血栓再通率方面,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认为缺乏治疗性抗凝和VTE病史是初始孤立性MCVT患者近端传播的独立预测因素。YOON D Y等[35]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可显著延缓MCVT进展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MCVT患者并发PTE的概率在治疗抗凝组、预防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依次增高,分别占10%、30%和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学者认为,是否抗凝与MCVT合并PTE发生无关。GARRY J等[36]没有发现可靠的证据表明抗凝治疗可以降低不良结局的发生率。SCHWARZ T等[37-38]分别在2001年和2010年进行了2项类似的研究,2001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短期抗凝治疗显著降低了MCVT进展的发生率; 而2010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短期抗凝治疗与单纯弹力加压治疗在血栓进展率、血栓完全再通率或PTE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EVENS S M等[39]虽然对于MCVT患者的抗凝时间及抗凝药剂量低于近端DVT, 但是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两者在下肢DVT复发率及PTE发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1.0%与8.7%、2.6%与1.8%)。RIGHINI M等[40]进行了一项涉及多个研究中心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对259例MCVT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为期6个周治疗剂量的那屈肝素或生理盐水治疗,结果显示, 2组出现近端DVT或PTE患者无显著差异,但是增高了出血风险。SALES C M等[41]一项研究包括141例MCVT患者的抗凝疗效,发现抗凝治疗没有临床优势。国内学者[42]回顾性观察接受股骨颈骨折手术的孤立性MCVT患者,术前抗凝组和未抗凝组的血栓扩展率无显著差异,术前抗凝可能不会显著预防术后血栓进展,且在一定程度上增高了出血风险或加重术后贫血。

    202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指南的第2次更新建议[39]: 对IDDVT患者,若患者没有严重症状或血栓没有向近端延伸的危险因素,则建议2周内超声随访优于抗凝治疗,相反则建议抗凝。建议有以下因素者应考虑抗凝治疗: D-二聚体呈阳性、血栓形成广泛(长度>5 cm, 累及多条静脉,最大直径>7 mm)、血栓靠近近端静脉、没有可逆的诱发因素的DVT、患者患有活动性癌症、患者有VTE病史、患者有住院状态、患者患有COVID-19、患者症状严重。而对于MCVT、有抗凝绝对或相对禁忌的IDDVT患者更倾向选择超声随访。指南中对于IDDVT患者推荐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无需根据血栓形成的肌肉或小腿深静脉位置调整治疗,对于癌症相关血栓形成建议给予超过3个月的抗凝,但目前尚缺乏针对不同癌种及癌症治疗阶段的针对性治疗建议。2021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SVS)指南指出[43]: 对于确诊MCVT的患者,有症状但未合并肿瘤病史,抗凝治疗需达3个月; 若合并肿瘤病史则抗凝治疗需超过3个月。对于有症状的MCVT患者,若未接受抗凝治疗,建议行临床重新评估,并于1周后复查全下肢静脉超声。2021年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共识建议[44], 对高风险的IDDVT患者,建议全剂量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对低风险的患者给予4~6个周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或超声随访是安全有效的。2019年底,中国血管外科专家制定了《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诊疗建议》[45], 提出IDDVT患者(发病2周内)应至少进行3个月抗凝治疗。2019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血栓形成和止血协会指南建议[46], 对于已去除危险因素的IDDVT患者,需使用口服抗凝药治疗6周; 而对于危险因素持续存在的患者,需延长抗凝疗程达到3个月。

    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8]显示,在IDDVT病例中,血栓直径≥6.05 mm的患者比血栓直径<6.05 mm的患者更容易发生PTE。GILLET J L等[11]和OHGI S等[21]报道,所有孤立的MCVT合并PTE患者的血栓形成分别>8 mm和7 mm。研究[47]显示,单发的MCVT静脉管径超过7 mm者或者多处的MCVT静脉管径超过5 mm者有更高的风险进展为PTE。

    4项研究[10, 48-50]得出左侧下肢DVT的发病率高于右侧,但右侧发生PTE的风险高于左侧,左侧发生DVT的风险高可能与>70%的髂静脉压迫有关。ZHANG C W等[50]研究发现,右侧下肢DVT患者更容易发生PTE, 因为右侧下肢DVT患者存在更多的合并症。国外的一项研究[9]报道右侧下肢DVT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可能与其发生PTE的风险更高有关。GONG S M等[51]研究发现,左侧下肢DVT发生率约为右侧DVT发生率的2倍,而在右侧DVT患者中,主肺动脉干的PTE更常见。国外一项小型研究[52]发现,与左侧DVT相比,右侧DVT患者的PTE相对发生率和1年病死率高; 与单侧DVT相比,双侧DVT患者经常发生在合并心力衰竭、近期手术、癌症等疾病负担更大的患者中, PTE的相对频率和1年病死率更高。

    另一部分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袁晓庆等[53]发现左侧下肢DVT患者的PTE发生率高于右侧下肢DVT患者,认为这些患者常合并较多的并发症。SEINTURIER C等的前瞻性研究[54]显示,双侧远端DVT的PTE发生率与单侧近端DVT相当,显著高于单侧远端DVT, 认为双侧远端DVT可能反映了更强烈的血栓形成状态,尤其与癌症、年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静脉功能不全和卧床有关。庞晶等[55]则认为左右侧MCVT并发PTE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目前就MCVT所在肌肉静脉位置对PTE发生的影响仍有分歧。MACDONALD P S等[4]研究结果显示,比目鱼肌静脉血栓多见,孤立性比目鱼肌静脉血栓多见于右侧,孤立性腓肠肌静脉血栓多见于左侧。腓肠肌静脉血栓形成比孤立的比目鱼肌静脉血栓更容易向近端扩散。GILLET J L等[11]研究发现,腓肠肌静脉血栓患者的PTE患病率似乎高于比目鱼肌静脉血栓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HGI S等[21]发现, PTE仅见于比目鱼肌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GUIAS B等[56]表示MCVT 2组肌肉分布患者中PTE的发生相似。

    针对MCVT与PTE的关联,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3项研究[5, 55, 57]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未接受抗凝治疗、合并恶性肿瘤、MCVT位于比目鱼肌静脉丛、发生心力衰竭、卧床≥3 d是MCVT形成PTE的危险因素。还有研究[58-59]显示,下肢DVT患者有外伤手术史、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病、慢性炎症性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源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发生PTE的风险增大。王昊辰等[60]发现, PTE患者合并糖尿病及3 d内有制动史者下肢DVT风险较高。杨德华等[61]回顾性研究发现年龄>75岁、充血性心衰竭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急性DVT患者发生无症状性PE的危险因素。张春燕[62]认为,合并心脏病、肺部感染是老年DVT患者发生PTE的危险因素,合并贫血是保护因素。刘祝[63]发现既往VTE病史和急性感染是DVT并发PTE的独立危险因素。董祥利[64]分析显示, PTE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脑梗死、双下肢DVT、外伤手术史、右下肢DVT和糖尿病,且有严重的危险倾向。刘向东等[65]认为,外伤后小腿(包括膝关节)骨折手术会增加致命性PTE的风险。CHEN X Y等[66]通过回顾性观察继发于DVT的PTE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男性、冠心病、COPD、右或双侧DVT和既往手术史的DVT患者更容易患有PTE。HOU J X等[67]对1 585例首次诊断为急性下肢DVT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探讨PTE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现饮酒和心力衰竭与急性下肢DVT患者PTE的发生有关。XIAO S Q等[33]回顾性分析349名取出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发现大手术和下肢移动是DVT患者发生PTE的独立危险因素,下肢固定可能对预防DVT患者大血栓从血管壁脱离起保护作用。

    一些国外学者也进行了有关血栓进展危险因素的研究。SINGH K等[68]研究认为,接受骨科手术、脑卒中、不能活动和恶性肿瘤的IDDVT患者似乎有更高的血凝块传播发生率。BRATEANU A等[69]对远端DVT患者进行分析显示,住院和患者年龄>60岁是导致远端DVT血栓蔓延或发生PTE的危险因素。据报道[70], 癌症是IDDVT患者近端延伸的危险因素。同样在一项包括大量癌症受试者的研究[71]中, 患有活动性癌症的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近端延伸发生率。MACDONALD P S等[4]研究发现,外科手术并不会导致血栓向近端蔓延或者发生进展,在众多危险因素中,仅发现区域性或转移性癌症可造成孤立的MCVT的扩散。AISSAOUI N等[72]的荟萃分析比较了DVT、PTE或两者兼有的患者在卧床休息和早期下床活动的结果,发现术后早期活动与新发PTE的发生率无关。GRUETTNER J等[73]研究发现, 4周内进行过外科手术的患者发生PTE的风险显著上升。KABASHNEH S等[74]认为,与远端DVT发生PTE事件相关的2个因素是住院状态和年龄,门诊患者发生风险较低,年龄≥60岁的住院患者处于高危状态,年龄 < 60岁的住院患者处于中等风险。

    国内外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P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或与DVT患者的关联,而针对于MCVT患者合并PTE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下肢DVT如何引起PTE的机制尚不明确,且并非所有DVT类型都具有发生PTE的相同风险。关于增加MCVT近端延伸风险的条件存在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尚未考虑在内的额外风险因素存在,因此“MCVT合并PTE的风险”的概念可能需要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方式。

    目前常用的预测PTE风险的临床工具包括Wells评分、修订的Geneva评分和D-二聚体。国内外关于其预测能力的研究说法不一。陈东海等[75]研究表明,肺栓塞合并DVT组的D-二聚体和FDP水平高于肺栓塞未合并DVT组,考虑前者同时存在肺动脉和下肢静脉血栓,激活了机体更强烈的纤溶反应,使血清D-二聚体和FDP水平升高更显著;与肺栓塞无DVT患者比较,肺栓塞合并DVT患者双侧肺动脉栓塞的比例更高。国内3项研究[59, 76-77]证实了下肢DVT患者D-二聚体的增加与PTE的发生相关,显著高于没有合并PTE的下肢DVT患者。EKICI M等[78]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与孤立性PTE患者相比,合并DVT的PTE患者肺动脉更宽, D-二聚体和pro-BNP水平更高,饱和度更低,中心性PTE更常见。韦永涵等[79]研究发现, DVT合并PTE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高玉海等[77]研究显示,下肢DVT合并PTE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孟燕等[80]认为,超敏C反应蛋白可以预测PTE。国内2项回顾性研究[66, 81]发现Wells评分在预测DVT患者PTE的发生方面具有更大的价值。WONG D D等[82]研究显示, Wells评分较Geneva评分敏感性较低,特异性较高,但总体准确性相似。郗萌等[83]研究发现, Wells低危组PTE的发生率反而高于中高危组, Wells评分可能不能很好地预测PTE的发生。

    在中国人群中,这些常用工具的诊断价值仍需通过大量多中心、前瞻性的验证研究来验证。尽管一些研究证明了这些传统评分在识别有发展为PTE风险的疑似患者方面的有用性,但是其并未专注于准确估计作为PTE重要的诱因之一的MCVT患者的风险。目前临床上MCVT患者发生PTE的潜在危险系数仍然难以评估,识别具有扩展风险的MCVT患者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将来或许可将MCVT的相关特征纳入PTE的风险预测和严重程度评估,使患者受益。

    本研究通过回顾以往相关文献,对MCVT与PTE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MCVT患者发生PTE的真正风险尚未明确,二者并发的内在原因尚不明朗,关于MCVT合并PTE的危险因素仍然存在许多观点。国内外对影响因素的多数研究并未分析相应混杂因素的影响,高质量研究很少。目前国内外对近端DVT的治疗策略有明确的指南[39, 43-44, 46], 但对于MCVT这种更为常见的DVT类型,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尚无统一的最优管理策略。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各国专家对该类型血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更加深入的研究可能会为MCVT的治疗和PTE的风险预测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此综述有助于临床医师对MCVT有更深层的认识,或对后续研究有启发。

  • 表  1   无呕管理方案

    干预时间 干预内容 干预形式
    信息干预 心理干预 决策干预
    术前1 d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手术注意事项、共享决策的流程及步骤,引导患者提出应对方案 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信任,使其明确个人决策的重要性和共享决策的内涵 干预人员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案、术中用药、肿瘤部位及负荷情况 一对一干预30~40 min, 视频宣教6 min
    术晨 评价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程度,告知其在共享决策中需承担的职责和注意事项; 播放健康教育视频 听取患者主诉,了解其夜间睡眠情况及心理变化,解答疑问,消除顾虑 参考患者的基础疾病、个人生活习惯及爱好,引导患者自主选择合适的术前饮食种类、进食时间和促进食物消化的活动方式,去除不良刺激 一对一干预10~15 min
    手术接台 评估恶心呕吐及其他伴随症状,了解患者及家属的信息需求; 应用《肝癌TACE围术期“无呕”管理方案决策辅助手册》,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商讨目标及合适的症状管理应对方法 关注患者生理、心理状态,给予正向引导,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决策权 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 指导深呼吸、听舒缓音乐; 按摩内关穴; 及时给予止吐药; 恶心呕吐症状较重者,暂禁食4~8 h, 对症治疗,静脉补液支持,待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饮食 一对一干预30~50 min
    术后3 d内 关注患者恶心呕吐症状,讲解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对机体的危害,根据患者恢复情况,与患者共同讨论并引导选择最有利的干预方案 及时提供信息支持,认可患者的努力和效果,关注患者自我决策的配合度和效果 营养师个性化制订饮食方案,供患者自主选择; 结合穴位按摩、药物止吐及视频宣教,提升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参与度 每日一对一干预40~50 min, 视频宣教6 min
    出院前1 d 评价患者疾病认知程度及恶心呕吐症状,落实康复指导 强化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念,提升依从性 科室公众号定期发布恶心呕吐相关症状管理知识,落实出院患者的延续护理 一对一干预10~20 min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患者干预前一般资料比较(Mean±SD)[n(%)]

    项目 分类 试验组(n=50) 对照组(n=50) t/χ2 P
    年龄/岁 63.97±8.67 63.82±7.97 0.096 0.923
    性别 36(72.00) 40(80.00) 0.877 0.349
    14(28.00) 10(20.00)
    文化程度 文盲 3(6.00) 4(8.00) 5.003 0.287
    小学 7(14.00) 9(18.00)
    初中 21(42.00) 11(22.00)
    高中 13(26.00) 20(40.00)
    本科及以上 6(12.00) 6(12.00)
    职业状态 在职 20(40.00) 22(44.00) 1.952 0.377
    退休 24(48.00) 18(36.00)
    自由职业 6(12.00) 10(20.00)
    婚姻状况 已婚 38(76.00) 35(70.00) 0.486 0.784
    未婚 6(12.00) 8(16.00)
    离异/丧偶 6(12.00) 7(14.00)
    TACE次数 1次 15(30.00) 17(34.00) 1.175 0.556
    2次 17(34.00) 20(40.00)
    3次及以上 18(36.00) 13(26.00)
    恶心症状 1(2.00) 2(4.00) 0.340 0.560
    49(98.00) 48(96.00)
    QOL-LC总分/分 100.26±19.88 101.88±16.38 0.445 0.658
    呕吐功能性生活指数 77.98±21.38 79.22±19.94 0.336 0.738
    TACE: 经肝动脉栓塞化疗; QOL-LC: 肝癌患者生命质量评定量表。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患者术后24 h恶心发生情况及分级比较[n(%)]

    组别 n 无恶心症状 有恶心症状
    1级 2级 3级 合计
    对照组 50 20(40.00) 14(28.00) 9(18.00) 7(14.00) 30(60.00)
    试验组 50 34(68.00)* 9(18.00) 5(10.00) 2(4.00) 16(32.00)*
    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2组患者术后24 h呕吐发生情况及分级比较[n(%)]

    组别 n 无呕吐症状 有呕吐症状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合计
    对照组 50 27(54.00) 12(24.00) 7(14.00) 4(8.00) 0 0 23(46.00)
    试验组 50 36(72.00)* 8(16.00) 4(8.00) 2(4.00) 0 0 14(28.00)*
    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5   2组患者干预后QOL-LC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Mean±SD)  

    项目 对照组(n=50) 试验组(n=50)
    躯体功能维度得分 18.56±3.97 23.12±5.32*
    心理功能维度得分 20.90±5.24 27.44±9.43*
    症状维度得分 10.56±3.36 14.52±4.84*
    社会功能维度得分 24.34±4.79 29.50±5.25*
    总分 77.94±9.34 94.58±15.15*
    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6   2组患者干预后呕吐功能性生活指数比较(Mean±SD)  

    项目 分类 对照组(n=50) 试验组(n=50)
    恶心 恶心程度 1.64±0.18 2.72±0.24*
    娱乐休闲能力 1.98±0.14 2.58±0.21*
    处理家务的能力 1.88±0.29 2.44±0.75*
    享受一顿饭的能力 1.80±0.27 2.38±0.37*
    享受喝饮料的能力 1.42±0.46 2.10±0.49*
    与亲友共聚的愿望 1.92±0.35 2.02±0.57
    个人生活困苦的程度 1.84±0.51 2.16±0.62*
    正常日常生活 1.74±0.39 2.34±0.56*
    最亲近人的生活困苦 1.72±0.53 2.36±0.57*
    呕吐 呕吐程度 1.72±0.35 2.32±0.51*
    娱乐休闲能力 1.68±0.57 2.30±0.72*
    处理家务的能力 1.66±0.44 2.38±0.79*
    享受一顿饭的能力 1.76±0.34 2.36±0.45*
    享受喝饮料的能力 1.72±0.27 2.34±0.39*
    与亲友共聚的愿望 1.56±0.49 1.64±0.43
    个人生活困苦的程度 1.56±0.34 1.62±0.51
    正常日常生活 1.71±0.32 2.24±0.59*
    最亲近人的生活困苦 1.68±0.25 1.68±0.53
    总分 32.86±9.19 37.92±9.37*
    与对照组比较,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7   2组患者干预前后决策自我效能得分比较(Mean±SD)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50 43.94±8.63 45.07±10.03
    试验组 50 44.61±12.54 58.71±11.61*#
    与干预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芦炜南, 刘兆玉. 以载药微球CalliSpheres栓塞治疗不可切除原发性肝癌[J].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0, 17(7): 389-392.
    [2] 杨海明, 孙世蒙, 于海东, 等. TACE联合氩氦刀冷冻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疗效分析[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9, 35(3): 444-447.
    [3] 何璐, 黄朝意, 曾洋帆, 等. 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早期恶心呕吐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杂志, 2022, 37(23): 50-52, 62.
    [4] 汪洋, 任海玲, 孙英杰, 等. 无呕吐规范化病房护理工作模式在肿瘤内科的应用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22): 2048-2051.
    [5] 谭蕾, 刘翔宇, 韦迪, 等. 肺癌化疗无呕病房护理工作模式的建立与成效[J]. 中国护理管理, 2017, 17(2): 244-248.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17.02.024
    [6] 周小英, 张雯, 张岩, 等. 原发性肝癌介入手术病人自我管理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 2022, 36(10): 1857-1860.
    [7] 郑红颖, 胡嘉乐, 董柏君, 等. 医护患共享决策相关理论模式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8, 18(11): 1575-1580.
    [8] 赵剑波, 李彦豪, 陈勇, 等. 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生命质量得分的变化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2, 21(7): 550-552.
    [9] 王思潼, 叶志霞, 李芸芸, 等. 中文版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在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决策中的信效度检验[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21, 38(1): 37-40, 64.
    [10] 邢颖, 钟志强, 刘峥嵘, 等. 肝恶性肿瘤介入治疗的评估和方案[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2, 50(5): 521-523.
    [11] 杨建芬, 沈永奇. 肿瘤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的防治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 2019, 26(15): 32-35.
    [12] 翁飞燕, 黄兹丽, 符冰. 肝癌介入术后不良反应的个性化护理干预[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10): 45-47. doi: 10.7619/jcmp.201610015
    [13] 王聃, 于倩, 王亚华, 等. 四花穴隔药灸联合格拉司琼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0, 30(3): 224-226.
    [14] 向贵, 蔡艳珠, 汪婷, 等. 循证护理在肝癌介入栓塞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生活质量分析[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36(1): 148-151.
    [15]

    GU J, LIANG Y. Clinical nursing paths benefit patient outcomes undergoing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22, 2022: 4655293.

    [16]

    KIM M S, UHM J Y. Impact of discriminant factors on the comfort-care of nurses caring fo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 patients[J]. Support Care Cancer, 2022, 30(9): 7773-7781.

    [17] 薛幼华, 芮冶昊, 黄薛菲, 等. 快速康复理念在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应用[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 25(1): 78-80.
    [18]

    YUAN Y, LI Y W, YANG G X, et al.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approach in perioperative stage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terventional therapy[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22, 2022: 6862463.

    [19] 何好好, 贺彩芳, 章若锦, 等. 肝癌介入术后基于微信平台的垂直护理模式的研究及效果评价[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8, 27(10): 983-985.
    [20]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Antiemesis[EB/OL]. (2014-02-25)[2024-07-10]. http://www.Nccn.org/professionals/physician_gls/pdf/antiemesis.

    [21]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 肿瘤治疗相关呕吐防治指南(2014版)[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4, 19(3): 263-273.
    [22]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18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18, 28(12): 946-960.
  • 期刊类型引用(38)

    1. 张丽芳. 雌二醇屈螺酮片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 2022(03): 558-560 . 百度学术
    2. 周春,赵丽兰,韦凤仙. 阿戈美拉汀联合雌激素与阿戈美拉汀单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效果. 心理月刊. 2022(11): 40-42+48 . 百度学术
    3. 潘琳. 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2(26): 99-101 . 百度学术
    4. 王若茜,刘莹,刘永奇. 绝经前子宫切除术后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患者激素替代治疗效果.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02): 262-265 . 百度学术
    5. 刘艳,李荣梅,童赟. 雌孕激素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对改善神经递质水平及不良情绪疗效.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03): 482-484 . 百度学术
    6. 龚美富,胡樱.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1): 2645-2648 . 百度学术
    7. 吴明媛. 不同剂量雌激素联合黄体酮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12): 122-123 . 百度学术
    8. 李海超. 产妇产后首发急性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妇幼保健. 2021(13): 3050-3053 . 百度学术
    9. 周益平,廖文莲,汪昆华. 针灸调体联合雌孕激素治疗阴虚内热型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 2021(35): 5092-5094 . 百度学术
    10. 刘燕,张静. 戊酸雌二醇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更年期综合征评分、雌激素水平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01): 109-111 . 本站查看
    11. 张慧君,沈志娟,覃小敏,李琳,周敏,徐敏,何敏,张伟,王丽,郭红,张燕. 低剂量结合雌激素与标准剂量CEE联合天然黄体酮或地屈孕酮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0(02): 198-201 . 百度学术
    12. 闫学花,陈建军,闫利荣,杨泉林,刘向娇,苏心镜. 穴位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及神经递质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20(04): 562-564+568 . 百度学术
    13. 钟吉芳,赖贵维. 丹红注射液结合性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 中国妇幼保健. 2020(08): 1458-1460 . 百度学术
    14. 闫学花,杨玲,刘向娇,闫利荣,苏心镜. 穴位电刺激联合耳穴贴压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免疫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20(07): 1044-1046+1050 . 百度学术
    15. 崔娟. 用低剂量的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研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20(06): 61-63 . 百度学术
    16. 史馨莹,张明,徐静瑶. 苁蓉菟丝子丸联合戊酸雌二醇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 新中医. 2020(10): 90-92 . 百度学术
    17. 罗媛华. 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及对患者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中国处方药. 2020(05): 51-52 . 百度学术
    18. 刘群香,李瑞青,叶海丽. 小剂量雌孕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中国妇幼保健. 2020(11): 2047-2050 . 百度学术
    19. 苏芳芳,许张晔. 局部用药结合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女性激素水平和阴道炎症的临床效果研究. 中国妇幼保健. 2020(12): 2278-2280 . 百度学术
    20. 胡萌萌,蔡慧慧,卜德云,张小佳. 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影响因素及健康管理干预效果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20(16): 26-30 . 百度学术
    21. 胡艳萍,李馨. 坤泰胶囊联合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效果观察及对性激素、抗缪勒管激素和骨密度的影响.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04): 346-347-348-349 . 百度学术
    22. 党宁,王云燕. 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河南医学研究. 2020(28): 5290-5292 . 百度学术
    23. 张伟峰,何普红,杨丽萍. 不同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临床医学. 2020(11): 116-118 . 百度学术
    24. 任国丽,邓春霞,张凡,高立亚,孙鸿博,赵桂君. 不同剂量结合雌激素联合地屈孕酮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效果.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0(12): 1983-1986 . 百度学术
    25. 李益书,马春季. 新加龙牡汤联合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研究. 四川中医. 2020(12): 179-182 . 百度学术
    26. 张德源,谭家蓉,向燕卿. 帕罗西汀联合心理治疗对女性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睡眠质量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9(01): 74-78 . 百度学术
    27. 柳树萍. 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 医疗装备. 2019(02): 15-16 . 百度学术
    28. 尧艳俊. 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临床医学. 2019(06): 87-89 . 百度学术
    29. 陈金环. 小剂量雌、孕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效果探讨.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19): 59+68 . 百度学术
    30. 舒俊俊,龚丹,晏三华,范博群. 小剂量戊酸雌二醇片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激素水平及骨密度的影响. 当代医学. 2019(33): 153-155 . 百度学术
    31. 李慧,牛彩霞. 低剂量雌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激素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03): 54-55 . 百度学术
    32. 魏林. 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8(20): 6-8 . 百度学术
    33. 吕琦. 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 医学信息. 2018(05): 133-135 . 百度学术
    34. 马美婧. 浅谈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改善.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91): 109 . 百度学术
    35. 林丹燕. 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症状及激素水平的影响价值分析. 中国医药科学. 2018(24): 101-103+163 . 百度学术
    36. 宋雨菊,桑锋. 更年滋肾汤合玉女酥对雌性去势大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中外医疗. 2017(21): 5-8 . 百度学术
    37. 于德双. 低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对围绝经期症状及激素水平的影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77): 93-94 . 百度学术
    38. 李丹妍. 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子宫内膜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分析. 中国医学创新. 2017(22): 32-3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7)

表(7)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8
  • HTML全文浏览量:  1
  • PDF下载量:  1
  • 被引次数: 4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8-06
  • 修回日期:  2024-10-21
  • 刊出日期:  2025-04-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