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losartan combined with spironolacto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microembolization
-
摘要: 目的 分析氯沙坦与螺内酯联合治疗冠状动脉微栓塞的疗效及对血清基底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 方法 将本院64例冠状动脉微栓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2例患者采纳氯沙坦治疗,实验组32例患者采纳氯沙坦合并螺内酯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 结果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7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62%(P<0.05)。实验组治疗后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MMP-9、TIMP-1、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氯沙坦联合螺内酯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微栓塞患者临床症状,抑制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Abstract: Objevtive To analyze the efficacy of losartan combined with spironolactone in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microembolization and its effects on levels of serum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 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 Methods Sixty-fou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microembolism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n=32)was treated with losarta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n=32)was treated with lozafloxacin and spironolactone. The clinical efficacy,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serum MMP-9, TIMP-1, hs-CRP level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93.75% vs. 65.62%, 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results in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 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 MMP-9, TIMP-1, hs-CRP level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Losartan combined with spironolacton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microembolism, inhibit level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such as hs-CRP, and improve the heart function.
-
急性脑梗死(ACI)后认知功能障碍是ACI患者常见并发症,会对后续的神经功能恢复带来不利影响,血清尿酸(BUA)与帕金森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已被研究[1-3]证实。因此推测血清BUA可能在ACI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也有特殊表达。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应激蛋白,是对组织损伤敏感的炎症性标志物[4]。研究[5]发现,血清CRP水平的升高会增高患者认知功能损害风险,推测血清hs-CRP可能参与了A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认知功能障碍一旦发生将快速进展,影响ACI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探讨可能与ACI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相关的因子尤为必要。本研究分析血清BUA、hs-CRP与ACI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纳入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15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9例,女71例; 年龄37~80岁,平均(55.17±12.11)岁; 体质量45~84 kg, 平均(62.02±6.51) kg; 受教育年限10~18年,平均(14.50±1.50)年; 患病时间1~6 h, 平均(4.52±0.11) h。根据认知功能障碍情况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n=66)和非认知功能障碍组(n=84)。《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ACI相关诊断标准: 患者突发肢体功能缺损症状,如患者突发偏瘫、言语功能障碍; 部分患者出现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或出现严重头晕、呕吐等颅内高压的症状。纳入标准: 经颅脑CT、MRI确诊的患者; 患者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ACI相关诊断标准; 患者入院时接受核磁共振弥散加权像确定存在梗死病灶,并于入院时接受相关实验室指标检查。排除标准: ①血管性痴呆或假性痴呆患者; ②吸毒者和酗酒者; ③脑部外伤史者; ④长时间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者; ⑤患者合并可能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的疾病,如精神疾病、肿瘤等; ⑥受教育年限≤9年的患者[7]。
1.2 方法
1.2.1 血清学指标检测
主要血清学指标包括BUA、hs-CRP。入院时,采集患者晨起后空腹状态下外周静脉血5 mL, 经3 000转/min离心15 min后取上清液。使用罗氏公司提供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仪器配套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BUA水平;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
1.2.2 认知功能评价
患者在接受治疗且病情稳定1周后,进行认知功能评估。首先,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8]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 MMSE评分结束后3 h再次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进行评价[9]。MMSE量表共包含认知域6个,分别为时间与地点定向、即刻记忆、计算力、短时记忆、语言、图形执行力,分值< 27分认定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MoCA量表包含认知域8个,分别为视空间及执行能力、命名、记忆、注意力、计算力、语言、抽象及定向力,分值< 26分提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符合其中1个量表认定的认知功能障碍标准或同时符合标准均为存在认知功能障碍。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 全部数据均接受正态性分布检验,检验方法为Kolmogorov-Smirnov正态性检验法; 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x±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以M(P25, P75)表示;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两独立样本); 相关性分析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 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
150例ACI患者MMSE、MoCA评分分别为28.20分(24.20, 28.50)、27.15分(25.20, 27.70)。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结果表明,认知功能障碍组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66例,发生率为44.00%(66/150), MMSE评分为24.05分(2340, 24.80), MoCA评分为25.10分(24.60, 25.60)。非认知功能障碍组MMSE、MoCA评分分别为28.50分(28.30, 28.65)、27.70分(27.40, 28.00)。
2.2 2组患者基线资料情况比较
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受教育年限、患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 1 2组基线资料比较(x±s)组别 性别/例 年龄/岁 体质量/kg 受教育年限/年 患病时间/h 男 女 非认知功能障碍组(n=84) 46 38 54.50±9.55 62.55±6.60 14.35±1.45 4.12±0.23 认知功能障碍组(n=66) 33 33 56.02±10.50 61.75±7.50 14.69±1.35 4.03±0.28 2.3 血清BUA、hs-CRP水平比较
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清BUA水平、hs-CRP水平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 2。
表 2 2组血清BUA、hs-CRP水平比较[M(P25, P75)]组别 n BUA/(μmol/L) hs-CRP/(mg/L) 非认知功能障碍组 84 297.56(282.92, 308.26) 9.22(6.95, 11.86) 认知功能障碍组 66 369.65(342.29, 390.53)* 17.39(13.42, 20.07)* BUA: 血清尿酸; hs-CRP: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 *P < 0.05。 2.4 血清BUA、hs-CRP水平与ACI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分析
经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检验发现, ACI患者MMSE评分及MoCA评分均与血清BUA、hs-CRP呈负相关(rs < 0, P < 0.05)。见表 3。
表 3 血清BUA、hs-CRP水平与ACI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分析血清指标 MMSE评分 MoCA评分 rs P rs P BUA -0.454 < 0.001 -0.495 < 0.001 hs-CRP -0.419 < 0.001 -0.472 < 0.001 BUA: 血清尿酸; hs-CRP: 超敏C反应蛋白。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是ACI患者常见并发症,可发生在一个或多个认知领域,以执行能力损害为主要表现。ACI患者一旦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病情将呈阶梯状发展,最终进展为血管性痴呆[10]。因此早期预测并发现A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可能意义重大。
MMSE与MoCA均是常用的认知功能障碍评估量表。本研究结果显示, 150例ACI患者中, 66例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4.00%, 略低于国外研究[11]结果,但发生率仍较高,提示ACI患者梗死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较高,早期评估与防治尤为必要。BUA是核酸与嘌呤碱代谢终产物,正常状态下, BUA能够产生抗氧化效果,一旦表达异常升高,将使机体处于微炎症状态,产生氧化应激反应,诱发小动脉玻璃样变、微血管病变及大血管硬化,使脑组织缺氧情况加重,从而增高认知功能损害风险,诱发认知功能障碍[12-13]。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组BUA水平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 2组相关性分析发现,血清BUA水平与MMSE、MoCA评分呈负相关,提示血清BUA水平表达异常变化可能参与了AC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过程,可考虑将其作为AC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预测因子。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论尚未得到较多的循证医学依据支持,结论真实性仍待进一步明确。
血清hs-CRP是一种急性炎症反应应激蛋白,是敏感且重要的炎症标志物。血清hs-CRP水平一旦增高,将减少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单核细胞的聚集,促进血管平滑的增生及移行,激活补体系统,从而导致内皮功能失调,诱发脑大小血管病变,对脑额叶皮质下环路完整性造成破坏,损害认知功能,从而增高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功能障碍组血清hs-CRP高于非认知功能障碍组; 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血清hs-CRP水平与ACI患者MMSE、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即随着血清hs-CRP水平升高, A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越高。该结果提示, hs-CRP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ACI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可考虑将该指标水平的动态监测作为预测AC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主要指标。
综上所述,血清BUA、hs-CRP水平与ACI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明显相关,可考虑将血清BUA、hs-CRP表达水平作为ACI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预测指标,动态监测对指导早期ACI认知功能损害防治有积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还被证实与梗死部位有关[16], 但本次研究因重点分析的是血清相关指标与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因此对2组患者梗死情况、不同梗死部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不同梗死部位患者血清BUA、hs-CRP水平的差异未进行比较,因此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对比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占比情况,分析梗死部位、血清BUA和hs-CRP水平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研究更为清楚,结果更为充分可靠。
-
张万壮, 张瑞凤, 李俊芹, 等. Embosphere微球在动脉栓塞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中的应用[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7, 20(8): 910-913. Wollina U, Koch A, Heinig B, et al. Cutaneous microembolism of fingers and toes[J]. Open Access Maced J Med Sci, 2018, 6(1): 166-169.
苏强, 李浪, 孙羽涵, 等. 尼可地尔预处理对冠状动脉微栓塞PDCD4/NF-κB/TNF-α通路的影响及意义[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8, 27(10): 1083-1088.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 等.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5): 421-430. 谢亮, 何松清, 刘晶, 等. 心房颤动继发冠状动脉栓塞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J]. 江苏医药, 2017, 43(15): 1129-1130. 朱慧敏, 郭军. 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的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7, 9(1): 122-123. 卜军, 王奇雯, 叶豪, 等. 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机制与干预[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7, 12(1): 15-20. Yang W X, Lai C L, Chen F H, et al. The value of Sonoclot detection technology to guide the clinical medication of the perioperative anticoagulation and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undergoing emergent PCI[J]. Exp Ther Med, 2017, 13(6): 2917-2921.
曹乾, 赵春艳, 史瑾, 等. 冠状动脉内注射肾上腺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慢血流的疗效[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7): 643-645. 姜楠, 谭团团, 高顺记, 等. 低强度聚焦超声联合全氟戊烷相变纳米粒治疗冠状动脉血栓栓塞的体外溶栓效率及安全性研究[J].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9, 21(5): 321-326. 陈翔, 朱嘉琦, 郑兴. Glubran-2胶栓塞治疗冠状动脉穿孔[J].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6, 43(5): 313-314. 匡雄伟, 刘振生, 孙勇, 等. 钳夹取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效果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8, 22(9): 27-30 , 35.
王保平, 孙余华.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和微血管心绞痛[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8, 34(10): 957-960. 魏海亮, 李翠君, 刘吉祥, 等. 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9): 1029-1032. 吴珂. 血压正常伴右心功能不全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3): 179-180 , 187.
Zachura M, Sadowski M, Janion-Sadowska A, et 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ue to coronary embolism originating from left ventricle thrombus in a patient with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nd sinus rhythm[J]. Advances in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2016, 12(1): 73-74.
-
期刊类型引用(5)
1. 王燕,汪晶晶,王红丽,孔羽. 急性脑梗死并认知功能障碍的血清生化指标预测研究. 黑龙江医学. 2025(06): 659-662 . 百度学术
2. 栗昭生,那丽莎,关亚新,张忠敏. 孤立性丘脑梗死后发生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24(14): 29-32 . 百度学术
3. 叶双双,齐智慧. 灯盏生脉胶囊对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影响. 光明中医. 2024(13): 2626-2629 . 百度学术
4. 燕炼钢,周婷,贾泽坤,杨娅,江娜,何彦蓉,王储蓄,殷红彪. 针刺阳明经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效果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22): 105-109 . 本站查看
5. 齐赛卿,张亚伟,李君朝,申志国.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脑动脉搏动指数及血清视锥蛋白样蛋白-1水平的影响.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3(22): 114-117+122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616
- HTML全文浏览量: 108
- PDF下载量: 21
- 被引次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