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逐渐流行,心血管病(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心血管病发病人数持续上升,据推算CVD现患病人数已达2.9亿[1].目前,CVD死亡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研究[2-3]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异常升高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LDL-C可在一定程度使相关临床事件发生风险降低.目前,各国血脂指南均将降低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胆固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防治的首要目标.然而血脂异常国际研究(DYSIS研究)[4]表明,目前中国高危和极高危患者的LDL-C达标率较低,仅54.8%和39.7%.CHILLAS研究[5]显示98.1%的受试者未完全按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二级预防服用他汀类药物(大多数使用的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β受体阻滞剂).目前,降低LDL-C的药物有多种,本研究就他汀类药物、依折麦布、PCSK9抑制剂单独或联合用药综述如下.
-
关键词:
- 胆固醇 /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 他汀类药物 /
- 依折麦布 /
-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
-
-
期刊类型引用(2)
1. 张婧,朱赫蕾,张文,徐迎新,陈倩倩. 伴有焦虑及抑郁的睡眠障碍人群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5(01): 61-65 . 本站查看
2. 何林佳,李凡,王聪聪,蔡琦玲.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与OSAHS相关性的Meta分析. 继续医学教育. 2024(01): 175-17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5
- HTML全文浏览量: 31
- PDF下载量: 9
- 被引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