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s of 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perceived benefits and perceived risk on the willingness to use nursing sk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elderly residents
-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信息素养(HIL)、感知效益与感知风险对老年居民中医护理技术使用意愿的影响。
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22年8—12月在江苏省扬州市某三甲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老年人群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医养生HIL量表、社区中老年居民中医护理技术接受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卡方检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进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路径关系。
结果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151份。文化程度、健康自评、居住社区医疗机构是否开展中医护理项目、健康信息素养、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顾虑是老年居民中医护理技术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可解释总变异的54.30%。感知效益、感知风险在健康信息素养与使用意愿之间均存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67.48%和32.52%。
结论在中医护理技术指导与推广过程中,医疗机构应重视健康信息素养、感知效益与感知风险对老年居民使用意愿的影响,完善服务模式。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HIL), perceived benefits and perceived risk on the willingness to use nursing sk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in elderly residents.
MethodsFrom August to December 2022, 180 elderly resid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Physical Examination Center of a grade A hospital in Yangzhou of Jiangsu Province by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The questionnaire of general situation, Scale of HIL of TCM Health Care, and Questionnaire on the Acceptance of TCM Nursing Technology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Residents in Community. The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ple linear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the path relationship was constructed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sultsA total of 151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Education level, self-evaluation of health, the acceptance scores of participants receiving the TCM nursing skills or not, the 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CM,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 concerns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willingness of elderly residents, which could explain 54.30% of the total variation. Perceived benefit and perceived risk both had mediated effects between 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willingness to use, accounting for 67.48% and 32.52% of the total effect, respectively.
ConclusionIn the process of the guidance and promotion of TCM nursing skills, medical institu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perceived benefits and perceived risk on the use willingness of elderly residents,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model.
-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代谢性疾病逐渐成为医疗卫生系统沉重的负担。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1]推算,中国心血管病患人数3.3亿,心血管病死亡是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2],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逐年攀升[3]。研究[4-6]表明,胰岛素抵抗(IR)是心血管疾病和各种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疾病发生之前及早识别IR至关重要。传统用于评估IR的方法主要有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法(HIEC)、稳态模型评估(HOMA-IR)等,但复杂且耗时,对研究环境的适用性有限。近年来,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以及甘油三脂葡萄糖体质量(TyG-BMI)指数成了新的评估IR的替代标志物,可由空腹甘油三酯、空腹血糖、体质量指数计算得出,其诊断的准确性已在相关研究中得到验证,应用前景广阔。研究[7]表明, TyG-BMI指数相对于TyG指数的诊断意义更显著。现就TyG-BMI指数的研究进展及其与常见病的相关性作综述。
1. TyG-BMI指数
IR反映的是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受到损害的病理现象[8], 其发病机理主要包括体内胰岛素受体、传导通路和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发生变化,或者体内对抗正常调节通路的作用增强[9]。传统评估IR的方式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HIEC于1979年首次提出,至今仍是评估IR的“黄金标准”[10], HIEC的主要局限性在于费时、费力及昂贵,需要经验丰富的操作员来解决技术难题,且钳夹利用的稳态胰岛素水平可能超生理学。HOMA-IR局限性在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受试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需要进一步验证; 对于严重受损或缺乏β细胞功能的患者, HOMA-IR可能无法提供适当的结果。
TyG-BMI指数最早于2016年提出,通过比较脂质、脂肪因子及脂质和脂肪因子的比率,以及内脏脂肪指标、TyG和TyG相关参数对早期识别IR的价值,得出了TyG-BMI指数与HOMA-IR的关联性最强,提示TyG-BMI指数可用于IR早期鉴定,简单、功能强大且临床效果较好[7]。另有研究[11-12]表明,当TyG指数结合一些肥胖指标如BMI、腰围(WC)及腰围身高比(WTHR)时, 可提高其评价IR的效率。一项研究[13]通过比较TyG指数、TyG-BMI指数、TyG-WC和TyG-WHtR与IR的关联,得出TyG-BMI指数在预测IR方面高于其他参数,进一步证明可以使用TyG-BMI指数作为临床环境中评估IR的替代指标。TyG指数结合TyG-BMI指数评估IR, 其预测价值可能会进一步提升,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相关慢性病的早期预防提供更积极的指导。
2. TyG-BMI指数与常见心血管相关慢性病的关系
2.1 TyG-BMI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
IR对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主要机制是IR可以触发内皮功能障碍,增加在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中起重要作用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触发白细胞黏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时, IR可以潜移默化地长时间诱导巨噬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并且促进巨噬细胞凋亡,最终在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中导致斑块坏死[14]。
既往研究[15]发现, IR是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一项关于评估成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的研究[16]也发现, TyG-BMI指数与女性的ASCVD风险升高显著相关。一项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研究[17]发现,一般人群中TyG-BMI指数与缺血性脑卒中之间存在独立联系,并且该关系为线性,没有阈值或饱和作用, TyG-BMI指数每增加1个标准差,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就增加20%。同时, TyG-BMI指数对改善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分层具有潜在的实用性,以上研究说明TyG-BMI指数与动脉粥样硬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目前关于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如血栓形成、动脉闭塞等的研究较少,还需进一步探索。
2.2 TyG-BMI指数与高血压前期
高血压前期是指收缩压120~139 mmHg和/或舒张压80~89 mmHg。全世界44周岁以下的成年人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为37.5%~77.1%[18-20]。IR对血压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关系,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21]。早年研究[22]发现,在血管系统,胰岛素可以通过刺激一氧化氮(NO)的产生诱导血管舒张。因此, IR状态会抑制NO的产生,继而影响血管舒张。目前, IR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活性升高[23-24]、交感神经的活性升高[25]、氧化应激[26]以及“内皮性胰岛素抵抗现象”,该现象指出内皮细胞受损可能是外周血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的原因[27]。
一项研究[28]通过调查105 070名无高血压的非肥胖者,按相应的公式计算BMI、WC、WtHR和TyG指数、TyG-BMI指数、TyG-WC、TyG-WHtR, 得出TyG指数、TyG-BMI指数、TyG-WC和TyG-WHtR均与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完全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只有TyG-BMI、TyG-WC与高血压前期显著相关。该研究表明, TyG-BMI指数作为一种简单的IR替代指标,相对于TyG指数,是非肥胖患者高血压前期的可靠补充监测指标。但该研究调查者类别较单一, TyG-BMI指数的适用条件具有一定的限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2.3 TyG-BMI指数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介于糖尿病患者和健康者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存在使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高了3~10倍[29]。目前糖尿病前期尚无准确的定义或者诊断标准,常用空腹血糖受损(IFG, 指空腹血糖波动在100~125 mg/dL)或葡萄糖耐量受损(IGT,指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2 h, 血浆葡萄糖水平波动在140~200 mg/dL)来表示[30]。目前,评估糖尿病前期的主要方式仍是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浆胰岛素水平等,指标较单一,诊断效能有限。
最新的研究通过评估11个与肥胖和脂质相关的参数在识别老年哥伦比亚人群中糖尿病前期风险方面的预测能力,得出糖尿病前期参与者的肥胖指标包括BMI、WC、WHtR、TyG指数、TyG-BMI指数、TyG-WC和TyG-WHtRs等与健康组相比显著升高。TyG指数与肥胖指标的结合可用于预测空腹血糖高的风险[13]。此外,进一步的研究[8]发现, TyG-BMI指数是预测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的最佳指标。
2.4 TyG-BMI指数与高尿酸血症(HUA)
HUA的诊断标准是男性或绝经后妇女的血清尿酸≥420 μmol/L, 绝经前妇女血清尿酸≥360 μmol/L。除引起痛风、慢性肾脏疾病外, HUA也在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31]。因此,早期识别并及早干预HUA具有重要意义。IR引起HUA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尿酸转运蛋白完成的。肾脏作为代谢尿酸的重要器官,其主要作用机制是依靠肾小管中的各种尿酸转运蛋白[32], 这些转运蛋白由基因编码,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影响[33-34]。胰岛素可作为一种内源性调节因子,通过影响肾脏中的尿酸转运蛋白的作用来影响尿酸的代谢[35]。因此,存在IR时,代偿性的高胰岛素血症可影响尿酸转运蛋白的表达,进而减少尿酸的代谢,在HU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6]。
一项关于中国东北地区6 466名受试者的研究[37]发现,TyG指数与HUA之间存在线性而牢固的联系,TyG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血清尿酸浓度升高12.528 μmol/L, 并增加54.10% 的HUA风险,当将TyG分成四分位数时,最高四分位数的HUA风险是最低四分位数的2.73倍,说明同时控制血糖和脂质对预防HUA具有重要意义。一项关于42 387名接受常规健康检查且无HUA的成年人的研究[38]发现,TyG整合肥胖指标时,相对于TyG指数,可以增强其与女性患者HUA的关联性,具体而言,患病组与正常组相比,TyG-BMI指数在女性中的平均差异为51.90, 在男性中为36.90, 而TyG指数在女性中的平均差异为0.18, 在男性中为0.13。
2.5 TyG-BMI指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代谢性疾病,实质是肝细胞脂质异常沉积,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最终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研究[39]表明, IR与NAFLD密切相关, IR通过激活肝星状细胞促进肝脏炎症与纤维化进展。NAFLD常见于与肥胖相关的代谢异常的个体,在非肥胖的中国人群中,也有超过1/5的人患有NAFLD[40]。既往研究[41-42]通过招募50名无症状女性,得出TyG筛查单纯性脂肪变性的敏感性为0.94, 特异性为0.69, 最佳截止点为4.58, 表明TyG指数作为IR的替代标志物,与SteatoTest、NashTest、脂肪肝指数和算法相比,是最佳的筛查指标,可以有效识别有NAFLD危险的个体。
研究发现, TyG-BMI指数与NAFLD风险之间存在更加牢固且积极的联系,优于TyG指数、BMI、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并且进一步证明,与肥胖者相比,非肥胖个体中的TyG-BMI指数与NAFLD风险更紧密。研究[40]表明, TyG-BMI指数每增加1个标准差, NAFLD的优势比为3.4(95%CI∶3.0~3.9), TyG指数每增加1个标准差, NAFLD的优势比为2.1(95%CI∶1.9~2.2)。分析原因可能是TyG指数联合BMI考虑了体质量带来的影响, BMI作为评估肥胖的指标之一,将其纳入复合指标可能提升了诊断效能。
3. 展望
综上所述, TyG-BMI指数作为一种由TyG指数延伸而来新的评估IR的有效且简单经济的指标,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前期、糖尿病前期、HUA以及NAFLD中均有确切的意义,且相对于TyG指数,预测上述常见心血管相关慢性病的能力更好。但目前国内外对于TyG-BMI指数的研究仍然较少,缺乏大样本数据和实验研究数据支持,也缺乏更多相关心血管相关慢性病的关联性分析,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表 1 老年居民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与行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x±s)
变量 分类 n 行为意愿评分/分 t/F P 性别 男 85 15.51±3.25 0.03 0.85 女 66 14.95±3.25 年龄 60~ < 70岁 109 15.41±2.95 1.13 0.33 70~ < 80岁 38 15.10±3.91 ≥80岁 4 13.00±3.25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43 15.23±2.54 14.06 < 0.01 中学 56 16.30±2.67 高中/职高 25 16.40±3.03 大学及以上 27 12.14±3.67 既往主要职业 单位管理者 15 15.20±4.06 1.72 0.17 一般业务员工 43 14.98±2.80 专业技术人员 59 15.97±3.03 工人/农民 34 14.47±3.68 婚姻状况 未婚 11 14.73±4.05 13.72 < 0.01 离婚 13 14.00±4.08 已婚伴侣健在 93 16.41±2.44 丧偶 34 12.82±3.18 月收入 ≤2 000元人民币 7 15.43±3.64 0.38 0.77 >2 000~5 000元人民币 42 15.43±3.79 >5 000~10 000元人民币 28 15.71±2.51 >10 000元人民币 74 15.00±3.18 健康自评 差 6 17.33±1.37 5.97 < 0.01 不好 35 16.31±3.74 一般 42 15.64±2.08 较好 51 15.00±3.48 很好 17 12.29±2.52 就医偏好 西医 58 14.79±3.75 1.18 0.31 中医 36 15.28±2.83 中西医结合 56 15.73±2.96 就医支付方式 公费 8 15.00±3.78 0.63 0.54 自费 38 14.79±3.99 医保 105 15.47±2.92 居住社区医疗机构是否开展中医护理项目 是 87 16.07±3.25 13.31 < 0.01 否 64 14.19±3.39 是否接受过中医护理技术 是 112 15.39±2.95 4.62 0.03 否 39 14.92±4.03 近12个月接受中医护理技术次数 < 3次 88 14.98±3.43 1.59 0.21 ≥3次 63 15.68±2.98 家人是否接受中医护理技术 是 59 15.27±3.58 2.64 0.11 否 92 15.27±3.06 是否有火罐、艾灸条等中医护理操作用具 是 31 15.00±3.62 0.91 0.34 否 120 15.34±3.16 表 2 中医护理技术使用行为相关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自变量 B SE β t P 常量 11.84 3.06 — 3.87 < 0.01 文化程度 -0.42 0.19 -0.14 -2.22 0.03 健康自评 -0.38 0.19 -0.13 -2.06 0.04 居住社区医疗机构是否开展中医护理项目 0.99 0.38 0.15 2.62 0.01 健康信息素养 0.06 0.03 0.17 2.02 0.05 感知有用性 0.13 0.06 0.14 2.28 0.02 感知易用性 0.21 0.04 0.31 4.81 < 0.01 使用顾虑 -0.19 0.04 -0.30 -4.71 < 0.01 -
[1] 张雅丽. 中医慢病管理与中医护理技术[J]. 上海护理, 2019, 19(6): 71-75. [2] 叶会玲, 徐敏, 俞国红, 等. 浙江省中医护理技术分级的现状调查[J]. 中华护理杂志, 2021, 56(10): 1528-1532. [3] 宋坤, 殷海燕. 南京市社区老年人对中医适宜技术认知、需求及接受服务现状调查[J]. 护理研究, 2019, 33(3): 1759-1761. [4] 何俐, 董光萍, 孙玉勤. 中医护理技术在住院老年便秘患者中的运用研究[J]. 新疆中医药, 2022, 40(2): 51-53. [5] 余秋燕, 苏玉娟, 许月萍, 等. 运用"2+1+X"递进模式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同质化管理的效果[J]. 护理与康复, 2022, 21(4): 50-52. [6] 张秀, 李欣, 宋建玮. 健康信息素养研究进展与趋势——基于中英文文献的比较分析[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2(8): 70-81. [7] LU J J, SUN S T, GU Y C, et al. Health literacy and health outcomes among older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disease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Front Public Health, 2022, 10: 1069174.
[8] 张睿, 费超晴, 夏浩志. 中医养生健康信息素养量表编制及其信效度检验[J]. 中国全科医学, 2019, 22(12): 1461-1467. [9] 洪雪珮, 庞书勤, 陈锦秀, 等. 社区中老年居民对中医护理技术接受情况调查[J]. 中华护理教育, 2021, 18(7): 650-654. [10] 邓娟娟, 罗尧岳, 陈偶英, 等. 中医医院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 39(4): 550-555. [11] 冒鑫娥, 郭晓娟, 师亚. 健康信息素养在2型糖尿病患者知识储备水平与自我管理行为间的调节作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 25(16): 90-94. doi: 10.7619/jcmp.20210646 [12] Nakayama Kazuhiro, Yonekura Yuki, Danya Hitomi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health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evalu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skills in Japanese adults. [J]. BMC Public Health, 2022, 22: 1473. doi: 10.1186/s12889-022-13892-5
[13] 丁莉. 西部医科院校图书馆开展公众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的举措[J]. 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9, 40(2): 81-85. [14] 张培. 技术接受模型的理论演化与研究发展[J]. 情报科学, 2017, 35(9): 165-171. [15] 肖美慧, 蒋小剑, 胡金玲. 中医护理技术在社区推广中存在问题与对策[J]. 中华护理教育, 2020, 17(1): 41-44. [16] 吕芳菲, 毕怀梅, 赵洁. 社区老年人对中医护理健康促进作用的认知及提升策略研究[J]. 中医药导报, 2020, 26(3): 67-69. [17] 梁翠文, 蓝春梅, 陈棉智. 住院患者中医养生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 23(01): 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