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of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multimod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in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
摘要: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TVS)检查、多模态磁共振成像(MRI)、氟化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18F-FDG PET/CT)在子宫内膜癌(EC)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EC患者157例, 记录多模态MRI及TVS的EC分期检查结果以及18F-FDG PET/CT阳性检查结果,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TVS检测结果显示, Ⅰ期87例,误诊6例,漏诊12例; Ⅱ期55例,误诊12例,漏诊8例; Ⅲ期15例,误诊2例,无漏诊。多模态MRI检测结果显示, Ⅰ期86例,误诊3例,漏诊10例; Ⅱ期58例,误诊10例,漏诊3例; Ⅲ期13例,无漏诊误诊。18F-FDG PET/CT检测结果显示, 阳性患者145例,漏诊12例。以术后病理分期结果为金标准, TVS诊断EC患者Ⅰ期准确率为87.10%(81/93), Ⅱ期准确率为84.31%(43/51), Ⅲ期准确率为100.00%(13/13)。以术后病理检查分期结果为金标准,多模态MRI诊断EC患者Ⅰ期的准确率为89.25%(83/93), Ⅱ期准确率为94.12%(48/51), Ⅲ期准确率为100%(13/13)。以术后病理分期结果为金标准, 18F-FDG PET/CT检测的EC阳性患者145例,准确率为92.36%(145/157)。
结论18F-FDG PET/CT对EC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TVS、多模态MRI对EC术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 子宫内膜癌 /
- 经阴道超声 /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
- 氟化脱氧葡萄糖 /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TVS), multimod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18F-FDG PET/CT) in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EC).
MethodsA total of 157 patients with endometrial cancer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The results of EC staging by multimodal MRI and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and positive 18F-FDG PET/CT were recorded, and their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pathological results.
ResultsThe results of TVS showed 87 cases in stage Ⅰ, 6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and 12 cases were missed diagnosis. In 55 cases of stage Ⅱ, 12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and 8 cases were missed. In 15 cases of stage Ⅲ, 2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without missed diagnosis. The results of multimodal MRI showed that 86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in stage Ⅰ, 3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and 10 cases were missed. In 58 cases of stage Ⅱ, 10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and 3 cases missed diagnosis. There were 13 cases of stage Ⅲ with no missed diagnosis or misdiagnosis. The results of 18F-FDG PET/CT were positive in 145 cases and missed in 12 cases. Based on the golden standard of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staging, the accuracy of TVS diagnosis of EC patients in stage I was 87.10% (81/93), stage Ⅱ was 84.31% (43/51), and stage Ⅲ was 100% (13/13). Based on the golden standard of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staging, the accuracy of multimodal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EC patients was 89.25% (83/93) in stage Ⅰ, 94.12% (48/51) in stage Ⅱ, and 100% (13/13) in stage Ⅲ. According to the pathological staging, 145 EC positive cases were detected by 18F-FDG PET/CT, the accuracy rate was 92.36% (145/157).
Conclusion18F-FDG PET/CT has a high diagnostic accuracy in EC patients, TVS and multimodal MRI have a high value in the preoperative staging diagnosis of EC, and are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
脑卒中是导致中国成年人死亡、残疾的首位病因[1]。目前脑卒中康复是公认的提高偏瘫患者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对生活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2]。上肢的康复训练复杂且重要,目前临床常规的上肢训练方法包括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但效果均不理想。研究[3]证实,上肢重复肢体运动的物理治疗可以刺激受损脑区并恢复部分或全部运动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简单的重复性上肢运动相比,上肢虚拟情景机器人辅助训练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上肢整体功能[4]。研究[5]表明,脑卒中患者行健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增强非刺激半球的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偏瘫手功能的反应。本研究探讨低频rTMS辅助下虚拟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脑卒中是导致中国成年人死亡、残疾的首位病因[1]。目前脑卒中康复是公认的提高偏瘫患者自理能力的有效方法,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对生活的满意度,加速脑卒中的康复进程[2]。上肢的康复训练复杂且重要,目前临床常规的上肢训练方法包括作业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等,但效果均不理想。研究[3]证实,上肢重复肢体运动的物理治疗可以刺激受损脑区并恢复部分或全部运动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简单的重复性上肢运动相比,上肢虚拟情景机器人辅助训练可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上肢整体功能[4]。研究[5]表明,脑卒中患者行健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增强非刺激半球的大脑皮层兴奋性和偏瘫手功能的反应。本研究探讨低频rTMS辅助下虚拟康复机器人训练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2—12月脑卒中恢复期行康复治疗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准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6]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经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为首次发病者; ②被诊断为脑梗死、原发性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 ③年龄>55岁且病程≤6个月的患者; ④患者沟通能力正常,意识清楚,心肺功能良好; ⑤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遵守协议的要求。排除标准: ①肌张力过高,改良Ashworth分级≥3级者; ②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既往癫痫病史者; ③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颅内有金属置入物者; ④入组前因其他原因导致上肢明显受损(如固定挛缩、肩周炎、严重关节炎、近期骨折)者。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虚拟情景组(n=31)和联合组(n=3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组别 n 性别 年龄/岁 病程/d 疾病类型 男/例 女/例 脑梗死/例 脑出血/例 对照组 30 19 11 58.83±1.25 46.82±1.23 17 13 虚拟情景组 31 18 13 57.62±0.34 48.32±1.38 21 10 联合组 31 21 10 56.79±1.03 45.33±1.28 18 13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2—12月脑卒中恢复期行康复治疗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准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6]中脑卒中诊断标准,经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为首次发病者; ②被诊断为脑梗死、原发性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患者; ③年龄>55岁且病程≤6个月的患者; ④患者沟通能力正常,意识清楚,心肺功能良好; ⑤患者同意参与研究并遵守协议的要求。排除标准: ①肌张力过高,改良Ashworth分级≥3级者; ②存在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心力衰竭、既往癫痫病史者; ③植入心脏起搏器或颅内有金属置入物者; ④入组前因其他原因导致上肢明显受损(如固定挛缩、肩周炎、严重关节炎、近期骨折)者。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虚拟情景组(n=31)和联合组(n=3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组别 n 性别 年龄/岁 病程/d 疾病类型 男/例 女/例 脑梗死/例 脑出血/例 对照组 30 19 11 58.83±1.25 46.82±1.23 17 13 虚拟情景组 31 18 13 57.62±0.34 48.32±1.38 21 10 联合组 31 21 10 56.79±1.03 45.33±1.28 18 13 1.2 训练方法
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训练和上肢重复运动训练, 1次/d; 虚拟情景组接受常规训练和虚拟情景互动机器人训练, 1次/d; 联合组在虚拟情景组基础上增加低频rTMS治疗, 1次/d。
1.2 训练方法
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护理干预和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训练和上肢重复运动训练, 1次/d; 虚拟情景组接受常规训练和虚拟情景互动机器人训练, 1次/d; 联合组在虚拟情景组基础上增加低频rTMS治疗, 1次/d。
1.2.1 常规训练
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包括肢体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软组织牵伸训练、肌力训练、Bobath疗法以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疗法),作业治疗包括日常生活训练、上肢任务导向性活动。
1.2.1 常规训练
包括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物理治疗包括肢体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软组织牵伸训练、肌力训练、Bobath疗法以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疗法),作业治疗包括日常生活训练、上肢任务导向性活动。
1.2.2 低频rTMS治疗:
rTMS治疗采用武汉奥赛福医疗科技公司生产的OSF-3/D磁刺激仪,采用“8”字形线圈,置于健侧大脑M1区对应的区域,刺激频率为1 Hz, 刺激强度为80% RMT, 刺激时间为600 s, 间歇时间1 s, 重复2次, 1次/d, 总时间为20 min, 5次/周,共20次。治疗前需确定患者静息运动阈值(RMT), 患者取坐位时将“8”字形线圈置于健侧大脑M1区对应的区域,将记录电极贴在健侧拇短展肌肌腹,参考电极置于健侧拇短展肌肌腱,刺激10次,至少5次可使健侧拇短展肌产生50 μV以上运动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
1.2.2 低频rTMS治疗:
rTMS治疗采用武汉奥赛福医疗科技公司生产的OSF-3/D磁刺激仪,采用“8”字形线圈,置于健侧大脑M1区对应的区域,刺激频率为1 Hz, 刺激强度为80% RMT, 刺激时间为600 s, 间歇时间1 s, 重复2次, 1次/d, 总时间为20 min, 5次/周,共20次。治疗前需确定患者静息运动阈值(RMT), 患者取坐位时将“8”字形线圈置于健侧大脑M1区对应的区域,将记录电极贴在健侧拇短展肌肌腹,参考电极置于健侧拇短展肌肌腱,刺激10次,至少5次可使健侧拇短展肌产生50 μV以上运动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为运动阈值。
1.2.3 虚拟情景互动机器人训练
采用傅立业上肢智能反馈机器人M2设备[7]。该设备由显示屏、智能升降台以及外骨骼机械臂组成,是一款二维动态的以任务性活动为导向的机器人。训练模式包括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初次训练的患者需手握机器末端手柄,上肢置于机械臂上,对其上肢活动范围和功能水平进行评估,保存运动轨迹和范围,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感受患者上肢肌肉主动收缩力量,反馈到机器智能给予助力或者阻力)选择合适的模式。训练场景包括模拟摘菜、打乒乓球、射击训练、捞鱼等。在模拟的环境中对患者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运动成分包括肩内收、肩外展,肘的屈伸以及手的抓握。本研究训练内容分为10 min的上肢任务导向性活动和10 min的上肢重复性轨迹活动。
1.2.3 虚拟情景互动机器人训练
采用傅立业上肢智能反馈机器人M2设备[7]。该设备由显示屏、智能升降台以及外骨骼机械臂组成,是一款二维动态的以任务性活动为导向的机器人。训练模式包括被动运动、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初次训练的患者需手握机器末端手柄,上肢置于机械臂上,对其上肢活动范围和功能水平进行评估,保存运动轨迹和范围,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感受患者上肢肌肉主动收缩力量,反馈到机器智能给予助力或者阻力)选择合适的模式。训练场景包括模拟摘菜、打乒乓球、射击训练、捞鱼等。在模拟的环境中对患者进行任务导向性训练,运动成分包括肩内收、肩外展,肘的屈伸以及手的抓握。本研究训练内容分为10 min的上肢任务导向性活动和10 min的上肢重复性轨迹活动。
1.3 评定标准
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运动功能。①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UFMA)上肢部分量表,包括腱反射、上肢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分离运动、腕稳定性以及协调等10个项目。0分为不能完成, 1分为部分完成, 2分为正常。总分越高代表上肢运动功能越好[8]。多项研究[9-10]证明此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②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11]由偏瘫上肢功能测试改编而来,针对中国人手部特征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该量表共有12个测试动作,每个动作评分为0、1、2、3、4、5分,完成动作的分数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好。12个测试动作有联合反应、患手放在大腿上、患侧手拿起并搬移小木块、用汤匙进食、提举盒子和用胶杯喝水等。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2]。③测试皮质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和皮质潜伏期(CL)。测试方法为: 将记录电极置于偏瘫侧拇短展肌肌腹处,参考电极贴在尺骨茎突旁,然后在患侧大脑M1区给予80%RMT刺激,同时在患侧拇短展肌处测MEP。每例患者测试12次MEP, 在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得到的平均波幅为MEP波幅。④表面肌电检测(sEMG)。嘱患者取仰卧位,身体放松,在患者健侧和患侧桡侧腕背伸肌肌腹处沿肌腹纵轴各贴2片测试电极,电极间隔1 cm。采集患者主动腕背伸时桡侧腕背伸肌的肌电均方根值(RMS),共检测3次取平均值。因个体存在差异,不同患者RMS区别较大,本研究数据比较采用患侧和健侧RMS的比值。
1.3 评定标准
治疗前、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运动功能。①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UFMA)上肢部分量表,包括腱反射、上肢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分离运动、腕稳定性以及协调等10个项目。0分为不能完成, 1分为部分完成, 2分为正常。总分越高代表上肢运动功能越好[8]。多项研究[9-10]证明此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②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11]由偏瘫上肢功能测试改编而来,针对中国人手部特征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该量表共有12个测试动作,每个动作评分为0、1、2、3、4、5分,完成动作的分数越高代表上肢功能越好。12个测试动作有联合反应、患手放在大腿上、患侧手拿起并搬移小木块、用汤匙进食、提举盒子和用胶杯喝水等。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2]。③测试皮质运动诱发电位(MEP)波幅和皮质潜伏期(CL)。测试方法为: 将记录电极置于偏瘫侧拇短展肌肌腹处,参考电极贴在尺骨茎突旁,然后在患侧大脑M1区给予80%RMT刺激,同时在患侧拇短展肌处测MEP。每例患者测试12次MEP, 在去掉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得到的平均波幅为MEP波幅。④表面肌电检测(sEMG)。嘱患者取仰卧位,身体放松,在患者健侧和患侧桡侧腕背伸肌肌腹处沿肌腹纵轴各贴2片测试电极,电极间隔1 cm。采集患者主动腕背伸时桡侧腕背伸肌的肌电均方根值(RMS),共检测3次取平均值。因个体存在差异,不同患者RMS区别较大,本研究数据比较采用患侧和健侧RMS的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结果
2.1 3组UFMA和FTHUE-HK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UFMA和FTHUE-HK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周后, 3组UFMA和FTHUE-HK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UFMA和FTHUE-HK评分高于对照组和虚拟情景组,虚拟情景组U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3组治疗前后UFMA、FTHUE-HK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UFMA评分 FTHUE-HK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0 18.90±6.50 26.65±7.26* 2.50±1.14 3.25±1.06* 虚拟情景组 31 18.35±5.28 27.95±6.72*# 2.25±1.06 3.25±1.01* 联合组 31 21.10±6.46 42.35±10.04*#△ 2.55±0.94 4.70±0.98*#△ UFMA: 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 FTHUE-HK: 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与虚拟情景组比较, △P < 0.05。2.1 3组UFMA和FTHUE-HK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UFMA和FTHUE-HK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周后, 3组UFMA和FTHUE-HK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UFMA和FTHUE-HK评分高于对照组和虚拟情景组,虚拟情景组U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3组治疗前后UFMA、FTHUE-HK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n UFMA评分 FTHUE-HK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0 18.90±6.50 26.65±7.26* 2.50±1.14 3.25±1.06* 虚拟情景组 31 18.35±5.28 27.95±6.72*# 2.25±1.06 3.25±1.01* 联合组 31 21.10±6.46 42.35±10.04*#△ 2.55±0.94 4.70±0.98*#△ UFMA: 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 FTHUE-HK: 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与虚拟情景组比较, △P < 0.05。2.2 3组桡侧背伸肌患侧与健侧RMS比值和MEP波幅比较
治疗前,3组桡侧背伸肌患侧与健侧RMS比值和MEP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周后, 3组RMS比值和MEP波幅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RMS比值和MEP高于对照组和虚拟情景组,虚拟情景组又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3组治疗前后RMS比值和MEP波幅比较(x±s)组别 n RMS比值/% MEP波幅/mV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0 5.53±0.60 18.67±2.55* 190.80±47.28 245.28±62.227* 虚拟情景组 31 6.28±1.45 19.50±3.58*# 192.79±50.22 279.74±62.334*# 联合组 31 5.99±0.73 29.27±5.58*#△ 194.79±54.32 337.33±60.720*#△ RMS: 肌电均方根值; MEP: 运动诱发电位。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与虚拟情景组比较, △P < 0.05。2.2 3组桡侧背伸肌患侧与健侧RMS比值和MEP波幅比较
治疗前,3组桡侧背伸肌患侧与健侧RMS比值和MEP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4周后, 3组RMS比值和MEP波幅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联合组RMS比值和MEP高于对照组和虚拟情景组,虚拟情景组又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3。
表 3 3组治疗前后RMS比值和MEP波幅比较(x±s)组别 n RMS比值/% MEP波幅/mV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0 5.53±0.60 18.67±2.55* 190.80±47.28 245.28±62.227* 虚拟情景组 31 6.28±1.45 19.50±3.58*# 192.79±50.22 279.74±62.334*# 联合组 31 5.99±0.73 29.27±5.58*#△ 194.79±54.32 337.33±60.720*#△ RMS: 肌电均方根值; MEP: 运动诱发电位。
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与虚拟情景组比较, △P < 0.05。2.3 3组治疗前后CL比较
治疗前, 3组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4周后, 3组CL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联合组CL短于对照组和虚拟情景组,虚拟情景组CL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3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
表 4 3组治疗前后CL比较(x±s)m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0 27.72±1.41 25.58±0.78* 虚拟情景组 31 27.50±2.43 24.54±0.52*# 联合组 31 27.04±2.02 20.74±0.96*#△ CL: 皮质潜伏期。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与虚拟情景组比较, △P < 0.05。2.3 3组治疗前后CL比较
治疗前, 3组C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治疗4周后, 3组CL均较治疗前缩短,且联合组CL短于对照组和虚拟情景组,虚拟情景组CL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4。3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
表 4 3组治疗前后CL比较(x±s)m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0 27.72±1.41 25.58±0.78* 虚拟情景组 31 27.50±2.43 24.54±0.52*# 联合组 31 27.04±2.02 20.74±0.96*#△ CL: 皮质潜伏期。与治疗前比较, * P < 0.05;
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与虚拟情景组比较, △P < 0.05。3. 讨论
约65%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3]。手的控制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脑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脑卒中病变区域常影响到手部皮层控制区域,易导致手部功能障碍[14-15]。大脑神经损伤后,外界的刺激和干预可使残留部分重组并代偿失去的功能[16]。目前,基于脑功能重塑的手功能康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他干预方法如脑机接口技术、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等也有探索[17]。
研究[18]表明rTMS有抗神经细胞凋亡和促神经可塑性的作用,发生脑缺血后的数小时内,神经细胞开始凋亡,采取1 Hz低频rTMS可降低谷氨酸的水平和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研究[19]发现rTMS可通过下调脑梗死大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以保护血脑屏障,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rTMS促进神经可塑性的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神经细胞再生以及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杨云凤[20]研究发现,1 Hz低频rTMS可以激活细胞黏附因子以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和神经突触重塑。卒中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侧半球兴奋性,还会导致半球间通过胼胝体形成的抑制通路平衡被打破[21]。rTMS主要是利用半球间抑制效应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来促进受损皮质的自我修复和再生,重新调节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传达,增强神经细胞突触可塑性,从而促进神经再生[22-24]。
虚拟情景机器人治疗是一种创新的康复形式,可实现高度重复、强化、适应性和可量化的体能训练。上肢康复机器人通过增加患者手指的感觉输入以及强化肢体重复训练,依据大脑重塑性达到运动再学习的目的[25]。研究[26]显示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手指游戏时,经磁共振观察可发现大脑皮质感觉区域兴奋。ANWER S等[27]认为机器人治疗较传统治疗的平均成本费用更低。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可根据力反馈技术进行上肢功能训练,包括等速训练、助力训练、主动训练、抗阻训练,反馈数值可以显示在电脑上,并可模拟不同的阻力,提供多元化的游戏场景,是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的交互反馈训练,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研究[28]发现中枢干预时选择低频rTMS(1 Hz), 刺激部位选择在健侧大脑M1区,该区域是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区,结果显示M1区组运动反应时间缩短,运动功能改善明显,而且健侧背外侧运动皮质区异常兴奋性降低。本研究评估遵循“中枢-外周-中枢”理念,其中MEP波幅增加和CL缩短表明大脑兴奋性变高,外周RMS比值增高则表明患者偏瘫侧腕背伸肌肌力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联合组和虚拟情景组UFMA、MEP、FTHUE-HK、RMS比值较治疗前增加, CL较治疗前缩短,并且联合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和虚拟情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联合组UFMA的手部运动分数改善较为明显,但肩肘改善不大; 虚拟情景组UFMA上肢运动分数有明显改善,但手部精细运动改善不明显,体现了上肢机器人训练注重大关节的运动训练,忽略了手部精细运动。
综上所述, rTMS辅助下虚拟情景互动机器人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探索和应用。
3. 讨论
约65%的脑卒中患者会发生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3]。手的控制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脑中央前回、中央后回,脑卒中病变区域常影响到手部皮层控制区域,易导致手部功能障碍[14-15]。大脑神经损伤后,外界的刺激和干预可使残留部分重组并代偿失去的功能[16]。目前,基于脑功能重塑的手功能康复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其他干预方法如脑机接口技术、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等也有探索[17]。
研究[18]表明rTMS有抗神经细胞凋亡和促神经可塑性的作用,发生脑缺血后的数小时内,神经细胞开始凋亡,采取1 Hz低频rTMS可降低谷氨酸的水平和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从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研究[19]发现rTMS可通过下调脑梗死大鼠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以保护血脑屏障,从而抑制神经细胞凋亡。rTMS促进神经可塑性的机制主要包括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神经细胞再生以及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杨云凤[20]研究发现,1 Hz低频rTMS可以激活细胞黏附因子以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和神经突触重塑。卒中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侧半球兴奋性,还会导致半球间通过胼胝体形成的抑制通路平衡被打破[21]。rTMS主要是利用半球间抑制效应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来促进受损皮质的自我修复和再生,重新调节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传达,增强神经细胞突触可塑性,从而促进神经再生[22-24]。
虚拟情景机器人治疗是一种创新的康复形式,可实现高度重复、强化、适应性和可量化的体能训练。上肢康复机器人通过增加患者手指的感觉输入以及强化肢体重复训练,依据大脑重塑性达到运动再学习的目的[25]。研究[26]显示使用外骨骼机器人进行手指游戏时,经磁共振观察可发现大脑皮质感觉区域兴奋。ANWER S等[27]认为机器人治疗较传统治疗的平均成本费用更低。虚拟情景互动训练可根据力反馈技术进行上肢功能训练,包括等速训练、助力训练、主动训练、抗阻训练,反馈数值可以显示在电脑上,并可模拟不同的阻力,提供多元化的游戏场景,是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的交互反馈训练,增加了训练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研究[28]发现中枢干预时选择低频rTMS(1 Hz), 刺激部位选择在健侧大脑M1区,该区域是大脑半球初级运动皮质区,结果显示M1区组运动反应时间缩短,运动功能改善明显,而且健侧背外侧运动皮质区异常兴奋性降低。本研究评估遵循“中枢-外周-中枢”理念,其中MEP波幅增加和CL缩短表明大脑兴奋性变高,外周RMS比值增高则表明患者偏瘫侧腕背伸肌肌力增加。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4周后,联合组和虚拟情景组UFMA、MEP、FTHUE-HK、RMS比值较治疗前增加, CL较治疗前缩短,并且联合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和虚拟情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联合组UFMA的手部运动分数改善较为明显,但肩肘改善不大; 虚拟情景组UFMA上肢运动分数有明显改善,但手部精细运动改善不明显,体现了上肢机器人训练注重大关节的运动训练,忽略了手部精细运动。
综上所述, rTMS辅助下虚拟情景互动机器人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值得临床探索和应用。
-
表 1 TVS诊断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比较
例 经阴道超声检查 术后病理分期 合计 Ⅰ期 Ⅱ期 Ⅲ期 Ⅰ期 81 6 0 87 Ⅱ期 12 43 0 55 Ⅲ期 0 2 13 15 合计 93 51 13 157 表 2 多模态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比较
例 多模态MRI 术后病理分期 合计 Ⅰ期 Ⅱ期 Ⅲ期 Ⅰ期 83 3 0 86 Ⅱ期 10 48 0 58 Ⅲ期 0 0 13 13 合计 93 51 13 157 MRI: 磁共振成像。 表 3 18F-FDG PET/CT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
例 18F-FDG PET/CT 病理诊断 合计 阳性 阴性 阳性 145 0 145 阴性 12 0 12 合计 157 0 157 18F-FDG PET/CT: 氟化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表 4 TVS检查、多模态MRI、18F-FDG PET/CT诊断EC准确率比较
检测方法 Ⅰ期/例 Ⅱ期/例 Ⅲ期/例 总准确率/% TVS检查 87 55 15 87.26 多模态MRI 86 58 13 91.72 18F-FDG PET/CT — 92.36 TVS: 经阴道超声。 -
[1] 陶陶, 邓成艳, 王含必, 等.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IVF-ET妊娠结局及复发因素分析[J]. 生殖医学杂志, 2024, 33(3): 283-290. [2] 杨川桦, 姜萍, 谢刚. 子宫内膜癌增强MRI定量参数变化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 22(3): 148-151. [3] 张丹, 李燕东, 王茜, 等. 国际妇产科协会子宫内膜癌分期标准的修订与超声诊断的探讨[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9(10): 753-757. [4] 徐海青, 陈礼梅. 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价值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 2024, 40(2): 91-93. [5] 马煜博, 闫苗苗, 沈娟.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指标与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4, 52(4): 466-469. [6] 曹蕾, 杨立赟, 田浩, 等. 磁共振弥散成像的ADC直方图对子宫内膜癌分级分期及Ki-67表达的评估价值[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4, 30(1): 80-85. [7] 西尔艾力·吾门尔, 赵艳萍. 18F-FDG PET/CT显像联合CA125及HE4在上皮性卵巢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诊断中的价值[J].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 43(1): 70-75. [8] 宋伟, 马明, 牛婷婷, 等. 18F-FDGPET/CT与MRI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比较[J]. 中国实用医药, 2022, 17(7): 122-124. [9]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子宫内膜癌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1, 31(6): 501-512. [10] QIU J, ZHAO Z, SUO H, et al. Linoleic acid exhibits anti-proliferative and anti-invasive activities in endometrial cancer cells and a transgenic model of endometrial cancer[J]. Cancer Biol Ther, 2024, 25(1): 2325130. doi: 10.1080/15384047.2024.2325130
[11] DE KORTE A M, DE ROOIJ B H, BOLL D, et al.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for healthy lifestyl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counseling in endometrial cancer follow-up care: a qualitative study[J]. J Psychosom Obstet Gynaecol, 2024, 45(1): 2340465. doi: 10.1080/0167482X.2024.2340465
[12] 樊蓓, 何玥, 吴玉梅. 未分化/去分化子宫内膜癌分子特征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 2024, 21(8): 40-43, 63. [13] 李涵, 乔素青, 张宏. 基于经阴道超声建立子宫内膜病变诊断评分系统[J]. 中国医学装备, 2024, 21(4): 80-83. [14] 张欢欢, 沈自芳, 亓琳. 子宫内膜癌患者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期与病灶血供的关系[J]. 海军医学杂志, 2023, 44(10): 1051-1055. [15] 禹海贺, 赵亚影, 屈娟娟, 等.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联合血清DKK1、CA724、NLR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 21(7): 147-150. [16] 唐毓堃, 张洁, 于明, 等. 经阴道常规超声结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联合血清癌胚抗原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J].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3, 41(5): 270-276. [17] 吴学惠. 经阴道超声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 20(4): 149-152, 156. [18] ALEXANDER N A, NGHIEM P, CHEN D L, et al. Unmasking hidden Merkel cell carcinoma recurrences: Three illustrative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ising viral oncoprotein antibody levels and challenge of requiring multi-modal imaging to detect clinical disease[J]. Radiol Case Rep, 2024, 19(8): 2978-2983. doi: 10.1016/j.radcr.2024.04.015
[19] 李巍, 杨淑丽, 苏莉, 等. 宫腔镜联合磁共振成像在术前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风险分层的评估准确度研究[J]. 中国医刊, 2023, 58(8): 901-905. [20] 万小梅, 邓极燃, 罗德品, 等. 磁共振成像与经阴道超声对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的术前诊断价值[J]. 中国医师杂志, 2024, 26(2): 266-268. [21] ROUSSEAU C, METZ R, KERDRAON O, et al. Pilot feasibility study: 18F-DPA-714 PET/CT macrophage imaging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s (EITHICS)[J]. Clin Nucl Med, 2024, 49(8): 701-70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
- HTML全文浏览量: 3
- PDF下载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