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guided 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 technique in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children with venipuncture difficulties
-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在静脉穿刺困难患儿外周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8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疝气修补术的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30例, C组)和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组(30例, U组)。C组患儿镇静后采用传统外周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开通外周静脉通道, U组患儿镇静后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开通外周静脉通道。比较2组患儿首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导管置入成功率、置管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 U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置入成功率较高, 置管时间较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穿刺后, C组5例患儿出现皮下淤血, U组2例患儿出现皮下淤血, 但2组皮下淤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可以显著提高静脉穿刺困难患儿外周静脉置管成功率, 缩短置管时间, 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ultrasound-guided 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 technology in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in children with venipuncture difficulties.
MethodsA total of 60 children who underwent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under elective general anesthesia in Subei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August 2022 to August 2023 were enrolled. Th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0 cases, group C) and ultrasound-guided 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 group (30 cases, group U)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After sedation, the children in group C received the traditional peripheral venous puncture and catheterization to open the 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while the children in group U were sedated and received ultrasound-guided 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 technology to guide the peripheral venous puncture and catheterization to open the 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The success rate of the first venous puncture, the success rate of catheter placement, the time of catheter placement, and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Compared with group C, the success rate of first puncture and catheter placement in group U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the time of catheter placement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ned(P < 0.05). After puncture,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occurred in 5 children in group C and 2 children in group U, 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incidence of subcutaneous conges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Ultrasound-guided 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 technolog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and shorten the time of catheterization in children with venipuncture difficulties, which has certain clinical significance for reference.
-
Keywords:
- ultrasound /
- venipuncture /
- catheter placement /
- complications /
- dysphoria
-
疾病患者非药物治疗管理中的核心部分。肺康复的场所主要是居家或社区康复,其原则应注重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目前,很多“康复方案”都按照有氧、阻抗等方面进行设置,患者出院进行居家康复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方案”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锻炼依从性不高。“功能性体适能”是指身体心肺/肌肉系统、柔软、平衡以及力量的综合生理功能,包括柔韧、平衡、肌力等,可以反映个体的基本生活状况,尤其是在评估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指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可以反映老年人身体各个系统机能状况的衰退状态[2]。研究[3]发现,功能性体适能的很多内容也可以作为锻炼方法让患者进行练习。但目前国内根据功能性体适能指标来指导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居家康复锻炼的方案较少。本研究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以功能性体适能指标为基础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方案,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由1名护理部副主任、1名护士长、2名研究生护士和1名物理康复师组成,主要任务为进行文献检索,结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生活需要[4]、疾病特点、体适能的核心指标[5], 构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方案初稿。制订函询问卷,设定函询专家的纳排标准,对结果进行分析。本研究已获得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KY-141)。
1.2 初步构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方案
1.2.1 文献检索
以“Functional Training” “Physical Fitnes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Respiratory rehabilitation”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PubMed、Medline、EM 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以“体适能”“呼吸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康复方案”为主题词,检索维普、知网、万方等数据检索库,检索语言为中文、英文,检索时限为2017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纳入文献包括呼吸康复相关的文献、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共识、系统评价资源等相关文章[6], 2名研究生护士对纳入文献等进行质量评价,查找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管理方案,对具体管理方案进行分析、汇总、整理[7], 形成问卷条目池,为构建护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1.2.2 研究小组会议
组织研究小组成员头脑风暴及文献分析,每次会议持续1.5~2.0 h。以功能性体适能指标为基础,初步构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方案,确定研究框架,讨论并初步制订相关问卷,修订问卷条目。研究小组经过3次讨论,形成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8]的基于功能性体适能指标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方案初稿。
1.3 制订专家函询问卷
根据方案初稿的内容,选择相关专业的专家,拟定专家函询问卷,包括3个部分: 第1部分为问卷说明,简要说明本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等[9]; 第2部分为专家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称、专家对该研究的熟悉程度及判断程度[8]; 第3部分为专家函询表,包括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9]的基于功能性体适能指标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方案内容,条目认可程度依据Likert 5级评分法评分[10], 每个条目下设“修改意见栏”,以便专家提出修改意见[9]。
1.4 选择函询专家
函询专家纳入标准: ①从事医疗、护理、康复管理工作5年以上者; ②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资格在中级及以上[8]者; ③科室开展肺康复工作1年以上,对功能性体适能指标有一定的认知者; ④自愿参与本研究者。
1.5 专家函询方法
最终纳入12名函询专家,采用邮件或微信的方式,共进行2轮函询。第1轮函询后由研究小组成员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根据专家建议对指标进行修改,修改后进行第2轮专家函询。经过2轮函询后,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函询结束。本研究以条目评分均分≥3.50分、变异系数≤0.25、满分率≥20.00%为条目筛选标准[9]。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通过专家积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体现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定量资料采用(x±s)描述,定性资料采用[n(%)]描述。专家积极程度以问卷有效回收率表示,专家权威程度以权威系数(Cr)表示[11-12]。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情况
共选取12名专家参与2轮函询,其中男2名,女10名; 年龄(38.00±1.54)岁; 工作年限(13.00±1.80)年; 医疗专家1名,护理专家7名,物理康复师2名,护理管理专家2名; 本科6名,硕士5名,博士1名; 副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6名(主管护师3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技师2名)。
2.2 专家积极程度
第1轮专家咨询共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 其中6位专家对条目提出了修改意见,提出意见率为60.0%。第2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为12份,回收问卷10份,有效回收率为83.3%。其中2名专家对条目提出修改意见, 8名专家同意上一轮修改意见,提出意见率为20.0%。
2.3 专家Cr
Cr由判断系数(Ca)和熟悉程度(Cs)进行计算,一般要求Cr≥0.7, Cr越大表明结果越可信[13]。2轮专家函询Ca分别为0.91和0.92, Cs分别为0.88和0.89, 根据计算公式Cr=(Ca+Cs)/2得出2轮专家函询Cr分别为0.89和0.90, 说明本研究专家权威程度较高[14]。
2.4 函询结果与分析
经过2轮专家函询,结合专家意见和建议,小组讨论后修改如下: 一级指标不变。二级指标中,肌肉功能增加二级指标“患者体脂成分”,同时下面增加三级指标体质量指数(BMI)、肌肉量比例[15]。三级指标中,“上肢身体柔韧性”中增加“肘部后方牵拉”,“下肢身体柔韧性”中增加“坐姿体前屈”[16], “心肺有氧耐力”增加三级指标“1 min坐站转换测试” “3 min台阶测试”[17]。“手部肌肉功能”增加三级指标“握力计体位选择: 伸肘下垂位”“握力计体位选择: 屈肘位”[17]。身体柔韧度中,增加三级指标“臀大肌柔韧度测定”“股四头肌柔韧性”“腘绳肌柔韧性测定”“髋关节柔韧性测定”“亚洲蹲测定”[18]。平衡功能中,增加三级指标“站位转体、转身360°”[19]。最终形成包含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方案。一级类目得分情况见表 1, 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见表 2。
表 1 一级类目得分情况(x±s)一级指标 赋值分/分 变异系数/% 满分率/% 身体柔韧度 4.8±0.4 7.2 83.3 肌肉功能 4.9±0.7 14.7 91.6 平衡能力 5.0±0 0 100.0 有氧耐力 5.0±0 0 100.0 表 2 二级指标及三级指标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上肢身体柔韧度 抓背试验及训练 肘部后方牵拉 下肢身体柔韧度 座椅前伸试验 坐姿体前屈 上肢肌肉功能 30 s手臂屈曲试验 双臂抬举试验 下肢肌肉功能 30 s座椅站立试验 蹲起试验 臀大肌柔韧度测定 股四头肌柔韧性 腘绳肌柔韧性测定 亚洲蹲测定 手部肌肉功能 握力器 握力计体位选择: 伸肘下垂位 握力计体位选择: 屈肘位 腰部核心肌群肌肉功能 单桥运动 双桥运动 体侧运动 体脂成分 体质量指数 身体肌肉含量 身体脂肪含量 静态平衡能力 双脚站立并联-半联-串联试验 单腿直立平衡试验 身体前倾试验 站位转体、转身360 ° 动态平衡能力 3 m步行往返试验 4 m步行速度试验 心肺有氧耐力 6 min步行试验 2 min原地踏步试验 1 min坐站转换测试 3 min台阶测试 摄氧量 最大摄氧量 最大通气量 3. 讨论
3.1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本研究以临床实践与文献研究为基础,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进行文献分析、整合及证据提炼,采用JBI循证评价工具进行质量评价,保证纳入证据为高质量[7]。在此基础上,结合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生活需要和疾病特点[20],以功能性体适能指标作为框架继续讨论,初步在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构建制定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居家康复护理方案。此外,2轮函询所涉及的专家研究领域有一定交叉,地区来源较广泛,有一定代表性,且2轮函询中专家的积极程度与权威程度均较高,使指标更加完善,方案的临床科学性提高。因此,基于功能性体适能指标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3.2 方案构建的临床意义
功能性体适能是衡量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可靠指标。功能性体适能是指身体能够独立安全的完成每日正常身体活动,而不会产生过度疲劳,包括身体柔韧度、肌肉功能、平衡能力和有氧耐力[21]。功能性体适能的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散步、穿衣、如厕、吃饭等。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体各方面机能下降[22], 再加上动则喘憋,呼吸费力,导致这类人群错误采取限制活动的方式来应对[23], 使机体就处于恶性循环。研究[24]显示,老年人卧床休息10 d, 就会导致下肢肌肉组织丢失1 kg, 反而加重肌肉萎缩,减少肌肉的储氧、用氧能力,这种恶性循环使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功能性体适能的训练对老年人的生活非常重要,应该倡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保持足够肌力、身体柔韧性和耐力来完成日常活动[25], 从而提高自己的健康状况。本研究以功能性体适能的指标为框架,梳理相关指标,建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方案,将指标作用“关口前移”,方案内容与日常活动相结合,简便易行,易掌握,保证了临床实施过程中的可实现性。
3.3 方案临床实施的建议
功能性体适能从执行生活功能的基础项目为出发点,帮助患者进行锻炼,增强身体活动能力。研究[26]指出,执行走路、爬楼梯等与行动能力相关动作的运动方案,有助于锻炼衰弱老年患者的股四头肌的肌力与身体功能。因此,以功能性体适能的指标为框架构建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方案,对提高老年患者的活动能力有帮助作用。例如,通过测试可以判断老年人是否存在平衡障碍和障碍程度,预测发生跌倒的可能性[27], 再给予针对性的康复锻炼,为潜在和亚临床平衡障碍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28]。但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情况、认知理解接受能力[29]以及锻炼过程中的风险防范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患者坚持进行方案锻炼的依从性,采用电话随访、微信上传锻炼视频的方式[30], 帮助患者坚持运动锻炼,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本课题组会对该方案进行临床应用,验证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断修改完善。
本研究在临床实践与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指标作用“关口前移”,构建基于功能性体适能指标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康复运动锻炼的方案,该方案具有可实施性、科学性、创新性。
-
表 1 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x±s)[n(%)]
组别 n 身高/cm 体质量/kg 年龄/岁 穿刺左侧 穿刺右侧 C组 30 92.0±7.0 16.0±4.0 2.1±0.8 20(66.7) 10(33.3) U组 30 93.0±7.0 16.0±4.0 2.0±0.8 21(70.0) 9(30.0) 表 2 2组患儿置管情况比较(x±s)[n(%)]
组别 n 首次静脉穿刺成功 导管置入成功 置管时间/min 皮下淤血 C组 30 21(70.0)* 19(63.3)* 3.7±1.6* 5(16.7) U组 30 28(93.3) 27(90.0) 2.0±0.6 2(6.7) 与U组比较, * P<0.05。 -
[1] NICKEL B. Peripheral intravenous access: applying 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J]. Crit Care Nurse, 2019, 39(1): 61-71. doi: 10.4037/ccn2019790
[2] MUNSHEY F, PARRA D A, MCDONNELL C, et al. Ultrasound-guided techniques for peripheral intravenous placement in children with difficult venous access[J]. Paediatr Anaesth, 2020, 30(2): 108-115. doi: 10.1111/pan.13780
[3] GUPTA A, DATTA P K. Sevoflurane consumption during inhalational induction in children: a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minute ventilation-based techniques with standard fixed fresh gas flow technique[J]. AANA J, 2020, 88(3): 177-182.
[4] TAKESHITA J, NAKAYAMA Y, TACHIBANA K, et al. Comparison of radial, dorsalis pedis, and posterior tibial arteries for ultrasound-guided arterial catheterisation with 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 in paediatric patient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Br J Anaesth, 2023, 131(4): 739-744. doi: 10.1016/j.bja.2023.07.022
[5] Safety Committee of Japanese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ractical guide for saf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and management 2017[J]. J Anesth, 2020, 34(2): 167-186. doi: 10.1007/s00540-019-02702-9
[6] CLEMMESEN L, KNUDSEN L, SLOTH E, et al. 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 - ultrasound guidance for peripheral vascular acc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d blinded study in phantoms performed by ultrasound novices[J]. Ultraschall Med, 2012, 33(7): E321-E325. doi: 10.1055/s-0032-1312824
[7] DONIGER S J, ISHIMINE P, FOX J C,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ultrasound-guided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versus traditional techniques in difficult-access pediatric patients[J]. Pediatr Emerg Care, 2009, 25(3): 154-159. doi: 10.1097/PEC.0b013e31819a8946
[8] JOHNSON K N, THOMAS T, GROVE J, et al. Inser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in neonates less than 1.5 kg using ultrasound guidance[J]. Pediatr Surg Int, 2016, 32(11): 1053-1057. doi: 10.1007/s00383-016-3959-1
-
期刊类型引用(35)
1. 卢新阳,孙奕舒,徐涛,范龙彬,常雅宁,周英骏. 玫瑰蜂花粉破壁工艺优化及其醇提物生理活性比较. 食品工业科技. 2025(04): 176-184 . 百度学术
2. 彭展. 前列舒通胶囊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轻度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效果. 中国民康医学. 2024(05): 106-109 . 百度学术
3. 马嘉,邢建月,张宇鹏,刘光珍. 中成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4(03): 301-318 . 百度学术
4. 凡丽丽,任贤,赵会云. 腕踝针镇痛对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后膀胱痉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4(07): 46-48 . 百度学术
5. 王红慧,姚华婧,王本鹏.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灵泽片治疗前列腺良性增生的作用机制. 中医临床研究. 2024(20): 7-14 . 百度学术
6. 张秋燕,张恋.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 2024(05): 652-655 . 百度学术
7. 赵锦燕,王雪皎,李斐,林久茂,周建衡. 前列宁调控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胶原蛋白对前列腺增生治疗的影响. 世界中医药. 2024(22): 3467-3472+3478 . 百度学术
8. 张文武,梁美丹,李峰. 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研究进展.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01): 216-220 . 百度学术
9. 米嘉希,陈慧,曹璐,朱冠辰. 基于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01): 6-10 . 百度学术
10. 黄瑜,蔡润东,李军. 小蓟饮子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出血的疗效. 中国民间疗法. 2023(03): 60-63 . 百度学术
11. 杨硕,谢雁鸣,王连心,孙粼希. 夏荔芪胶囊治疗前列腺增生(本虚标实证)的临床综合评价. 中草药. 2023(09): 2879-2888 . 百度学术
12. 张志忠. 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尿动力学的影响. 黑龙江医学. 2023(08): 925-928 . 百度学术
13. 朱媛媛,边利萍. 手术室预见性干预结合舒适性护理对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及应激反应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13): 150-152 . 百度学术
14. 曹艳敏,梁敬哲,李馨悦,王丹妮,董梦薇,何立. 督脉药饼灸法治疗肾虚血瘀型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研究.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3(03): 25-28+34 . 百度学术
15. 吴崇才,林鸿彪. PKURP术联合同期行TEP对老年前列腺增生合并腹股沟疝治疗的效果.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13): 3152-3155 . 百度学术
16. 贾玉聪,张辉,张凯波,樊立鹏,陈翔,郝高利,付晓君. 针刺联合益肾通络督脉灸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 中医学报. 2023(08): 1783-1787 . 百度学术
17. 梁博,商学军,裴丽君. 中国中老年男性人群患慢性疾病与可能肌少症发生风险关联的队列研究.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3(01): 10-18 . 百度学术
18. 于楠楠,刘征,匡禹霏,韩亚鹏,薛剑,李禹洋,孙殿甲. 热敏灸结合芒针透刺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尿动力学、血中激素及PSA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 针灸临床杂志. 2023(08): 38-42 . 百度学术
19. 王鹏,熊伟,龙衍,周青. 周青基于“肺为水之上源”论治男性下尿路症状经验. 中医药导报. 2023(08): 193-197 . 百度学术
20. 杨周,李健,陈治宇,张文雯,胡霞,于朝春. 五苓散在膀胱功能障碍相关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08): 1692-1696 . 百度学术
21. 尹晓艳,习小燕,周晓兰. 综合性护理应用于前列腺电切术病人的效果评价.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3(13): 2029-2031 . 百度学术
22. 周建衡,赵锦燕,王雪皎,李斐,林久茂. 前列宁通过调控前列腺MMP-2、TIMP-2降解层粘连蛋白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机制研究. 福建中医药. 2023(09): 51-55 . 百度学术
23. 李风. 六味南术汤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24): 97-99 . 百度学术
24. 韩亮,王彬,张新荣,彭爱进,杨勇,李海松,张霄潇. 良性前列腺增生实验模型述评.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02): 227-235 . 百度学术
25. 孙粼希,吕健,谢雁鸣. 夏荔芪胶囊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2(02): 265-272 . 百度学术
26. 朱文雄,袁轶峰,彭涛,张熙,刘涛,李博,陈其华. 益气活血消癥方干预TFF/Wnt信号通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2): 193-200 . 百度学术
27. 张强,杨晓亮,杨晓波,师宏斌,赵瑞宁,张超. CD71与E-cadherin在丙酸睾酮诱导的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 宁夏医学杂志. 2022(04): 319-321+385 . 百度学术
28. 于国盛,杨波,王成达,郝战宽.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体积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效果比较.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22(04): 47-49+53 . 百度学术
29. 马允,侯冰燕,张志,刘颖,王文地,侯俊玲,王文全. 不同龄SD大鼠自发性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 西北药学杂志. 2022(03): 112-116 . 百度学术
30. 张凯波,李桓,王锁刚.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五苓散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 中医学报. 2022(08): 1727-1733 . 百度学术
31. 刘尧,赵永哲,赵伟,贺迎雪,李乘龙,张雷,冯士楼. 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22(20): 33-38 . 百度学术
32. 项效益. 前列腺动脉栓塞术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体积>80 ml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短中期随访研究. 临床医学. 2022(09): 22-25 . 百度学术
33. 王皓,冯岳龙,杨玲,张强,高裕,李培军. ALDH2在丙酸睾酮诱导的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 宁夏医学杂志. 2022(11): 968-969+956 . 百度学术
34. 王琳琳,许丽丽,范君,钱余. 氧化应激标志物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相关性. 检验医学. 2022(12): 1135-1140 . 百度学术
35. 郝梦,米尔扎提·麦麦提,马璇,张明惠,季志红.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西帕依麦孜彼子口服液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作用机制. 中国药师. 2021(12): 2148-2153+216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0)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23
- HTML全文浏览量: 32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