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26卷  第4期

栏目
妇产科疾病研究专题
摘要: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妇科腹腔镜手术Trendelenburg体位患者视神经鞘直径(ONSD)的影响。
  方法  选取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n=30)和对照组(n=30)。右美托咪定组从麻醉诱导开始以0.4 μg/(kg·h)连续泵注右美托咪定,直至患者恢复平卧位并关闭气腹10 min后,对照组采用相同方式泵注0.9 %氯化钠溶液。测量2组麻醉诱导前5 min (T0)及气腹头低位10 min(T1)、30 min(T2)、60 min(T3)和改回平卧位并关闭气腹后10 min(T4)时ONSD、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2组术后3 h内恶心呕吐和头痛的发生情况。
  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在T1至T4共4个时点的ONSD均小于对照组, 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右美托咪定组术后3 h内恶心呕吐、头痛的发生率为20.00%、13.33%, 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6.67%、4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有效减缓Trendelenburg体位患者的ONSD增大,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和头痛的发生率。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膜联蛋白Ⅴ(AnnexinⅤ)、生存蛋白(Survivin)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水平及意义。
  方法  选取产科住院的子痫前期患者60例为子痫前期组,另外选取同期产科住院的健康产妇60例为健康产妇组。分析ADMA、AnnexinⅤ、Survivin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
  结果  子痫前期组产妇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ADMA表达水平高于健康产妇组, AnnexinⅤ、Survivin表达水平低于健康产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ADMA表达水平高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 AnnexinⅤ、Survivin表达水平低于晚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轻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ADMA表达水平低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 AnnexinⅤ、Survivin表达水平高于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ADMA与AnnexinⅤ、Survivin呈负相关(r=-0.481、-0.683, P=0.001、0.001), AnnexinⅤ与Survivin呈正相关(r=0.495, P=0.001)。
  结论  ADMA、AnnexinⅤ、Survivin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中呈特异性表达,且与病情轻重关系密切,为临床子痫前期诊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
摘要:
  目的  比较孕早期和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孕早期18例,孕中晚期102例。所有孕妇均行产前超声检查,比较产前超声对不同孕期胎盘植入的诊断效能,分析超声特点。随访产妇预后并分析胎盘植入产妇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与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相比,孕早期胎盘植入的超声检出率更低。孕早期胎盘植入的超声特征以妊娠囊位置低为主,其次为前壁肌层变薄,然后是胎盘内低回声区或透声区(类陷窝)、蜕膜-子宫/胎盘-子宫界面不规则。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的超声特征以胎盘内漩涡形成为主,其次为胎盘与子宫肌层、宫颈组织界限不清且周围的血流信号丰富,胎盘后间隙消失,胎盘异常增厚。多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史、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均是胎盘植入孕妇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前壁胎盘、诊断者有经验则是保护性因素。
  结论  孕早期和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特征有较大差异,剖宫产史、胎盘附着位置、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及诊断者经验是影响胎盘植入孕妇预后的主要因素。
摘要:
  目的  探讨生酮饮食对超重/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血清维生素D及糖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6—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超重/肥胖PCOS患者51例, 给予生酮饮食干预4周。比较患者干预前后体质量、维生素D以及糖脂代谢指标的变化。
  结果  生酮饮食干预4周后,患者维生素D水平从(16.37±5.67) ng/mL升高至(21.72±6.64) ng/mL, 维生素D水平不足或缺乏比率由82.35%降至45.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体成分分析显示,体质量[(81.11±11.23) kg与(75.32±10.58) kg]、体质量指数[(29.87±3.79) kg/m2与(27.75±3.68) kg/m2]、体脂率[(40.77±4.70)%与(37.88±5.14)%]、内脏脂肪面积[(163.25±38.76) cm2与(142.56±39.53) cm2]、腰臀比[(0.96±0.05)与(0.94±0.06)]均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糖脂代谢指标显示,空腹胰岛素[(18.59±8.86) μIU/mL与(11.43±4.90)μIU/mL]、空腹血糖[(5.57±1.90) mmol/L与(4.90±0.78) mmol/L]、胰岛素抵抗指数[(4.62±2.55)与(2.52±1.20)]、糖化血红蛋白[(5.70±1.06)%与(5.24±0.63)%]、甘油三酯[(1.68±0.86) mmol/L与(1.07±0.33) mmol/L]、高密度脂蛋白[(1.22±0.25) mmol/L与(1.07±0.21) mmol/L]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总胆固醇[(4.98±1.09) mmol/L与(4.80±0.9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42±1.02) mmol/L与(3.27±0.91) mmol/L]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腰臀比呈显著负相关(r=-0.289, P=0.039); 干预后,患者维生素D水平与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显著负相关(r=-0.361、-0.279、-0.329、-0.309, P < 0.05)。
  结论  生酮饮食可以在有效减重的同时提高患者维生素D水平,改善糖脂代谢,维生素D与糖代谢之间有相互协同作用。
摘要:
  目的  建立孕妇发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风险列线图模型并验证其评估效果。
  方法  将575例孕妇依据简单随机化方式分为建模组(n=460)与验证组(n=115),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ICP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用R软件获得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效能。
  结果  乙肝病毒感染、妊娠期高血压、低硒摄入量、ICP家族史、孕激素保胎治疗、高尿酸血症为孕妇ICP发生的危险因素(P < 0.05); 列线图预测ICP发生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与C指数均为0.840(95%CI: 0.764~0.916)。Calibration校准曲线表明,列线图预测ICP的发生风险与实际诊断发生风险一致性优异; 验证组中,列线图预测ICP发生风险的AUC与C指数均为0.801(95%CI: 0.711~0.892)。Calibration校准曲线表明,预测ICP发生风险与实际诊断发生风险一致性优异。
  结论  构建列线图可以个性化预测ICP的发生风险,有助于鉴别ICP的高风险人群,并制订合适干预措施。
摘要:
  目的  探讨帆状胎盘(VCI)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以及处理VCI的临床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VCI患者临床资料(VCI组), 并以同期17 877例非VCI产妇为非VCI组。分析VCI及产前明确VCI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 总结VCI围产儿预后不良的原因。
  结果  VCI组胎儿生长受限、死胎死产、早产及剖宫产发生率与非V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CI组围产儿预后较非VCI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53例VCI围产儿中, 3例死亡(均由产后确诊的VCI患者分娩),其中1例死于前置血管(VP)破裂, 1例死于脐带扭转, 1例死于胎盘早剥。53例VCI患者中, 31例经产前超声确诊,其中21例于孕18~24周超声检查时发现, 8例于孕25~35周超声检查时发现, 2例于孕36周后超声检查时发现。
  结论  VCI在孕妇中的发生率较低,但会导致围产儿不良结局。孕早期VCI超声检查检出率较高,在产前明确诊断,可改善围产儿预后。
骨研究专题
摘要: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血清孤独G蛋白偶联受体配体(Apelin)、血清趋化素(chemerin)水平与骨代谢的关系。

方法 

将10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按照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组30例、骨量减少组35例和骨质疏松组35例。比较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血清Vaspin、血清Apelin、血清chemerin水平和骨代谢指标水平,分析血清Vaspin、血清Apelin、血清chemerin水平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基础疾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25-OH VD)和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PINP)值随着骨密度的减小而减小,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骨钙素(BG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值随着骨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患者血钙(Ca)、血磷(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Vaspin、Apelin和chemerin的值随骨密度的下降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Vaspin、Apelin、chemerin表达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均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清Vaspin、Apelin、chemerin水平变化与骨密度下降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上可结合血清Vaspin、Apelin、chemerin水平来评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骨代谢状况,进而采取措施预防骨质疏松。

摘要:
  目的  观察经安全三角区伤椎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脊柱外科收治的4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术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20例(经安全三角区伤椎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和对照组21例(单纯后路内固定)。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前及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背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并发症等。
  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周时,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大于对照组; 术后12个月及内固定取出后1个月时,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大于对照组, Cobb角小于对照组; 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的矫正度丢失均小于对照组,上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个月及内固定取出后1个月时,研究组VAS评分、OD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患者术后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随访期间未出现螺钉和连接棒断裂及其他并发症,末次随访时Frankel评级均为E级。
  结论  经安全三角区伤椎植骨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效果显著,能维持伤椎前缘高度比和Cobb角,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周壁硬化型Ⅲ期Kummell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周壁硬化型Ⅲ期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采用PVP治疗的患者设为PVP组, 66例采用PKP治疗的患者设为PKP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以及椎体前缘高度和病变椎体局部Cobb角。
  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 PVP组随访16.00(14.50, 18.00)个月, PKP组随访16.00(14.00, 18.00)个月。PVP组术中骨水泥注入量为3.00(2.00, 3.00) mL, PKP组为4.00(4.00, 5.00)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3, P < 0.01); PVP组手术时间为30.00(27.00, 33.00) min, PKP组为50.00(45.00, 57.00)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 P < 0.01)。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 2组患者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 2组椎体高度均高于同组术前, Cobb角均低于术前,且PKP组椎体高度大于PVP组, Cobb角小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结论  PVP与PKP均可有效缓解周壁硬化型Ⅲ期Kummell病患者腰背部顽固性疼痛,但PKP可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改善局部后凸畸形。
摘要: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围术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在脊柱外科住院接受MIS-TLIF治疗的12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实施ERAS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镇痛药物使用情况(药物品种及用量)、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 d疼痛评分和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满意度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66.02±32.04) mL, 少于对照组的(94.04±37.02)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观察组住院时间为(2.42±1.13)d,短于对照组的(4.01±1.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观察组术后1 d焦虑评分、疼痛评分分别为(8.46±6.31)、(1.88±0.24)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阿片类药物围术期用量、术后1 d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下地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将ERAS应用于接受MIS-TLIF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可降低患者焦虑评分、疼痛评分和镇痛药物使用量,加快术后康复,改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摘要:
目的 

观察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补泻“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 观察组采用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补泻“五输穴”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

结果 

治疗后, 2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第2、3次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显愈率为85.00%, 高于对照组的5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不良反应均为疼痛剧烈,其中对照组1例,观察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2组均无复发病例。

结论 

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补泻“五输穴”能显著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摘要:
  目的  比较密集型温针斜刺与传统循经针刺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循经针刺进行治疗,根据症状表现不同分为胆经型、膀胱经型和混合型,分别选取相应穴位进行针刺。观察组患者采用密集型温针斜刺治疗,在腰夹脊穴和压痛点进行密集多针斜刺,得气后增加艾柱行灸法。2组患者均留针30 min/次, 1次/d, 每周6次, 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价量表评分、疼痛介质[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合酶-2(COX-2)和5-羟色胺(5-HT)]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记录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 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治疗后PGE2、5-HT、COX-2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密集型温针斜刺相比于传统循经针刺可以更有效地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提高JOA评分,降低疼痛介质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改善患者腰部疼痛症状,提升治疗有效率,并减少复发。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肋骨固定在严重钝性胸部损伤合并血气胸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0例严重钝性胸部损伤合并中量以上血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胸腔闭式引流处理血气胸同期行肋骨固定,研究组采用胸腔镜探查同期行肋骨固定。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治疗前, 2组心率、肺功能指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疼痛程度和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2组血氧饱和度、IL-6、TNF-α、CRP水平高于治疗前,心率、呼吸频率、疼痛程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研究组肺功能指标水平、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IL-6、NTF-α、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 高于对照组的72.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胸腔镜下肋骨固定法治疗严重钝性胸部损伤合并中量以上血气胸,具有探查彻底、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可替代部分传统手术。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
  方法  选取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10例老年IFF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入院第1天与术后第3天的隐性失血量情况,并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记录患者相关基线资料,比较不同资料特征患者隐性失血量,分析可能影响老年IFF围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
  结果  110例老年IFF患者围术期平均总失血量为(913.62±169.84) mL, 术中显性失血量为(254.91±57.83) mL, 隐性失血量为(795.20±128.75) mL; 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3型、髓内固定的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高于无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1型和A2型、髓外固定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其他不同特征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3型、髓内固定均是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多的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合并基础疾病、骨折A3型、髓内固定均是老年IFF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多的影响因素。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疗效。
  方法  选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34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6例(实施PFNA内固定治疗方案)、对照组68例[实施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治疗方案]。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情况、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康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术后1、2、3个月AD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开始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略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06%, 低于对照组的20.5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FNA与PFLP应用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而PFNA内固定治疗综合疗效优于PFLP内固定治疗,且PFNA内固定术后早期关节生理功能恢复更快。
摘要:
  目的  比较腱性锤状指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并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108例腱性锤状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保守治疗组和手术治疗组,每组54例。保守治疗组采用支具固定6~8周,并指导功能锻炼。手术治疗组采用手术治疗(根据不同伤情分别选用长肌腱腱片移植术、伸肌腱止点重建术、伸肌腱直接缝合术治疗),术后予石膏托保护固定6周并进行功能锻炼。随访并比较2组患者患指活动度、欠伸角度、疼痛情况和并发症情况,采用Dargan功能评定法综合评定2组疗效,基于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疗效的影响因素。
  结果  保守治疗组随访5~8个月,平均6.3个月; 手术治疗组随访4~8个月,平均6.8个月。保守治疗组优良率为81.48%, 手术治疗组优良率为87.0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治疗组患者受伤至治疗时间与疗效呈显著相关性(P < 0.05), 年龄、受伤指别均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P>0.05); 手术治疗组患者受伤至治疗时间、年龄、指别均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P>0.05)。手术治疗组中,伸肌腱直接缝合术的优良率高于另外2种术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腱性锤状指患者可首选支具固定保守治疗,但受伤超过3周者建议直接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失败并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入路方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对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的影响。
  方法  选取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09例,内外侧入路治疗79例为观察组,后侧入路30例为对照组。测量术后即时、6个月、1年时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以及膝关节活动度,采用Rasmussen评分评估疗效,观察术后并发症。
  结果  术后即时,观察组内翻角、后倾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术后6个月、术后1年,2组内翻角、后倾角以及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88.61%,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出血量大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内外侧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胫骨平台内翻角、后倾角。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深度烧伤后贴骨瘢痕破溃甚至恶变后的治疗方法。
  方法  12例大面积烧伤后贴骨瘢痕患者贴骨瘢痕切除术后行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术后门诊随访观察皮瓣的外形、色泽、质地、感觉情况和供区外形及功能。
  结果  12例患者游离皮瓣均完全成活,瘢痕切除后恶变者无转移及复发。
  结论  贴骨瘢痕切除术后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能根本解决患者瘢痕反复破溃、感染甚至恶变转移等问题,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长期预后。
摘要:
  目的  分析1 534例4~6周婴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超声筛查结果。
  方法  采用高频线阵探头和Graf法,对2020年8月—2021年2月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1 058例4~6周足月儿(出生孕周≥37周)进行首次髋关节超声筛查; 另收集同期在高危儿随访门诊就诊的早产儿476例,予纠正胎龄4~6周首次行髋关节超声筛查。比较2组婴儿髋关节超声检查结果,并分析影响髋关节发育的相关因素。
  结果  足月儿1 058例,检测双侧髋关节共2 116次,检出髋关节异常97例,检出率为9.17% (97/1 058), 其中检出Ⅱa型116次, Ⅱc型1次。早产儿476例,检测双侧髋关节共952次,检出髋关节异常16例,检出率为3.36%(16/476), 其中检出Ⅱa型8次, Ⅱb型9次。进一步分析发现,足月儿DDH的检出率高于早产儿,女性患儿DDH检出率高于男性患儿,左侧DDH检出率高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DDH的影响因素发现,巨大儿DDH检出率高于低体质量儿、正常体质量儿,初产妇DDH检出率高于经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出生后早期进行髋关节B超检查是筛查DDH的有效手段,女童、左侧、初产、足月巨大儿是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4~6周婴儿DDH的初次筛查。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刀松解术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高血压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例颈性高血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刀松解术。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前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动脉血管内径(VD)、平均血流速度(MFV)、动脉收缩期血流量峰值(PSV)和动脉舒张末期血液流速(EDV)]水平、血压、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
  结果  治疗后, 2组NDI评分、VAS评分、舒张压、收缩压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个疗程后、治疗结束后,2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 2组MMSE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但实验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 2组VD、MFV、PSV、EDV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53%, 高于对照组的85.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针刀松解术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高血压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血压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减轻颈椎功能障碍程度,保护患者认知功能。
摘要:
  目的  探讨缝合锚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63例,其中缝合锚钉组患者34例,金属螺钉组患者29例。所有患者结合病史、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按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进行手术治疗; X线、CT测量评价下胫腓联合损伤及修复情况; 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获得随访患者共58例, 缝合锚钉组30例随访时间平均24个月(13~42个月); 金属螺钉组28例随访时间平均25个月(15~42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术后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以及下胫腓联合固定失效等并发症。X线及CT测量显示, 2组患者下胫腓联合损伤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 2组术后AOFA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缝合锚钉固定下胫腓联合符合弹性固定,可避免二次手术取出。精细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下胫腓联合解剖可让患者获得良好的踝关节功能恢复,缝合锚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肿瘤多学科研究专题
摘要:
  目的  探讨uc.339经miR-95/K-RAS促进肾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的机制。
  方法  收集76例肾透明细胞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应用RNA原位杂交技术检测uc.339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病理参数的相关性。CCK-8法检测肾癌细胞增殖活性; 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 Transwell小室检测肾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miR-95对靶基因K-RAS的调控; Western blot方法分析uc.339下游基因蛋白的表达。
  结果  uc.339在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占77.63%(59/76), 其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TNM分期均密切相关(P < 0.05)。uc.339对肾癌细胞迁移能力无影响。过表达uc.339促进肾癌增殖活性、抑制细胞凋亡,而降低uc.339表达则抑制肾癌增殖活性、促进细胞凋亡(P < 0.05)。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验证uc.339下游靶基因是微小RNA-95(miR-95);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miR-95与K-RAS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K-RAS是miR-95的直接靶基因。Western blot和Rescue实验表明无论uc.339和miR-95如何变化, K-RAS都能受到uc.339的调控。
  结论  在肾癌中, uc.339抑制了miR-95的表达,进而升高K-RAS蛋白水平,促进肾癌生长。本研究为今后诊断和治疗肾癌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小RNA-338-3p(miR-338-3p)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耐药肺癌细胞株PC-9/GR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PC-9细胞、PC-9/GR细胞,采用0、0.25、0.50、1.00、2.00、4.00、8.00 μmol/L吉非替尼处理确定用药浓度;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细胞中miR-338-3p表达。将PC-9/GR细胞分为对照组、miR-338-3p NC组(转染miR-338-3p NC)、miR-338-3p组(转染miR-338-3p模拟物)和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TAT1)抑制剂组(转染miR-338-3p模拟物+100 μmol/L氟达拉滨)。4组均添加1.00 μmol/L吉非替尼,转染后qRT-PCR检测细胞中miR-338-3p表达;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蛋白印迹(WB)法STAT1、p-STAT1、PD-L1、Bcl-2、Bax蛋白表达。
  结果  当吉非替尼浓度升高至1.00 μmol/L时, PC-9细胞与PC-9/GR细胞增殖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PC-9细胞相比, PC-9/GR细胞中miR-338-3p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转染后, qRT-PCR结果显示, miR-338-3p组、STAT1抑制剂组的miR-338-3p表达水平均高于miR-338-3p NC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miR-338-3p NC组相比, miR-338-3p组PC-9/GR细胞增殖率及细胞中PD-L1、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凋亡率及细胞中p-STAT1/STAT1、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与miR-338-3p组相比, STAT1抑制剂组PC-9/GR细胞增殖率及细胞中PD-L1、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凋亡率及细胞中p-STAT1/STAT1、Bax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miR-338-3p可抑制EGFR-TKI耐药肺癌细胞株PC-9/GR细胞中PD-L1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STAT1有关。
摘要:
  目的  探讨翠云草总黄酮对结直肠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结直肠癌细胞Caco-2, 用不同剂量(10、20、40 μg/mL)翠云草总黄酮干预24 h、或转染环状RNA circ_0006528小干扰RNA至Caco-2细胞后培养24 h、或用40 μg/mL的翠云草总黄酮干预转染circ_0006528过表达载体的Caco-2细胞24 h, 然后用检测细胞存活与生长比色法(MTT)、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活性、克隆形成数、迁移和凋亡。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circ_0006528和miR-330-3p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circ_0006528和miR-330-3p调控关系。
  结果  Caco-2细胞经翠云草总黄酮干预后,细胞活性、克隆形成数、迁移距离和细胞中Bcl-2蛋白、circ_0006528的表达均降低,而凋亡率和Bax蛋白、miR-330-3p的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且呈剂量依赖性。干扰circ_0006528后, Caco-2细胞活性、克隆形成数、迁移距离和Bcl-2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irc_0006528靶向负调控miR-330-3p。过表达circ_0006528逆转了翠云草总黄酮对Caco-2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及miR-330-3p表达的影响。
  结论  翠云草总黄酮可能通过调控circ_0006528/miR-330-3p轴,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
摘要:
  目的  分析卵巢交界性肿瘤(BOTs)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
  方法  选取27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BOT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另随机选取275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BETs)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并比较患者的年龄、生育情况、症状体征、超声影像学检查结果、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手术记录及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分析BOTs的危险因素。根据术后病理类型将部分BOTs患者分为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BOTs)组和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OTs)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结果  超声显示成分以实性为主、囊壁有乳头、有血流信号、糖类抗原125(CA125)及糖类抗原199(CA199)升高均为BOTs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BOTs与BETs在肿瘤最大径、肿瘤位置、是否多房和血清癌胚抗原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MBOTs组超声显示肿瘤最大径≥10 cm、多房、有血流信号和CA199升高者占比均高于SBOTs组,超声显示肿瘤位于双侧、有乳头和CA125升高者占比均低于SBOT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BOTs患者超声检查显示以实性成分为主、多房、有乳头、有血流信号且血清CA125、CA199水平升高,临床可据此与BETs相鉴别。肿瘤最大径≥10 cm、多房、有血流信号提示MBOTs可能性大; MBOTs更易出现CA199升高, SBOTs更易出现CA125升高。
摘要:
  目的  利用公共数据库构建用于临床治疗肝细胞癌(HCC)的预后风险模型。
  方法  分别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下载HCC以及癌旁正常组织的mRNA表达数据及临床信息。在TCGA队列中筛选与总生存期(OS)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 从中抽取2个或3个mRNAs构成一个组合, 对所有组合进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构建。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最优基因组合,并进行基于ICGC队列的外部验证; 以TCGA队列的风险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 并通过pRRophetic R软件包预测HCC患者使用索拉非尼、丝裂霉素、依托泊苷、阿霉素、紫杉醇和顺铂的相对半抑制浓度(IC50)。
  结果  该预后风险模型预测TCGA队列的1、3、5年OS的ROC的AUC分别是0.786、0.713、0.699, 预测ICGC队列的1、3、4年OS的ROC的AUC分别为0.719、0.709、0.766。GSEA表明高风险组患者细胞周期相关通路被激活,胆汁酸代谢被抑制。索拉非尼在低风险组的IC50低于高风险组,而细胞周期相关化疗药物在低风险组的IC50高于高风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HCC预后风险模型,为HCC患者个体化诊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病例报告
摘要:
胎儿肢体-体壁综合征(LBWC)又称胎儿体蒂异常(BSA), 是胎儿前腹壁畸形中的一种, 是因前腹壁关闭失败所引起的。胎儿LBWC是复杂的畸形组合,可能存在腹裂、胸裂、肢体畸形、脊柱侧凸、颜面颅脑畸形、脐带短等多种畸形。LBWC发病率低,发病机制不明,预后极差,致死率极高,一经确诊应尽早终止妊娠,一般不会影响再次妊娠。产前超声对胎儿LBWC的早期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目前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胎儿LBWC通常不存在染色体异常,一般不建议常规做染色体检查,但是合理的产前咨询及产前诊断仍是必要的。本研究报道1例孕13+2周首次产前超声检查诊断为胎儿LBWC的病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摘要:
软骨肉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 其中约10%的软骨肉瘤发生于骨外软组织,四肢、肩部及臀部的深部软组织或肌肉是其好发部位,但发生于髂窝内的病例较少。本文报告1例左髂窝软组织软骨肉瘤病例,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梳理。
摘要:
分析1例住院患者全腹部增强CT检查时,使用碘造影剂40 min后出现过敏反应并伴血小板一过性急剧下降的原因,考虑可能是造影剂碘克沙醇过敏所致。本案例为临床提供预警作用,临床上应对此类情况患者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
综述
摘要: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临床常见的脊柱疾病, 手术为LSS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传统的中医药保守治疗对轻、中度狭窄的患者也有显著疗效,但临床中对该病的诊疗始终存在分歧。本文通过疏理腰椎管狭窄症最新文献,从症状体征、影像学诊断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方面为临床提供新的补充,为治疗提供新的证据,并为保守治疗的研究与开展提供新思路。

摘要:
神经移位术通过将原功能次要或能被代偿的自体周围神经移位, 并与损伤的关键部位神经缝合,重建损伤部位神经功能,以恢复脊髓损伤性瘫痪患者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全面了解神经移位术治疗脊髓损伤性瘫痪的机制、发展、术式及适应症对临床治疗很有必要。本研究对国内外文献中有关脊髓损伤性瘫痪功能重建主要的神经移位术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性瘫痪的治疗提供参考。
摘要:
成人足舟骨坏死(Müller-Weiss病)通常呈双侧分布, 患者主要表现为足部疼痛,伴有足舟骨畸形,出现足舟骨进行性坏死,最终内侧足弓代偿性变低,导致平足及“距楔关节”形成。该病治疗保守治疗无效的前提下,首选为手术治疗。本文就Müller-Weiss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等予以综述研究。
x 关闭 永久关闭