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nursing model in practice of intravenous therapy
-
摘要:目的
观察多学科整合护理模式在静脉治疗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162例肿瘤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83)和对照组(n=79)。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整合护理模式。比较2组患者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输液工具选择及使用规范性,以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对照组共有12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5.19%;观察组有2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4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输液工具选择比较,对照组不规范15例(其中头皮针选择不规范5例,留置针选择不规范10例),观察组不规范2例(留置针选择不规范);输液工具使用规范性比较,对照组不规范18例(其中穿刺部位的选择5例、导管消毒维护5例、敷贴固定问题4例、冲封管问题3例、胶带使用1例),观察组不规范4例(其中穿刺部位的选择1例、敷贴固定问题1例、冲封管问题1例、导管消毒维护1例);2组输液工具选择和使用规范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96.88±2.51)分,高于对照组的(92.28±7.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多学科整合护理模式有助于预防和治疗静脉治疗并发症,可提高患者满意度,保证静脉治疗的护理质量。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nursing model in the practice of intravenous therapy.
MethodsA total of 162 cancer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79) and control group (n=83).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nursing model led by specialized nurse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intravenous infusion therapy, the selec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usage of infusion tools as well as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re were 12 cases with complication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n incidence rate of 15.19%; there were 2 cases with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an incidence rate of 2.41%;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In selection of infusion tools, there were 15 cases with non-standard sele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including 5 cases with non-standard selection of scalp needle and 10 cases with non-standard selection of indwelling needle) and 2 cases with non-standard sel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non-standard selection of indwelling needle); in standardized use of infusion tools, there were 18 cases with non-standard u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cluding 5 cases of puncture site selection, 5 cases of catheter disinfection and maintenance, 4 cases of applicationand fixation problems, 3 cases of flushing and sealing tube problems, and 1 case of tape use) and 4 cases with non-standard us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including 1 case of puncture site selection, 1 case of application and fixation problem, 1 case of flushing and sealing tube problem, and 1 case of catheter disinfection and maintenanc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lection and standardized use of infusiontoo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1). The score of satisfaction degre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88±2.51),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92.28±7.39)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ConclusionThe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ed nursing model helps to prevent and treat complications of intravenous therapy,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degree, and ensur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for intravenous therapy.
-
化脓性脑膜炎(PM)是一种因化脓性细菌感染而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儿科较为常见[1]。部分患儿进展严重将导致瘫痪、运动功能障碍及智力障碍等不良情况,不利于其健康成长,并且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整体病死率没有降低,尤其是低龄患儿的预后状况不佳[3]。患儿病情判断主要依据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但部分临床症状不典型,且病情发展迅速的患儿易漏诊或延误治疗[4]。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易引起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故对促炎症因子进行探讨十分关键[5]。炎症反应是氧化应激的一种表现,氧化应激反应对患儿机体存在一定影响[6]。基于此,本研究分析60例低龄PM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为患儿的早期诊治、预后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8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60例P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纳入标准: ①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PM的诊断标准[7], 年龄 < 2岁者; ②临床资料完整者; ③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审查标准者; ④无精神疾病者; ⑤首次发病者。排除标准: ①合并其他原因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者; ②合并使用过相关药物治疗的患儿; ③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 ④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 ⑤合并其他类型脑膜炎者; ⑥合并血液疾病者; ⑦合并先天性脑部发育障碍及免疫系统疾病者。60例PM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与精神状态不佳,依据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评价标准[8]分为普通PM组(n=36)与重组PM组(n=24)。普通PM患儿表现为未出现惊厥及昏迷情况,重症PM患儿表现为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惊厥等情况。普通PM组中男22例,女14例; 年龄2~23个月,平均(12.35±3.70)个月。重症PM组中男15例,女9例; 年龄3~22个月,平均(12.40±3.60)个月。另选取同期进行诊治的50例非中枢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21个月,平均(12.38±3.73)个月。3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当天行腰椎穿刺,取脑脊液6 mL, 其中3 mL用于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病原学检查, 3 mL用于样本检测。将样本在2 500转/min(离心半径8 cm)离心泵离心15 min, 取上层清液保存待测。通过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硫代巴比妥法测定丙二醛(MDA)水平,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所有操作过程均由同一组专业人员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 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儿促炎性因子水平
3组患儿MIP-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PM组、普通PM组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PM组、普通PM组的TNF-α、IL-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症PM组高于普通P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 1。
表 1 3组患儿促炎性因子水平比较(x±s)ng/L 组别 n TNF-α MIP-1α IL-6 IL-8 普通PM组 36 60.16±19.65* 43.13±17.32 159.57±23.39* 203.94±44.71* 重症PM组 24 77.21±29.30*# 45.78±18.50 165.32±25.47* 254.32±59.36*# 对照组 50 19.36±8.65 41.06±18.65 124.20±28.66 82.12±24.75 TNF-α: 肿瘤坏死因子-α; MIP-1α: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 IL-6: 白细胞介素-6; IL-8: 白细胞介素-8。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与普通PM组比较, #P < 0.05。 2.2 3组患儿氧化应激指标水平
重症PM组、普通PM组MDA、NO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症PM组高于普通P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重症PM组、普通PM组SOD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重症PM组与普通PM组SO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 2 3组患儿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x±s))组别 n SOD/(U/mL) MDA/(μmol/L) NO/(μmol/L) 普通PM组 36 29.89±9.45* 5.76±2.04* 15.98±2.61* 重症PM组 24 32.16±5.82* 8.29±2.99*# 19.97±4.33*# 对照组 50 12.15±3.57 3.18±1.20 6.78±1.87 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 MDA: 丙二醛; NO: 一氧化氮。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与普通PM组比较, #P < 0.05。 2.3 促炎性因子、氧化应激指标与PM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TNF-α(r=0.354)、IL-8(r=0.397)、MDA(r=0.437)、NO(r=0.456)水平与PM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 < 0.05或P < 0.01)。
3. 讨论
PM属于颅内感染的一种,可影响低龄儿生存质量,导致其病死率上升[9]。因低龄儿年龄小、免疫功能及疾病防御水平均较低,导致病原菌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感染脑膜,促进化脓性疾病的产生[10]。促炎性因子与患儿机体感染程度有关,大量的炎性因子释放会导致患儿炎症水平上升,进一步加剧脑损伤[11]。在PM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病原菌对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产生作用,生成大量的自由基抵抗病原菌,但过量自由基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上升,导致患儿机体受损[12], 故对患儿促炎性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重症PM组患儿TNF-α、IL-8水平较普通PM组与对照组高; IL-6水平较对照组高,但与普通PM组患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 PM病情严重程度与TNF-α、IL-8水平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提示病情越严重的患儿的机体炎症反应越大,炎性因子表达量越高。这可能是因为TNF-α对于增强白细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性具有促进效果,白细胞释放生成各类蛋白溶解酶,对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具有损害作用,促使血脑屏障损伤严重; IL-6能够加强炎症因子对血脑屏障的浸润,抑制其屏障作用; IL-8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能够导致局部炎症的发生,故以上炎性因子在PM患儿的机体内水平较高,且随着病情加剧,其炎性水平上升。MIP-1α是一种CC亚族趋化因子,在抗MIP-1α中和抗体处理之后能够有效抑制细胞流入,对于PM患儿来说,组织细胞与微生物之间产生的特异性趋化因子对白细胞产生趋化作用,其是炎症反应发生的重要一环[13]。本研究显示, 3组患儿的MIP-1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原因为表面趋化因子的作用机制可能较为复杂,在疾病发生的不同时间段其趋化作用也不一致,既相互拮抗,又协调相存,故需日后进一步明确。此外,本研究中,重症PM组患儿MDA、NO水平较普通PM组与对照组高, SOD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与普通PM组差异不显著, PM病情严重程度与MDA、NO指标呈显著正相关,提示PM患儿表现为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上升。分析上述结果原因为: MDA是由于人体自由基作用于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后的最终产物,其表达水平上升反映了患儿脑组织自由基受损情况严重; SOD属于超氧化物的清除因子,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应激因子,其表达量变化与患儿氧化应激受损有关; NO是氮自由基,当机体内表达水平过高会与超氧阴离子反应,并造成氧化应激损伤[14]。MDA、SOD与NO均可反映患儿脑组织受到自由基的影响情况,故MDA与NO的升高表明病情在进一步发展中,但普通PM与重症PM患儿SOD表达量无差异可能是因采样时间差异导致。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后续将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
表 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组别 n 性别 年龄/岁 学历 住院前输液 男 女 初中 高中 大学 否 是 对照组 79 42 37 59.83±9.31 25 32 22 75 4 观察组 83 39 44 60.24±9.53 30 28 25 76 7 表 2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n 静脉炎 导管相关感染 药物外渗 导管堵塞 导管脱出、断裂 合计 对照组 79 4(5.06) 2(2.53) 3(3.80) 2(2.53) 1(1.27) 12(15.19) 观察组 83 1(1.20) 0 1(1.20) 0 0 2(2.41)** 与对照组比较, * * P<0.01。 表 3 2组输液工具选择和使用情况比较[n(%)]
组别 n 输液工具选择 输液工具使用 规范 不规范 规范 不规范 对照组 79 64(81.01) 15(18.99) 61(77.22) 18(22.78) 观察组 83 81(97.59) 2(2.41)** 79(95.18) 4(4.82)** 与对照组比较, * * P<0.01。 -
[1] 张琦, 马俊, 杜琛, 等. 个人数码助理在静脉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海军医学杂志, 2019, 40(2): 180-18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JYX201902028.htm [2] 胡艳杰, 罗艳丽, 谭其玲, 等. 某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治疗护理技术规范》践行现状分析[J]. 华西医学, 2017, 32(10): 1572-157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XYX201710018.htm [3] 崔灵灵, 潘爱红, 戴玲. 静脉治疗专业小组在静脉输液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实践[J]. 护理学报, 2016, 23(21): 42-4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FHL201621011.htm [4] 邢娟, 米巍, 唐华. 多学科会诊模式下综合呼吸训练在脊髓损伤患者气道护理中的应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 25(23): 45-48. doi: 10.7619/jcmp.20213933 [5] 陈莹, 刘静, 周林荣, 等. 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MDT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探究[J]. 安徽医专学报, 2022, 21(6): 72-7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AHWZ202206026.htm [6] 倪平, 陈京立, 刘娜. 护理研究中量性研究的样本量估计[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4): 378-38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HL201004044.htm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R].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3. [8] 陈云, 李燕. 项目导向教学法在主动静脉治疗培训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5, 30(11): 44-4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XZ201511017.htm [9] GORSKI L A, HADAWAY L, HAGLE M E, et al. 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 8th edition[J]. J Infus Nurs, 2021, 44(1S): S1-S224. doi: 10.1097/NAN.0000000000000396
[10] 吴伟勤, 陈利芬, 周雪梅, 等. 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知信行的调查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7, 52(4): 454-45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HHL201704023.htm [11] PARK M, KIM M, PARK J, et al. Life-threatening thrombocytopenia following intravenous contrast media infusion[J]. Yonsei Med J, 2018, 59(1): 158-161. doi: 10.3349/ymj.2018.59.1.158
[12] 李晓辉, 朱琼丽, 湛承华. 基于横断面调查的静脉治疗管理在静脉专科护理质量提升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20, 10(10): 95-9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YKX202010025.htm [13] 张西嫔, 吴红娟, 张玄, 等. 专业小组干预模式对静脉治疗质量改进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1): 125-12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SJ201801054.htm [14] 赵林芳. 注重细节管理提升静脉治疗安全性[J]. 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6): 566-56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LHL201406005.htm [15] 宋秋萍, 环晓峰, 侯雪琴, 等. 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10, 25(9): 39-4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XZ201009021.htm [16] 郭丽莎, 芦良花, 石贞玉, 等. 多学科团队康复治疗模式在预防ICU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中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 2019, 34(9): 851-85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SJX201909026.htm [17] 吴富红, 马娟, 姚丽. 主动静脉治疗模式对合理使用输液工具的影响[J]. 当代护士: 上旬刊, 2021, 28(9): 137-13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ZT202109048.htm [18] 黄月娟, 谭芊芊, 黄小川, 等. 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现状调查[J]. 中西医结合护理: 中英文, 2018, 4(7): 96-9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XHL201807025.htm [19] 张瑞丽, 张娟利, 臧昕昭, 等. 主动静脉治疗在血液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护士: 上旬刊, 2016(1): 86-8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ZT201601049.htm [20] 袁忠, 李旭英, 谌永毅, 等. 多学科团队实施血管通道规范化管理的效果评价[J]. 护理学杂志, 2018, 33(15): 40-4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XZ201815015.htm [21] 唐白茶, 曾帆, 王海英, 等. 多学科团队协作的亚专科护理模式在神经重症肠内营养患者中的效果观察[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 20(17): 2645-264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SJ202317022.htm [22] 程彩萍, 刘晓芬, 李华兴, 等. 静脉输液治疗专业小组在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实践效果[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18): 180-18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WYY201718102.htm [23] 曾连, 李长英, 林代琼, 等. 住院病人静脉输液治疗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全科护理, 2018, 16(26): 3210-321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THS201826006.htm -
期刊类型引用(57)
1. 方敏,孙建良.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浙江临床医学. 2024(02): 159-161 . 百度学术
2. 杨宗明,胡贵,朱文涛. 丙泊酚联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24(12): 112-116 . 百度学术
3. 叶辉,周伟,刘翔飞,王振威. 经小切口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骨折患者应激反应、关节功能、炎症反应、康复状况以及并发症的影响. 慢性病学杂志. 2024(05): 741-744 . 百度学术
4. 江波. 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介质与炎症应激反应的影响. 医学信息. 2024(16): 88-91 . 百度学术
5. 张桂平. 腰丛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老年骨折手术患者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15): 24-27 . 百度学术
6. 王娟,王文艳,王军,周清梓,刘欢. 右美托咪定复合腰硬联合麻醉对股骨颈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32): 103-106 . 百度学术
7. 张文娟,曹娟,陈柯宇,杨丹丹,于跃,高立红,俞树琴. NBASS-APS管理模式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疼痛程度、睡眠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09): 132-137+143 . 百度学术
8. 白淑娟,石鹏,赵坤,刘超,崔逸枫,景超.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辅助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01): 73-76 . 百度学术
9. 张鹏.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效果.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3(02): 71-73 . 百度学术
10. 陈远,高培松,刘奕君. 超声下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外医疗. 2023(07): 29-33 . 百度学术
11. 贺清明,宋明波.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3(03): 222-225 . 百度学术
12. 徐艳,华豪. 罗哌卡因收肌管隐神经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中老年糖尿病足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广西医学. 2023(09): 1028-1033 . 百度学术
13. 李成洁,沈伯雄,吴鸿森,张恒林.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清IL-10、Cor、TNF-α浓度水平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23(08): 1028-1031+1036 . 百度学术
14. 朱宁焘,张晓,罗志慧. 超声引导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手术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宁夏医学杂志. 2023(08): 738-741 . 百度学术
15. 苟春梅,王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名医. 2023(13): 60-62 . 百度学术
16. 赵丹丹,尹秋稳,李爱梅,田海涛. 罗哌卡因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炎性因子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药物生物技术. 2023(06): 623-627 . 百度学术
17. 熊润萍,唐婷,许晶. 超声引导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效果的影响. 医疗装备. 2022(02): 51-53 . 百度学术
18. 邓乐雁,李奕铮,陈千煌,周奇韬. B超引导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手术患者免疫功能、应激状况及术后镇痛的影响. 中国基层医药. 2022(03): 428-432 . 百度学术
19. 庞欣杰,卢锦容,李雪瑜,罗斌,黄天安.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麻醉联合腰硬联合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02): 223-225 . 百度学术
20. 纪卫辉.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对高龄半髋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14): 91-94 . 百度学术
21. 王娟,王涛. 蛛网膜下隙与硬脊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认知功能及免疫状态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2(11): 26-31 . 百度学术
22. 侯杰,叶碧,陈碧虹,李景云,谭艳华,邹素娟.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复合不同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单侧TKA术后镇痛中的效果. 中国医学创新. 2022(16): 5-9 . 百度学术
23. 赵红波,张占军.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联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疼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2(20): 96-98 . 百度学术
24. 黄霞,施勇军,郭检文. 超声引导下腰丛与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在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相关指标的影响. 吉林医学. 2022(08): 2103-2105 . 百度学术
25. 程赣. 低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06): 85-87 . 百度学术
26. 祁占花,张建业,范卫玲.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应激反应及谵妄的影响. 医学综述. 2021(07): 1452-1456 . 百度学术
27. 闫宏.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1(02): 144-147 . 百度学术
28. 黄霞,张峰. 超声引导下髂筋膜联合腰骶丛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河南医学研究. 2021(10): 1795-1797 . 百度学术
29. 罗苹,陈爱芳,项余华. 腰丛-坐骨神经及L_1~L_2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报. 2021(10): 117-120 . 百度学术
30. 郭文姗,张瑞圃,赵端.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膝关节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临床研究. 2021(06): 86-88 . 百度学术
31. 王占奇.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高龄髋关节置换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07): 25-26 . 百度学术
32. 邢玉涛,刘亚宁,郭涛,陈桂珍,秦平.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抗氧化能力及脑保护作用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21(16): 7-12 . 百度学术
33. 冯倩,赵香. 围术期一体化保温方案结合体位护理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应激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23): 159-161 . 百度学术
34. 杜津,陈骅,陆文博,王晋.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复合连续硬膜外麻醉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观察. 浙江创伤外科. 2021(04): 761-763 . 百度学术
35. 税俊文,刘箐. 超声引导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学论坛. 2021(26): 3717-3718 . 百度学术
36. 梁燕红,朱成云,吴勋宁,梁昌才,郑雪金,秦一鹏,刘说祥. 腰丛阻滞联合喉罩浅全麻在全髋关节置换中对应激反应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中国医学创新. 2021(25): 56-60 . 百度学术
37. 张洪军. 膝关节手术中超声引导下患侧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分析.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19): 3291-3293 . 百度学术
38. 任敏,张昊,张茹.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河北医药. 2021(20): 3122-3125 . 百度学术
39. 王万平,盛木兰,江建庭.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医疗装备. 2021(22): 80-81 . 百度学术
40. 明颢,李慧禄,潘立镇.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疼痛、应激反应的影响.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21(12): 1630-1633 . 百度学术
41. 李晓东.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复合全麻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影响. 河南医学研究. 2020(08): 1403-1404 . 百度学术
42. 吉玲玲. 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复合髂筋膜置管持续镇痛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术后VAS评分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20(14): 130-132 . 百度学术
43. 陈奎.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丙泊酚麻醉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2): 77-78 . 百度学术
44. 张智安,雷国栋. 腰-硬联合麻醉与全身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比较.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13): 80-83 . 本站查看
45. 陈洪文,秦志均,赵石蓉,王宏. 连续腰丛阻滞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0(16): 81-84 . 百度学术
46. 姜荣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股骨上段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 人人健康. 2020(14): 171 . 百度学术
47. 净宁波,罗媛. B超引导下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29): 110-112 . 百度学术
48. 马远忠,刘莲红. 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20(05): 858-863 . 百度学术
49. 张同帅. 膝关节置换手术者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血压、运动神经阻滞的影响. 临床研究. 2020(11): 76-78 . 百度学术
50. 黄丽萍,熊俊伟. B超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半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 医疗装备. 2020(21): 73-74 . 百度学术
51. 徐韦.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20(32): 62-65 . 百度学术
52. 潘志勇. 股骨头置换术中采用股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对患者MAP、HR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23): 100-102 . 百度学术
53. 马改改,司辉锋. 超声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激水平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6): 460-461 . 百度学术
54. 路圣成. 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及血清Cor、NE水平的影响.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06): 85-89 . 百度学术
55. 刘燕.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全身麻醉用于股骨颈骨折的麻醉效果对比. 中国医药科学. 2020(24): 119-122 . 百度学术
56. 许世杰,于佳,刘明娟. 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中国医师杂志. 2020(12): 1769-1773 . 百度学术
57. 洪磊,周懿之. 喉罩全麻联合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老年髋部手术麻醉效果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中国医药导刊. 2019(12): 713-71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