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ation: | LIU Ju'e, ZENG Yanyan, WANG Qiongna. Application of moxibustion at Guanyuan point combined with acupoint massage in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postpartum hemorrhage due to uterine inertia[J].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 2020, 24(20): 130-132. DOI: 10.7619/jcmp.202020036 |
高涛, 马锦琪. 第三产程产后出血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 35(3): 582-584.
|
鲍铮铮. 产后出血的临床新特征及防治措施[J]. 中国妇幼保健, 2019, 34(21): 4872-4874.
|
杨怡珂, 漆洪波, 段涛. 产后出血风险管理[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9, 35(9): 978-982.
|
常青, 刘艳丽, 徐杨.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及预警评估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9, 19(7): 1092-1096.
|
张丹, 孙丽, 赵晶晶. 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以及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的应用价值[J]. 天津医药, 2017, 45(10): 1064-1067.
|
刘兴会, 陈锰. 全球产后出血指南异同[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7, 33(6): 556-559.
|
程诗洋, 孙健, 施云美. 上海市长宁区73例剖宫产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9, 35(4): 374-376.
|
何玉平.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预见性护理效果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20): 197-200.
|
丁秀花. 阴道分娩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 21(17): 174-175
, 178.
|
陈日新, 陈彦奇, 谢丁一. 试论艾灸得气[J]. 中国针灸, 2019, 39(10): 1111-1114.
|
黄凯裕, 梁爽, 孙征, 等. 艾灸温通效应的启动机制分析[J]. 中国针灸, 2017, 37(9): 1023-1026.
|
李莹, 孙超, 邝九杰, 等. 艾灸过程生物组织的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8, 39(1): 150-154.
|
王婷婷, 朱美玲. 基于信号通路探讨艾灸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新中医, 2017, 49(2): 173-177.
|
廖柏丹, 柳元娥, 彭志谋, 等. 艾灸神阙配合温针灸关元、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19, 39(4): 367-370
, 376.
|
陈一. 中医穴位按摩联合分娩球在初产妇顺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13): 3078-3081.
|
田淑娟, 高慧, 韩秀红, 等. 穴位按摩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观察及对血糖和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2): 407-410.
|
李元, 白妍, 王顺. 艾灸神阙穴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对症状积分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8, 33(20): 4770-4773.
|
舒晴, 孙丹红, 王华, 等. 针刺与艾灸对气虚证心率变异性的不同影响: 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 2017, 37(1): 2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