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progress on care needs of patients with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
摘要: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是促排卵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并发症, 可能会危及患者生命。本文探讨OHSS患者在门诊及住院治疗期间生理、情感及心理、社会支持和信息4个方面的照护需求,分析基于医护、家庭支持和同伴支持为主导的3种护理管理方法,指出每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期为护理实践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信息和思路。
Abstract: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 is a serious comp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ovulation induction, which may endanger the lives of pati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are needs of OHSS patients in four aspects of physiology, emotion and psychology, social support and information during outpatient and inpatient treatments, analyzes three nursing management methods based on medical care, family support and peer support,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ach method, and hopes to provide reference information and ideas for nursing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s.
-
Keywords:
-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
- care needs /
- physiology /
- psychology /
- social support
-
克罗恩病(CD)是一种胃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直肠出血、发热、体质量减轻和疲乏等[1-2]。研究[3]显示,中国CD的发病率约为0.15%。CD的发病涉及多因素,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免疫系统、易感基因和肠道微生物群变化等相互作用引起。研究[4]显示,核苷酸寡聚结合域蛋白(NOD2)基因位点功能缺失突变是对CD影响最大的风险等位基因,对携带NOD2风险等位基因的CD患者进行直接离体分析,发现NOD2的缺失导致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稳态失调。研究[5]表明,携带岩藻糖基转移酶2(FUT2)变异体的人会减少抗原的分泌,与细菌的相互作用会改变,更容易发生CD。黏蛋白2(MUC2)的缺乏可以改变黏液的组成,从而影响CD发生[6]。目前尚无能够彻底治愈CD的特效药物或统一的治疗方案,其临床诊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且已发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诊断延迟,这可能导致较差的临床结果[7]。因此,探索CD可能的分子机制及相关基因,有助于提高CD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率,为筛选出CD药物新靶点和免疫联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线粒体是关键的细胞器,主要功能是氧化磷酸化产生三磷酸腺苷(ATP), 以维持细胞的生物能量。线粒体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其中包括CD。肠道通透性是CD的标志之一,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关[8]。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9]。线粒体活性氧影响稳态信号通路,以控制细胞增殖和分化,并有助于适应性应激信号通路[10]。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证明在CD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引发ATP合成受阻,进而导致能量供应短缺,影响肠道功能的正常运作,具体表现为肠细胞分化过程的紊乱、紧密连接稳定性的削弱,以及丁酸盐氧化代谢的受阻,共同对肠道健康构成了威胁。线粒体功能障碍还通过活性氧生成的增加和线粒体自噬的破坏,导致有缺陷的线粒体在体内累积,这个过程伴随着内部抗原成分的积累和炎症反应的激活[11]。特别是在潘氏细胞中,线粒体功能对于维持细胞功能至关重要。线粒体功能障碍可导致功能失调的潘氏细胞与肠道干细胞分化,导致CD复发。本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方法鉴定CD的线粒体相关基因,通过筛选的相关基因构建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为CD临床诊断与免疫治疗提供新视角。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获取
从高通量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 Omnibus, GEO)数据库检索并获取CD数据集GSE186582(正常样本25例, CD样品196例), GSE102133(正常样本12例, CD样本65例), GSE95095(正常样本12例, CD样本24例)。其中GSE186582、GSE102133作为训练数据, GSE95095作为验证数据,见表 1。通过Mito Carta 3.0[12]数据库获取人类线粒体相关基因1 136个。
表 1 选择GEO数据集的信息GEO数据集 平台 CD样本/例 对照样本/例 组织来源 属性 GSE186582 GPL570 196 25 回肠 训练集 GSE102133 GPL6244 65 12 回肠 训练集 GSE95095 GPL14951 24 12 CD受累组织 验证集 1.2 差异表达基因(DEGs)筛选
将GSE186582、GSE102133数据合并,使用R语言中的“SVA”包(版本3.48.0)对其进行批次校正后作为训练集。使用R语言中的“limma”包(版本3.56.2)比较CD患者组和正常组中各个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lmFit函数拟合线性模型model.matrix[~0+factor(Type)], 使用makeContrasts函数创建疾病组和对照组的对比矩阵定义并将其应用到之前拟合的线性模型上,使用经验贝叶斯方法调整基因表达差异的估计,最后通过错误发现率(FDR)方法对P值进行矫正,从而筛选出DEGs。筛选标准为矫正后P<0.05且|logFC|>1。
1.3 DEGs分析
通过在线工具Metascape分析筛选出的DEGs。在Metascape中选择基因所属的物种为人类。Metascape分析中选择Express Analysis方法,其中结合了多个数据库进行分析,包括KEGG Pathway、GO Biological Processes、Reactome Gene Sets、Canonical Pathways、CORUM、WikiPathways、PANTHER Pathway。Metascape中过滤条件为: P<0.01且富集因子﹥1.5;在功能或通路中至少存在3个差异基因。再使用R语言的“clusterProfiler”包(版本4.8.3)和“org.Hs.eg.db”包(版本3.17.0)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13], 进一步研究DEGs的生物学作用。在GO、KEGG分析中使用了人类的基因注释库(org.Hs.eg.db)。筛选标准为矫正后P<0.05。
1.4 机器学习筛选CD特征基因
使用R语言“VennDiagram”包(版本1.7.3)对DEGs和线粒体基因取交集,得到CD线粒体相关的DEGs。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算法及随机森林算法(RF)进一步筛选CD的生物标志物。LASSO回归是一种统计技术,可用于研究临床变量对结果预测的影响。LASSO回归选择性地突出重要的预测变量,并通过将其系数缩小到0来有效删除不太重要的预测变量[14]。RF是一种基于多种分类树构造的集成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并集成他们的预测结果来提高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15]。LASSO回归使用R语言中“glmnet”包(版本4.1.8)筛选。RF采用R语言中“randomForest”包(版本4.7.1.1)筛选,纳入基尼系数法计算重要性评分>2的基因。最后通过R语言“VennDiagram”包对LASSO和RF算法的结果基因取交集,以更好地筛选出CD的特征基因。
1.5 人工神经网络构建
先通过CD线粒体特征基因的表达水平对其进行评分。基因的|logFC|﹥0, 则其表达量大于中位值时得分为1, 小于中位值得分为0;基因的|logFC|<0, 表达量小于中位值时得分为1, 大于中位值得分为0[16]。再通过R语言中“neuralnet”包(版本1.44.2)和“NeuralNetTools”包(版本1.5.3), 根据训练数据集的样本属性和所筛选出的特征基因的基因评分构建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通过基因的表达量与基因权重对疾病组和对照组进行分类验证。模型中隐藏层参数设置为5, 输出层通过隐藏层节点与权重绘制,最终得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采用R语言“pROC”包(版本1.18.4)绘制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对疾病预测的准确性。ROC的曲线下面积(AUC)﹥0.7表示结果较好。采用验证集数据构建ROC曲线,验证模型准确性。
1.6 免疫细胞含量分析
CIBERSORT作为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免疫细胞浸润算法,其卓越之处在于运用线性支持向量回归的方法来解析组织表达矩阵。该方法能够精确地量化每个样本中22种免疫细胞的丰度分数,从而提供了对免疫反应的深入理解[17]。获取CD组和正常组中的免疫细胞表达含量,使用“corrplot”包(版本0.92)、“ggpubr”包(版本0.6.0)以热图的形式绘制免疫浸润细胞相关性。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性判断标准为免疫细胞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2个细胞之间的相关性越强; 越接近0, 表示相关性越弱。对筛选出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生物标志物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越高,表示二者的相关性越强。
2. 结果
2.1 CD的DEGs筛选
对数据集GSE186582和GSE102133共261例CD样本以及37例正常对照样本,以矫正后P<0.05和|logFC|﹥1为过滤标准进行差异分析,获得551个DEGs。在疾病组中, 275个基因的表达明显上调, 276个基因的表达明显下调。前30个DEGs利用R语言“pheatmap”包(版本1.0.12)、“ggplot2”包(版本3.4.4)绘制DEGs的热图,并用火山图对DEGs可视化。见图 1。
2.2 DEGs分析
通过Metascape分析得到20个聚类(簇), 281条GO或通路,其中每个聚类富集的最为显著的GO或通路为对细菌的反应、编码细胞外基质(ECM)相关蛋白的基因集合、编码核心ECM的基因集合、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有机阴离子输运、对异生物质刺激的反应、激素水平调节、正调控细胞运动性、有机羟基化合物代谢过程、循环系统过程等,见图 2。GO富集分析富集到939个条目,其中富集到735个生物过程(BP), 54个细胞组分(CC)以及149个分子功能(MF)条目。BP、CC、MF前10位的条目显示(图 3A),在BP中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迁移、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白细胞趋化性等,在CC中主要包括细胞的顶端部分、顶端质膜、刷状缘等,在MF中主要包括ECM结构成分、金属肽酶活性、四吡咯结合等。KEGG富集分析富集到34条通路,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蛋白质消化吸收、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趋化因子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等(图 3B)。
2.3 机器学习筛选CD特征基因
CD的DEGs和线粒体基因取交集得到20个基因(RMND1、AGXT2、MTHFD2、BPHL、PXMP2、GLS、SOD2、NAGS、MAOB、HMGCS2、MAOA、ACSL1、OAT、ARG2、EPHX2、GATM、BCL2A1、AKR1B10、OTC、FABP1)。通过LASSO回归得到CD线粒体特征基因15个(RMND1、AGXT2、MTHFD2、BPHL、PXMP2、SOD2、MAOB、HMGCS2、MAOA、ACSL1、OAT、ARG2、EPHX2、BCL2A1、OTC)。在RF算法中,首先构建500棵决策树,随后通过执行交叉验证来评估模型的误差,并基于评估过程选定了54棵树作为最优数量。利用基尼系数作为度量标准,计算了每个基因在模型中的重要性得分[16]。最终识别出了11个特征基因(BPHL、PXMP2、RMND1、NAGS、SOD2、AGXT2、MAOA、MAOB、HMGCS2、MTHFD2、AKR1B10), 其重要性评分均超过了2。对LASSO回归算法和RF算法得到的基因取交集,最终得到9个CD特征基因(SOD2、MTHFD2、BPHL、PXMP2、RMND1、AGXT2、MAOA、HMGCS2、MAOB)。见图 4。
2.4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构建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图 5A), 该模型依据9个特征基因的评分作为输入。网络结构包括1个输入层,由9个神经元组成,对应筛选出的9个特征基因; 1个隐藏层,包含5个神经元,用于处理并学习输入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 1个输出层,设有2个神经元,用于输出模型的预测结果。在训练组中,该模型对于正常样品和CD样品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了0.973和0.908。采用ROC曲线分析进一步验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可行性和性能。在训练组中,模型的AUC为0.956(图 5B); 在验证组中,模型的AUC为0.736(图 5C)。
2.5 免疫细胞浸润
基于CIBERSORT算法评估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其中,幼稚B细胞与幼稚CD4+T细胞呈正相关关系,激活肥大细胞与中性粒白细胞呈正相关关系,静息肥大细胞与激活肥大细胞呈负相关关系,静止记忆CD4+T细胞与中性粒白细胞呈负相关关系,见图 6。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SOD2与中性粒白细胞呈正相关(R=0.52, P<0.001), MTHFD2与活性记忆CD4+T细胞呈正相关(R=0.60, P<0.001), BPHL与活性树突状细胞呈负相关(R=-0.50, P<0.001), PXMP2与活性记忆CD4+T细胞呈负相关(R=-0.56, P<0.001), RMND1与静止记忆CD4+T细胞呈正相关(R=0.34, P<0.001), AGXT2与静止记忆CD4+T细胞呈正相关(R=0.46, P<0.001), MAOA与静止记忆CD4+T细胞呈正相关(R=0.54, P<0.001), MAOB与CD8+T细胞呈正相关(R=0.43, P<0.001), HMGCS2与中性粒白细胞呈负相关(R=-0.37, P<0.001)。见图 7。
3. 讨论
CD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不断上升,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18]认为肠黏膜中正常免疫反应失调是CD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16]指出线粒体损伤与免疫反应存在紧密联系, CD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但关于CD与线粒体损伤的关系尚未明确。因此,筛选CD线粒体相关基因并建立相关基因的诊断模型对CD的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对CD线粒体相关基因进行筛选,得到9个线粒体相关基因(SOD2、MTHFD2、BPHL、PXMP2、RMND1、AGXT2、MAOA、HMGCS2、MAOB), 构建了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SOD2基因属于铁/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家族,已发现SOD2的遗传变异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神经退行性变、线粒体功能障碍、过早衰老、血管生成和癌症[19-20]。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潜在机制是自由基生成与自由基清除系统之间的不平衡,而SOD2在清除自由基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MTHFD2是一种线粒体单碳代谢酶,在肿瘤中高表达,靶向MTHFD2已被用作肿瘤治疗的靶点。研究[21]表明MTHFD2协调体内巨噬细胞极化,在免疫细胞的命运和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患有各种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个体全血的RNA测序数据集中, MTHFD2在多种疾病中呈一致的过表达,包括溃疡性结肠炎、CD等[22]。研究[23]表明MTHFD2缺乏可以降低各种炎症状况模型中的疾病程度, MTHFD2抑制剂对扩展到B细胞功能的炎症具有保护作用。BPHL基因是一种分子量为30 kDa的丝氨酸水解酶,抑制BPHL表达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恶性程度,包括减少增殖、增加细胞凋亡、减少集落形成和减少转移和细胞周期阶段分布改变[24]。
PXMP2位于过氧化物酶体膜中,参与多种恶性肿瘤的进展,其相关途径包括过氧化物酶体脂质代谢和4-羟脯氨酸降解。RMND1是一种核编码的线粒体蛋白,是线粒体正常功能所需的核基因,其基因产物形成线粒体翻译所必需的高分子量复合物,可能协调线粒体核糖体的组装或维持。RMND1致病变异可引起广泛的线粒体翻译缺陷[25]。RMND1的基因突变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卵巢功能不全。RMND1致病基因会引起多种氧化磷酸化缺陷[26]。AGXT2是一种多功能线粒体氨基转移酶, AGXT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和生物学参数(血压、血糖和肌酐)等有关[27]。MAOA、MAOB是蛋白质编码基因。MAOA的相关途径包括神经递质清除和细胞色素P450氧化。MAOA在肿瘤生长、迁移和转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抑制MAOA的表达可以降低癌细胞的侵袭性[28]。MAOB是一种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的线粒体酶,可导致阿尔兹海默症大脑中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变[29]。HMGCS2是负责生酮作用限速反应的酶。研究[30]表明缺乏生酮作用与一系列炎症性疾病存在相关性。HMGCS2的沉默可以促进细胞活力,抑制细胞凋亡、炎症和氧化应激。在对脓毒性心肌损伤研究[31]中发现HMGCS2通过刺激巨噬细胞M2极化以减少脓毒症引起的炎症。在CD患者与黏膜愈合相关的肠道mRNA表达谱分析研究[32]中也表明HMGCS2对CD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免疫细胞浸润分析显示特征基因与静止记忆CD4+T细胞、活性记忆CD4+T细胞、活性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白细胞、CD8+T细胞等相关。研究[18]发现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及其亚群在CD的病理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肠道树突状细胞能够获得管腔抗原,识别和启动免疫反应,在维持肠道免疫耐受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33]表明CD的发病机制基于组织炎症,由针对管腔细菌抗原的不受抑制的免疫反应引起, CD4+T细胞、CD8+T细胞、B细胞、CD14+单核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在浸润CD患者肠道时参与这一过程。研究[34]发现CD主要由T淋巴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的慢性炎症引起。研究[35-36]表明中性粒细胞活化与CD疾病活动相关,中性粒细胞活性增加会损害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肠上皮,并加重疾病症状[37]。
综上所述,线粒体相关基因SOD2、MTHFD2、BPHL、PXMP2、RMND1、AGXT2、MAOA、HMGCS2、MAOB与CD发生发展相关。CD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静止记忆CD4+T细胞、活性记忆CD4+T细胞、活性树突状细胞、中性粒白细胞、CD8+T细胞等免疫细胞有关。针对上述免疫细胞进行研究并制定措施可能有助于治疗CD。
-
[1] 刘风华, 杨业洲, 张松英, 等. 辅助生殖技术并发症诊断及处理共识[J]. 生殖与避孕, 2015, 35(7): 431-439. [2] MOURAD S, BROWN J, FARQUHAR C. Interven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OHSS in ART cycles: an overview of Cochrane reviews[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7, 1(1): CD012103.
[3]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oderate and severe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a guideline[J]. Fertil Steril, 2016, 106(7): 1634-1647.
[4] FUSTER V, NARULA J, KELLY B B. Promoting global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health[J]. Mt Sinai J Med, 2012, 79(6): 625-631. doi: 10.1002/msj.21344
[5] 周小莉, 余晓燕. 胎儿异常孕产妇支持性照护需求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6): 942-946.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0.06.029 [6] 冯跃兰, 王树玉, 马延敏.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预防进展[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 47(10): 1162-1164. doi: 10.3969/j.issn.2095-8552.2019.10.011 [7] 王坤, 马瑛.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护理[J]. 中国保健营养, 2019, 29(8): 27. doi: 10.3969/j.issn.1004-7484.2019.08.028 [8] 牛志宏. 2016年美国生殖医学协会《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的临床指南》解读[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7, 16(3): 260-263. doi: 10.16150/j.1671-2870.2017.03.005 [9] 任昀, 李蓉, 范燕宏, 等.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病风险因素的预测研究[J]. 生殖与避孕, 2016, 36(9): 719-725,744. [10] NAMAVAR JAHROMI B, PARSANEZHAD M E, SHOMALI Z, et al.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a narrative review of its pathophysiology,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classification, and management[J]. Iran J Med Sci, 2018, 43(3): 248-260.
[11] SELTER J, WEN T, PALMEROLA K L, et al. Life-threatening complications among women with severe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J]. Am J Obstet Gynecol, 2019, 220(6): 575.e1-575575.e11. doi: 10.1016/j.ajog.2019.02.009
[12] 白瑜, 谯小勇, 马黔红.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的门诊管理[J]. 西南国防医药, 2020, 30(6): 574-576. doi: 10.3969/j.issn.1004-0188.2020.06.028 [13] 薛缪群, 计长琴, 刘景瑜, 等. 基于医护患协作的辅助生育治疗中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全流程诊疗模式构建[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1, 28(6): 85-89,10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SJG202106025.htm [14] 王丽丽.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护理研究[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 16(S1): 89-9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HL200208020.htm [15] 王坤, 刘海平. 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 34(S1): 132-13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NK2014S1119.htm [16] SCHIRMER D A 3rd, KULKARNI A D, ZHANG Y J, et al.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after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trends, predictors, and pregnancy outcomes[J]. Fertil Steril, 2020, 114(3): 567-578. doi: 10.1016/j.fertnstert.2020.04.004
[17] 罗太珍, 夏华安, 苏小雯, 等. 临床护理路径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病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2, 26(9): 794-79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HZ201209011.htm [18] 刘梅, 罗珩, 肖西峰. 人文关怀在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7, 28(S2): 216-21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ANE2017S2235.htm [19] 谢雅琴, 曾丽霞, 肖红, 等. 家属参与护理模式对辅助生殖技术助孕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2017, 32(22): 79-8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LXZ201722031.htm [20] FEINBERG E C.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Fertil Steril, 2016, 106(6): 1330.
[21] DU D F, LI M F, LI X L.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a clinical retrospective study on 565 inpatients[J]. Gynecol Endocrinol, 2020, 36(4): 313-317.
[22] TIMMONS D, et al.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a review for emergency clinicians[J]. Am J Emerg Med, 2019, 37(8): 1577-1584.
[23] NAREDI N, SINGH S K, LELE P, et al. Severe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can we eliminate it through a multipronged approach[J]. Med J Armed Forces India, 2018, 74(1): 44-50.
[24] 方颖, 付旻, 王筠, 等. 辅助生殖术后患者随访的信息化管理[J].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2020, 21(1): 77-7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FKLC202001029.htm [25] 孙超峰, 李晓琴. OHSS门诊患者随访护理监测单的设计及在辅助生殖专科护理门诊中的应用[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9, 30(8): 995-99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WSG201908018.htm [26] 邓媛. 综合护理干预在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8, 16(2): 198-19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THS201802032.htm [27] 冯小芳, 毛佩珍. 早产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一例的护理体会[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9, 36(1): 64-65,7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FHL201901018.htm [28] 王怡, 孙岷. 综合护理在卵巢过度刺激征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 38(S1): 1091-1092. [29] CHANG S N, MU P F. Infertile couples' experience of family stress while women are hospitalized for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during infertility treatment[J]. J Clin Nurs, 2008, 17(4): 531-538.
[30] DENNIS C L. Peer support within a health care context: a concept analysis[J]. Int J Nurs Stud, 2003, 40(3): 321-332.
[31] 陈晓磊. 同伴支持对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6. [32] 万芳芳, 杨静, 李静, 等. 微信公众平台及QQ群在卵巢过度刺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河北医药, 2017, 39(19): 3032-303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HBYZ201719044.htm [33] ISUPOVA O G. Support through patient Internet-communities: lived experience of Russian in vitro fertilization patients[J]. Int J Qual Stud Health Well-being, 2011, 6(3): 1-13.
[34] 张建红, 高红娟. 思维导图式教育对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及健康行为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8, 32(15): 2450-24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XHZ201815031.htm [35] 高圆圆, 蔡佩芬, 梁峰, 等. 同伴支持教育联合全科团队管理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知信行水平的影响[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1): 83-8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QY202201023.htm [36] ASCHBRENNER K A, NASLUND J A, GORIN A A, et al. Peer support and mobile health technology targeting obesity-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adult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Contemp Clin Trials, 2018, 74: 97-106.
-
期刊类型引用(14)
1. 李小叶,李德忠,刘叶君. 白细胞介素及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对早产的预测价值. 中国医师杂志. 2022(01): 101-104 . 百度学术
2. 郝灿灿. 硝苯地平联合盐酸利托君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研究. 大医生. 2022(20): 29-31 . 百度学术
3. 马依努·阿尔沙. 盐酸利托君配伍紧急宫颈环扎治疗晚期难免流产的效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25): 149-153 . 百度学术
4. 张红敏,宋继荣. 先兆早产患者应用盐酸利托君和硫酸镁的临床价值对比. 海峡药学. 2020(01): 146-147 . 百度学术
5. 费腾. 分析不同宫缩抑制剂治疗先兆早产患者的疗效及对产妇和围生儿结局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20(19): 52-53 . 百度学术
6. 罗丽萍,童焰. 硫酸镁联合盐酸利托君在胎膜早破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当代医学. 2019(30): 157-158 . 百度学术
7. 冯敏. 利托君治疗胎膜早破型先兆早产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外医学研究. 2019(30): 129-130 . 百度学术
8. 张青霞,吴思懿,吴莹莹. 盐酸利托君治疗先兆早产的临床效果观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35): 82-83 . 百度学术
9. 莫小跃,吴敏. 盐酸利托君与硫酸镁治疗先兆早产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 中国医药科学. 2018(05): 79-81+98 . 百度学术
10. 沈雪艳,张国华,张微. 乳杆菌对先兆早产患者生殖道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及意义. 山东医药. 2018(28): 83-85 . 百度学术
11. 李翠丽. 盐酸利托君对于早产胎膜早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究. 天津药学. 2018(03): 39-41 . 百度学术
12. 亓露,齐慧丽. 盐酸利托君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先兆早产中的应用. 北方药学. 2018(12): 48-49 . 百度学术
13. 魏然. 保胎灵胶囊辅助治疗先兆早产的可行性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8(12): 135-137 . 百度学术
14. 王慧娟. 硝苯地平与盐酸利托君在早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临床医学. 2017(12): 113-11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9
- HTML全文浏览量: 100
- PDF下载量: 16
- 被引次数: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